废王立武:高宗与关陇集团之较量
2020-01-09张潇曰
张潇曰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宁 273165)
0 绪论
废王立武是唐高宗时期的重要事件。对于该事件的性质,前人有不同看法。陈寅恪强调是关陇和山东集团的权力争夺。杨增强更多从高宗和王、武等的私人感情入手,认为是从私人感情上升为政治事件。黄永年认为是高宗亲政后铲除元老重臣和敌对势力的手段之一。此次事件是高宗对关陇集团批下死刑,在统治中心最高点的位置将关陇集团拒统治核心之外。关陇集团树倒猢狲散,大势已去,不复往昔。
1 关陇集团和事件始末
1.1 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概念由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首提,是一个政治势力的概念。是指宇文泰融合其关陇区域内的鲜卑六镇和胡汉土著的集团。物质利益上面在同一环境当中,精神上有同一渊源的信仰,受到同一文化的熏习。
1.2 事件发生的始末
废王立武的始末,可见于《旧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初)武皇后……立为昭仪……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后舅中书令柳奭罢知政事,并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王皇后的巫蛊不过是一个借口,又或是正中高宗下怀,高宗在此事件上大肆渲染。
可以看出事件的几位主要人物:王皇后、武则天作为后宫人物,与萧良娣的斗争属于妃嫔宫斗,在这里不做赘述。前朝人物有:高宗及其支持者:李义府,还有长孙无忌、褚遂良、柳奭。没有记录的有:李勣等。
2 利益集团问题和事件的性质
2.1 人物分析
接下来具体看一下这些主要人物的利益集团归属问题。
虽然唐高宗的家族李家的确关陇贵族起家,但是在统治一个大一统国家的背景下,废王立武事件不见高宗有特意维护关陇集团利益的行为。相反,他这次的矛头,恰恰就是指向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芳兰当道,不得不除。
长孙无忌、褚遂良是唐太宗为唐高宗选择的顾命大臣。《资治通鉴》卷199永徽元年载:“无忌与褚遂良同心辅政,上亦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遗风。”可见二人在辅佐高宗时的确很有政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长孙无忌是关陇集团当时最高权力的代表,掌握大权。作为外戚,有专权的倾向。《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祖光,周开府仪同三司,袭平原公。父晟,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无忌祖先为北魏效力,祖父是北周的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一种散官,是代表身份、等级、资格的品阶称号。且有公爵爵位,在关陇集团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把控军政大权的北周,不难得出祖父属于关陇集团的结论。在柳芳所列虏姓的代表家族里面,长孙氏位居第二,仅次于北魏皇室元氏。但是从小丧父被弃的长孙无忌靠着自家势力而成为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似乎不大可能。《新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从秦王征讨有功……皇太子建成毒王……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之。王为皇太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长孙无忌主要是为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玄武门之变,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和恩赏得以进入统治集团核心区域。在《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贞观十一年的功臣世袭刺史名单和十七年的凌烟阁功臣名单上,他始终排在第一位,权重望崇,同时又是拥戴李治的功臣。但是高宗是否一直心甘情愿“恭己听之”,答案是否定的。李治为太子时,长孙无忌就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大权于一身,已有专权迹象,自然会引起亲政后的高宗的忌惮和警惕。这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专权的长孙无忌阻碍了亲政的高宗进一步掌握权力,成为高宗的一块麻烦的绊脚石。另一个是,长孙无忌身处于关陇集团之中,作为集团的成员之一却太注意个人权力的主掌,导致关陇集团作为整体,总体控制范围、控制力越来越低,圈子越来越小,最终必然因固步自封而自取灭亡。
褚遂良家族并不显赫,也是凭借追随李世民得以掌权。《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太宗临终前对褚遂良说:“尔辅政以后,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就是要求褚遂良全心全意听从、保护长孙无忌,一同尽心辅佐高宗。也的确没有褚遂良跟长孙无忌有较大冲突的记载。褚遂良虽为老臣,但是身后无家族支持,为保全自己,除了跟随关陇集团核心人物长孙无忌之外,就是需要他们自己扶植太子以巩固势力。当时王皇后无子,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长孙无忌、褚遂良和王皇后的舅舅柳奭站在同一战线,支持立陈王李忠为太子。高宗暂时妥协立李忠为太子,废王立武之后,李忠依然成为高宗的心头大患,担心打倒的关陇集团会凭此死灰复燃,这也成为李忠后来被废、被囚、被杀的悲惨下场的原因之一。
