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的国家认同教育
——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教育实践探索
2020-01-09高维,杨岚
高 维, 杨 岚
天津南开中学由爱国教育家严修和张伯苓于1904年共同创立。南开中学自建校至今,经历过旧中国的风霜雨雪,沐浴了新中国的阳光雨露,逐步熔铸积淀了特色鲜明的“允公允能”的教育传统和国家认同教育。这些教育传统和特色对其他学校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弘扬校史文化以激发学生的爱校爱国情怀
(一)缅怀严修和张伯苓,沿承爱国崇德传统
张伯苓是被胡适称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鼻祖之一”的近代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是他一生的教育成就,这一切始于严修礼聘他执教严氏家馆,进行中国现代新式教育的探索。南开系列学校的诞生离不开严修,张伯苓从一名热血青年到日后成为世界知名教育家也离不开严修在早期对他的知遇和提携。[1]
南开中学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120多年前清王朝甲午战争惨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进步人士寻求救国出路。在此背景下,严修、张伯苓认为想要救中国必须依靠教育,将发展教育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后来张伯苓在与严修一同考察日本教育时发现,日本由于教育振兴日渐繁荣富强,由此更加坚定欲救中国须从教育着手的信念。因此,南开中学力图办“中学之模范”,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培养救国建国人才。[2]后来,张伯苓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和教育实况,提出了系统的解决办法,即“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五点办学方针,[3]强调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1935年9月17日,张伯苓校长在新学年的“始业式”上,让南开大学新老同学自省三个问题,即: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4]这“爱国三问”让初入南开的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危难和身为南开人的责任,激发了学子们的爱国之志,不少同学也由此投身到救国运动之中。两年后,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滋育爱国精神的南开校园被炸毁。然而,张伯苓校长发表了感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5]作为南开精神核心要义的爱国主义精神自此更加深刻地烙印在一代代南开学子心中。
1939年3月25日,张伯苓在《南开校友与中国前途》的讲话中提出,南开校训是“公”“能”二字,[6]之后又对其进行了完善,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公”是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能”是指服务社会、经世致用的能力。“日新月异”是指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凝练了南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成为贯穿南开中学百年历史,积淀南开教育人文底蕴的精神力量,启迪鼓舞着一代代南开人。
基于南开中学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以及严修和张伯苓的卓越建树和对南开中学早期办学的重大贡献,南开中学尤为注重开展缅怀爱国教育家严修和张伯苓的纪念活动,以沿承爱国崇德的传统。近年来,南开中学更是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2013年10月,南开中学举办严修、张伯苓铜像落成仪式,旨在使南开学子们沿着他们的奋斗足迹,为母校续写新的历史篇章。[7]2016年4月5日,适逢张伯苓140周年诞辰,南开系列学校的师生、校友代表齐聚天津南开大学中心花园追忆悼念张伯苓。[8]
此外,南开中学为了了解、研究严修先生的早期思想,更好地纪念严修先生、学习严修先生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格,编撰了《严修朱卷今释》一书,并组织观看了洪宝生导演的电影《一代人师严修》,以激励学生怀有“大公”之心,努力、奋进、成才,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有着潜移默化的强大助推力。学校的建筑、布局、绿化等方方面面都应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南开中学在百余年发展变迁中,校园环境充满厚重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氛围。
1996年1月20日,南开中学校园作为南开学校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为了更好地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南开中学在2010年开始对校园景观进行了改造和完善,使校园景观成为南开学子及社会各界缅怀伟人、感念历史的生动场所,以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校爱国情怀。
南开中学先是复建了由首届毕业生捐建的纪念井。该纪念井原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33位优秀校友于1918年毕业10周年之际为母校捐建,寓意饮水思源,感念母校的培育之恩。[10]纪念井时刻教育南开学子们向优秀前辈学习,奋发有为,用南开精神回报国家和社会。
与此同时,南开中学还恢复扩建了南开校友英烈纪念碑。该纪念碑系为纪念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献身的南开学子田文莼、张炳元、岳岱、吴祖贻4位烈士而设立。恢复扩建后的纪念碑迁回原址,并将五四运动以来的马骏等42位南开校友英烈镌刻其上,以激励当代南开学子向英烈学习,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
2011年,南开中学继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内设立“我是爱南开的”“容止格言”景观石碑,完成伯苓楼等楼宇的改造。伯苓楼进行加固改造后作为南开中学校史馆使用,设有南开校史展室和周恩来中学时代纪念专题展室。每个展室都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文字和实物,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南开中学百余年的校史发展概况。在伯苓楼一楼大门进门处右手边,设有张伯苓老校长的办公室复原室,在二楼专门设立了周恩来中学时代的教室复原室,并呈现了蜡像,[11]生动地表现了周恩来中学时代刻苦学习、表现卓越的状态,激励南开师生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情系南开、心系祖国。
为了营造拥有良好育人氛围的校园环境,南开中学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资源。南开校园中的每一座校舍建筑背后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校舍建筑的各层走廊挂满了南开中学毕业的著名院士的照片。漫步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饱受岁月侵蚀却依然挺立的建筑无声诉说着这所名校的百年沧桑,受先贤们“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宏伟志向的影响,南开学子们在不知不觉间早已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奋勇向前的精神。
此外,南开中学还尤为注重通过校庆纪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校爱国情怀。2004年是南开中学建校100周年,南开中学以“巍巍南开精神”为主题,“以铸以陶育英才”为主线,举办“百年南开”展览,拍摄电视纪录片《百年南开》、电视连续剧《张伯苓》,兴建百年南开纪念碑,并举办纪念大会和各种庆典活动。2014年南开中学在建校110周年纪念日,再次举办了纪念大会、文艺演出以及丰富的纪念展示活动,以彰显南开中学允公允能、爱国报国的远大志向,追求卓越、日新月异的进取精神和自强不息、弦歌不辍的执着追求。
二、开展楷模教育以传承公能精神
(一)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发扬修身报国精神
