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三创”教育研究路径
——以龙岩学院为例
2020-01-09陈永光丁培荣
陈永光 丁培荣 张 薇
(龙岩学院 福建·龙岩 36400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把创意、创新、创业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创意为灵魂,创新为核心,创业为目的,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并提升高校“三创”教育势在必行。
1 普通高校“三创”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一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创业的专任教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老师一般以兼职公共课教师、辅导员、行政兼任课教师充当,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理论知识不扎实。兼职教师未能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创新创业理论基础以及学术素养比较弱,不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其次,创业实践能力与经验少。任课教师一般有授课经验,但创新创业与普通学科有着区别,它更加重视实践教育。然而很多兼职教师不具备实践经验,也缺乏相应的专业技巧,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扶。
1.2 课程规划设置不健全
目前课程主要是还是以理论上课为主,集中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上,虽然课程体系设计上比较系统,但是在实践教学安排还有待提升。此外课程设置上仍然与学科之间还没实现无缝对接,还没有构建“进阶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前主要集中在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让学生掌握如何把握机会和如何做好创业项目的选择,认知所选择行业。
1.3 创业实践平台功能发挥效果较差
第一合作深度不够,虽然构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但是实际中合作因为受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大多的学生更多的是以校企合作频率不够,目前的合作仍是不定期合作,影响了合作的效果。
1.4 项目成果转化率低
通过创业创新教育以后,涌现了很多创业项目,但是真正落地的比较少,成功转化创业项目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实际技能培训等,而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大学科技园,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免费场地数量有限,虽然近几年学生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上的人数上有大幅度上升,但实际落地的项目仍然偏少,效果有待提升。
2 提升普通高校“三创”教育研究路径
2.1 加强“三创”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创新专业水平高、实践指导素质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加强“三创”种子师资的培训,在人员上要求精挑细选,人数上每个二级院系至少一名或若干名教师,专职或全职负责,保证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培训的质量效果。此外,要从政策和机制上多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去,组建团队,挖掘项目,提升实践能力、提升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经验。培养发展“三创”师资队伍,壮大师资力量,邀请一些在创新创业方面较为成功的企业家、毕业校友作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通过他们自身的创新创业的经验与老师同学们分享、交流,更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2.2 实施创新与创意普及教育
当前,高校应加快创新、创意、创业教育实施的普及化,让全部在校学生都须修习创新创意必、选修课程并且完成创新创意专题,从大一或大二至少开设一门且要求每学期至少开设一门创新创意普及课程,并大量引入慕课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不断完善和优化创业课程体系,而不是简单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学生完成此门必修公共课就可。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以创业中学生所需基本技能作为培养目标,要更加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可采取模拟竞赛等途径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竞赛活动,强调由模拟真实的环境来培养创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进而在各级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实战中,能有所展现和收获。
2.3 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校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全方位的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平台,比如充分利用校外企业的实践平台,将学生的校内理论课程与校外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还可以通过和机构共同合作的方式,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实践基地,还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建立开放型的创新性实验室或科技园区基地,让所在地区高校的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在基地平台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研究,并聘请相关的老师进行指导。除定期举办校级创意擂台大赛,对获奖项目作品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有条件还应组织师生团队代表学校赴“三创”教育发达地区甚至海外等地参观学习和比赛,为创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
2.4 加大创新创业类项目成果转化
高校应对获奖的项目作品在项目专利申请方面提供理论和实际行动帮助,并为专利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做宣传、推广以及转让等提供支持。还应提供资金保障,对专利项目制作样品上辅助经费,对于参加发明竞赛,有条件进行全额辅助参展费用。不仅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更要加大力度将这些活动产生的优秀创新创业类项目投入实际生活中。对大赛获奖作品项目进行持续跟进、指导和宣传,实现项目成果转化,同时实现市场经济效益产出最大化,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三创”教育的启示
3.1 利用优势,明确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情校史不同,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条件和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应借鉴先进,积极利用地方优势,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业项目。龙岩学院根植红土,又地处客家祖地,在“三创”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红土、客家资源,发挥红色旅游产业、红色文化产业、客家文化产业、“互联网+红土”、“互联网+客家”相关产业等。在开展“三创”教育时,鼓励师生依托地方特色和文化开展创业活动等,针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实际需求,为学生免费提供公共洽谈、会议、接待、产品展示和项目推介服务的场所,鼓励学生深入地方,寻找地方特色。
3.2 充分调动,积极参与
近年来,龙岩学院坚持打造以实验实训为主线的创新实践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为创业打下基础。打造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提供基于真实作业场景、真实技术条件、真实案例的开放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了具有红土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发展体系,也初步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的“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格局。应充分利用龙岩学院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更好的实现创业项目成果的转化,实现“创新在龙院,创业在龙院”。
3.3 加强交流,促进提升
学校可邀请本地创业成功者、校友企业家、“三创”人才等来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指导老师”,开展讲座、沙龙,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通过他们自身的创新创业的经验与老师同学们分享、交流,引入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设计也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同时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指导,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对部分优秀项目重点项目进行持续跟进指导,为创业项目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将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