柳奭作为高宗外戚,受到高宗重用,实际上是高宗欲以新外戚打击旧外戚长孙无忌。可是当自己培育的人物转移到敌对战线,这不仅是背叛,更增加了敌方的实力,削弱了自家。这自然是高宗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李义府是高宗这边的代表人物。是李治为东宫太子时的太子舍人。于他而言,接触到的人是高宗,可以依靠者只有高宗,若是高宗失败,自己便道尽途殚。因此在废王立武事件中,李义府是作为高宗势力存在的。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改变事件走向的人物:李勣。李勣是山东人,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李勣代表的是山东集团,支持同出自山东的武曌。因此废王立武本质上是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的争斗。但是,且不谈武曌家族乃寒族,够不上山东集团的门槛;不能仅仅因为李勣来自山东、支持立武就可以断言李勣属于山东集团,为山东集团服务。并且涉及该事件的山东人氏并不是许多,还有一部分人根本与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都无瓜葛,如李义府。李勣为三朝老臣,他的功绩不是靠玄武门之变这样具有时效性的拥戴之功得来的,而是实打实的用战场上获得的军功换来的地位。因此,哪个政治势力为了发展巩固自己,都需要依仗他,他自然也不必为哪一派服务。因此,李勣提出废王立武是陛下家事,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这实际上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不会加入到长孙无忌一边去,给高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让高宗可以下定决心除掉后患。
2.2 事件性质
这样回顾各位的立场,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褚遂良、柳奭属于长孙无忌的关陇集团一方,李勣、李义府站在高宗一方。废王立武事件实际上就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其追随者与高宗、其支持者之间的权力争夺战。
3 废王立武——高宗的奇谋
虽然长孙无忌等敌对元老必须要铲除,但有无必要将整个关陇集团连根拔起呢?实际上,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老臣一旦倒台,关陇集团的大厦也会随之倾倒。之前提到过的关陇集团固步自封的问题,还体现在集团内部的家族里面已经没有出类拔萃的后起之秀了,而领导人物长孙无忌等一干人尽管权倾朝野,却没有掌握兵权。要知道,北周时期关陇集团之所以可以把控朝政,主要就是他们是可以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武人军事贵族集团。另外大一统国家历史的大势要求统治者必须在选官时放眼全国,实行一套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科举制便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这样,被关陇集团垄断的朝廷便被注入新的活力,高宗和之后的武曌便抓住机会,用以抵抗关陇集团和其他敌对势力。衰脆的关陇集团是时候淡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毕竟当时长孙无忌在朝廷上的分量很高,如若走错一步,或将满盘皆输。高宗想到了这个极为精妙的计谋,只是心中还是有些担忧。高宗对长孙无忌的权势仍有忌惮,并且长孙无忌还有拥立之功和是自己的舅舅。也就是说,如若成功,自己却很有可能落下个不仁不义的名号。万幸的是,高宗得到了李勣的支持。作为太宗暗自安排的另一位顾命大臣,李勣的加入使高宗如虎添翼,势在必得。高宗如果成功,将一石四鸟,彻底扭转局势:将后宫潜在的关陇集团隐患铲除,避免前后夹击;解决掉背叛的柳奭;武曌背后没有像关陇集团那样让人忌惮的势力,自然会少一些后患;借此看清真正的敌人都有谁,并以此为借口予以精准打击。果不其然,褚遂良等明确反对,很快就见贬黜:《旧唐书·高宗纪》言“以谏武昭仪贬授潭州都督”。高宗的主要精力在于长孙无忌,先是拉拢分化元老重臣,削弱长孙无忌的势力,才敢抄家、以谋反罪逼令自杀,《旧唐书·无忌传》云:“就…无忌反状…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这其实是保存高宗名声的较好办法。《资治通鉴》借见害的吴王恪之口,评价说:“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两朝名相,在腥风血雨的尾声里,带着美言与骂名,最终归于沉寂。
至于长孙无忌的子孙如何,《长孙全义墓志》可以看出,子孙和家族受到牵连,隐没许久之后才被朝廷宽赦。关陇集团彻底失败,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或许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次事件中只是作为一颗棋子的武曌,在不久的将来,会彻底改变大唐的命运。而一个新的统治集团,在婚姻关系交织下的李武集团,也将接替曾经的关陇集团,站在权力的高点上,俯瞰整个繁华盛世。
4 结论
废王立武事件宣告着高宗的胜利和关陇集团的彻底失势。失去首领的集团恰似折戟沉沙,不成气候。关陇集团是北周时期至唐前期的统治集团,其产生、发展、衰落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研究其在废王立武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后果,也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