周恩来是南开校友的杰出代表,是南开学生的人生榜样。周恩来在南开就学的4年时间里,因品学兼优、志向远大、忧国忧民,被张伯苓称为“南开最好的学生”。[12]而周恩来作为南开校友,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南开学子的心中有着很强的感召力。因此,自20世纪80 年代开始,南开中学就把“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作为德育的主线,周总理修身报国的精神和品格是南开精神和品格的典范,“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激励着一代代南开师生的理想目标和人生信念。围绕“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主线,南开中学主要从以下5方面着手:
第一,创建“周恩来班”与“邓颖超班”。南开中学自1993年开始在高中年级设立“周恩来班”,自2012年开始在初中年级设立“邓颖超班”。每学年通过评比,在高中和初中各选拔出一个在各方面表现最突出的班级,分别命名“周恩来班”和“邓颖超班”。要求“周恩来班”和“邓颖超班”必须围绕“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学习周恩来总理的光辉事迹,继承和发扬周恩来总理修身报国的精神。[13]
第二,成立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2010年8月25日,南开中学在杰出校友赵启正和孙海麟的提议下成立了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由南开中学师生和校友组成,主要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觉悟社旧址纪念馆和南开中学为基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充分挖掘史料内涵,对周恩来的成长轨迹、理论思想和精神品格进行梳理和学习,并组织撰写了《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等学习读本,[14]引导广大师生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造就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三,开设“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选修课。南开中学自2010年开始开设“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和“周恩来的人生智慧”两门选修课,并以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撰写的《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一书为校本教材,针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要,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南开最好的学生”“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涯”三个板块,[15]重点讲述周恩来在南开中学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们学习周恩来的优秀品质,知晓青少年时期是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从而珍惜时光、坚定信念、锤炼品格。
第四,精心组织入学教育、周恩来总理缅怀活动、表彰大会等学习活动,使每一名南开学子都将“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主线教育内化于心。首先,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即围绕“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主题开展教育。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史资源对新生进行榜样教育,由高二年级选拔出的优秀学生作为新生辅导员,组织和带领新生参观周恩来中学时代纪念馆、南开中学校史馆、总理宿舍等,铭记周恩来总理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组织新生观看电视剧《与周恩来同窗的岁月》,开展“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主题班校会活动和演讲比赛,[16]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德。其次,在每年的1月8日周恩来总理忌日这一天,南开中学都会组织学生参观觉悟社旧址,开展多种形式的缅怀活动。最后,在每年的3月5日周恩来总理诞辰日这一天,南开中学会举行“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暨表彰先进大会”,对德、智、体、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奖励,以继承和发扬周恩来总理修身报国的精神。[17]
第五,挖掘中学时代周恩来成长轨迹,编辑出版教育书籍。在开展学习研究周恩来活动的过程中,南开中学积极挖掘周恩来青年时期成长轨迹,通过整理出版各类书籍,将学习周恩来精神的活动提升到新水平,为南开学子学习校友榜样提供权威而鲜活的教材。南开中学先后编写、出版了《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周恩来南开中学习作释评》《周恩来南开中学论说文集》,形成“周恩来南开中学丛书”。[18]这是南开中学对周恩来总理最好的怀念,也是南开中学为弘扬周恩来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作出的积极贡献。
(二)开设公能讲坛,培养学生报效祖国志向和综合能力
“南开公能讲坛”的名称,取自南开中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体现了学校培养具有报效国家的志向与服务社会的能力的学生的教育宗旨。[19]邀请知名人士到学校开讲座是南开中学建校以来一直沿承下来的传统,20世纪初期,南开中学就曾邀请梁启超、蔡元培等人到校讲演。后来,周恩来与同班同学张瑞峰、常策欧发起成立的学生社团“敬业乐群会”,也会经常利用每周课余时间请老师作专题报告或辅导,有时还请校外知名人士来讲。2010年,南开中学开设“南开公能讲坛”,旨在通过邀请各领域的名师大家与社会精英到学校讲授专业知识,分享人生感悟,来引领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报效国家的志向,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南开中学高度重视“南开公能讲坛”,组织工作严而有序、分工明确。理事长孙海麟亲自邀请每一位主讲人;理事会办公室设专人与主讲人进行联络沟通,并将讲座的有关资料在开讲前通过展牌等形式向师生介绍;学校德育处负责学生的组织工作,保证每个年级的学生每个月参加一次公能讲坛的活动。主讲人到校讲座时都会安排学生引领其参观校史馆和校园并参与签名题字等环节,以便加深主讲人对南开中学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为南开中学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宣讲。
“南开公能讲坛”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为宗旨,以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为原则。每年度公能讲坛的开设计划均提前安排,讲座次数安排在12~14次,讲座时间均为学生必修课以外的时间,讲座时长设定为学生注意力集中较好的1个小时。每次讲座都安排半个小时左右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每次公能讲坛都安排学生记者跟踪采访主讲人,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南开公能讲坛”所邀请的主讲人都是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专业知识、人生阅历、成功足迹深深地吸引着渴望成功的南开学生。他们的演讲或对话展示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的关注、对科学的探索以及对教育的理解,不仅使南开师生获得了知识上的提升,开拓了视野,也启发和鼓舞师生不断探索公能教育的真谛。这些讲座的内容基本可分为品德教育类、科学探究类、人文社科类、教育研究类、成功励志类。讲座内容都是优质的德育课程,例如,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将军,以丰富的史实、独特的视角,带领学生走进血雨腥风的年代,思索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通过一组组照片,回顾了科考人员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科学考察活动;哲学家王博教授系统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读。
“南开公能讲坛”为德育注入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血液,让学生们有了不同于课堂教学的体验与收获,在这里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眼光,一种思维能力,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进而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三、注重体验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创建义工制,矢志践行社会责任
2001年,南开中学开始开设义工制社会实践课程。义工制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并完成50个小时的义工任务,其中要求每学期8个小时、暑假20小时、寒假14小时。南开中学的义工制倡导“班班有基地、人人有岗位”,并建立健全学生联络员制、班级指导教师制和学分制三个制度,以保障义工制的落实及学生义工活动的有效开展。[20]
义工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由学生自由确定活动内容、形式与地点,选择小组成员并推选联络员。联络员负责联络义工活动地点,组织小组成员有序开展义工活动,与学校进行及时的沟通,向班主任反映每名学生义工活动的参与情况,对义工活动的时间、内容进行记录,并对小组成员的义工活动表现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同时,为了保障义工制的有效落实,学校德育处在义工活动前会开展充分的动员,并对每组上交的义工活动计划进行审批;团委、学生会义工部和各班主任在义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会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必要的检查;每个义工活动地点的负责人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反馈;班主任会综合联络员、义工活动地点负责人的评价情况,实行学分制管理,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评分;学校在义工活动结束后会组织典型团队在全校大会上总结交流。
南开中学的义工制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参与度高,活动内容公益性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初,南开中学有近300个义工实践点,例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市图书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实践基地。[21]此外,南开中学的学生把服务社会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积极创新活动形式,有的学生到临终关怀医院照顾病人;有的学生为农民工子女讲课;有的学生到路口做交通协管员;有的学生向路人们发放宣传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重要意义;还有的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开展了盲童的有声读物录制活动等。南开中学的义工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认识和服务社会的平台,同时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通过体验,意识到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增强了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提升了做事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社会实践基地,弘扬红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小天地、迈入社会大课堂,南开中学自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完善了革命传统教育和“手拉手”基地以及学军、学农等社会实践基地。
十几年来,南开中学积极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及“手拉手”基地,与革命老区、蓟县贫困山区建立“一帮一、手拉手、结对子”共建关系,[22]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这一精神富矿的时代意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学生爱国情怀。通过引导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和“手拉手”基地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到革命老区听取抗日故事,与贫困山区学生共同参与劳动,在实践中弘扬红色精神,学习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
除此之外,自1994年起,学校投资建设了学军、学农及军民共建活动基地,定期开展学军、学农活动。学军体验性教育活动,能够在开展军事操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加强学校管理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体验、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将其转化为行为习惯。开展学军活动,不仅磨砺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更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国防观念。
开展学农教育,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团结协作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品行、勤俭节约的美德,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农教育还让学生在农业劳动的体验中增强对农业的认知,增强尊重劳动的情感,收获劳动的幸福,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了良好渠道。
(三)实行学校管理班制,强化担当和服务意识
张伯苓在建校初期就提出“本校教授管理,惟在引导学生之自动力而已”,“一为先生之辅助,二为诸生之自治。夫然后先生之力渐减,学生之力日增”等。[23]因此,南开中学的学校管理尤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治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体验组织管理中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
南开中学设立了学校管理班制,即每周由一个班级统一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班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卫生清扫和管理、食堂秩序和宿舍秩序的管理、学生五项评比的检查和管理、接待国内外参观团体和教育团体等。同时,管理班还要选出一名“校长助理”协助校长处理日常事务。[24]学校管理班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权责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锻炼沟通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一位同学在担任校长助理工作后自我总结道,他十分感谢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通过一次难忘的接待任务,原本不善言谈、害怕与他人交流的自己提升了社交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在服务大家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25]学生管理班制实质上是学生自治的体现。学生自治一方面是国家独立、人民自主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通过制度安排赋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学生自治,培养出自治的学生,造就为国家服务、具有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