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助力“双一流”建设服务分析与研究*

2020-01-09赵蕾霞

图书馆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科

朱 丹,赵蕾霞

(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双一流”建设,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 工程”“985 工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重在体现大学和学科的质量和特色。2015 年8 月18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 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2015 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2017 年1 月24 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3];2017 年9 月21 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4];2017 年12 月底,名单中各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总体建设目标、具体路线图与任务书陆续公布[5]。2018 年9 月,中国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6]。

1 “双一流”建设概况

1.1 “双一流”建设进展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建设高校137 所,一流大学高校42 所,其中A类36 所,B 类6 所;一流学科高校95 所,建设学科465个(自定学科44个)[7]。根据公布名单显示,我国高校及学科世界排名有显著提升,即使排名最前的北京大学也并未公开宣称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学[8]。

1.2 “双一流”建设研究成果

就“双一流”建设研究成果显示,基于中国知网“双一流”为主题检索条件进行跨库检索,共计得到相关文献3 188条,剔除2015年方案公布前的无效文献7 条,最终有效文献3 181 条。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三年,2015 年11 篇、2016 年291 篇、2017 年960 篇、2018 年1 595 篇、2019 年230;学科以高等教育为主,有2 003 篇,其次是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有274 篇;研究层次以基础研究(社科)和行业指导(社科)及高等教育为核心;研究机构和作者以高校为主力军;得到各级各类基金支持的成果达279 条,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70 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0 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篇、其他基金62篇。在“双一流”主题检索结果中进行“图书馆”二次检索,得出相关文献只有240 条,分别为2016 年1 篇、2017 年34 篇、2018 年169 篇、2019 年29 篇。研究成果体现了“双一流”建设受到中央高度重视,牵动全国高校及社会关注,“双一流”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但高校图书馆在助力“双一流”建设仍在路上。

2 “双一流”建设中的图书馆资源建设

解读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着重强调高校与学科建设向世界一流看齐,推动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优化高校学科结构,着重扶持、引导优势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来带动学校向世界同类一流高校前行。具体任务是通过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5个方面来“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以上目标任务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指明了方向。

2.1 优化资源组成结构

信息资源建设要注重资源组成结构与质量,馆藏资源的构成要与学科建设和发展相结合,采购比例和资源等级以学校特色学科、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发展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为主进行合理分配,以便支撑“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一般学科,满足读者日常需求。

2.2 明确资源配置目标

为提升资源使用率,把握资源配置质量,首先,需要关注国内外“一流”同类高校学科发展、本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的基本概况。其次,文献资源配置建议先对“双一流”建设的信息需求全面采取问卷、访谈、下院系、入课堂等形式进行普查,重点对学校各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科研团队、科研标兵等进行深入的信息需求抽查,以便对资源配置精准定位,此外,要重视资源需求驱动采购模式,将传统书目圈选、订购模式向用户提供内容的图书备选库过度,促进用户发现即可根据需求进行购买或租阅。

2.3 促进资源建设转型

自国家教委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以来,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主要围绕教学评估考察中办学基本条件的人均/总藏书“量”进行建设,协助解决的是评估中对“量”的保障,而对馆藏资源的学科藏书比例与质量并未提出详细要求。“双一流”建设需要解决的是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建设中所需的学科资源,包括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的会议主题文献、专著、连续出版物等学术性资源保障,因此,“双一流”背景下的资源建设应以学科建设需求为导向进行重点采集与配置。

2.4 协调馆院资源共建共享

“双一流”要求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相结合,各院系对学科发展目标与定位清晰,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在资源建设上应建立统一战线,院系资料室利用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按学科发展需求采集,经费与资源采集不足部分由图书馆根据院系集成系统提示和需求单进行补充。顺利完成这项工作的前提首先要求图书馆与学院资料室通过图书馆业务应用系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形式可采用总分馆制,共享效果在图书馆业务应用系统里所检索的资源能清晰地显示出所在位置为图书馆还是院系资料室,这样能有效提高资源的共建共享效率。

2.5 资源建设体系多元化

在资源建设中,根据读者阅览习惯、用户调研实际需求、馆藏资源使用情况综合评价等结合高校图书馆整体情况制定资源采购比例,做到纸本与数字资源兼顾,尽量满足各类读者需求。服务于“双一流”建设的信息资源要注重前瞻性和时效性,要及时对馆藏资源剔旧换新。面对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环境下信息资源获取与传递打破时空限制的便利性,数字资源成为用户的主要信息获取源,图书馆除了按比例采购原生数字资源和再生数字资源,还要重视各类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度采集与挖掘,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并挖掘学科发展前沿的高水平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开放获取的OA资源、精品课网站、教学课件、教学讲义、教学音视频、数字教参资料等教学资源;各类调查、统计、实验、观测等科学数据;通过现代技术与科学方法将相关资源以导航、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自建库等形式进行导航分类组织,便于资源得到有效揭示与利用,为学校重点学科教、科、研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9]。

2.6 革新馆藏评价机制与体系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强教授指出,发展是高校图书馆永恒不变的主题和趋势,“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尤其是对资源和服务为基础的图书馆数据[10]。纵观高校图书馆发展历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评价机制与体系过于简单化、侧重量化而导致文献资源质量受到影响,整体评价以形式化、笼统化的粗放体系为主,不利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合理建设。面临“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倡图书馆资源建设应以需驱采,质和量结合,以评促建、精细化评价体系等多维模式来促进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战略转型,消除馆藏与学科间的学术研究间隙,以此来提升馆藏质量和服务水平。

3 “双一流”建设中的服务平台建设

目前,学科服务主要形式为各数字资源检索与利用、书目信息推送、读者培训、学科导航等常见内容,而学科平台、机构门户、MOOC 等还需深入跟进平台建设,有了各类服务平台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展、深化学科服务。

3.1 “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平台建设

学校学科服务平台建设要求针对各学科领域,尤其是重点学科,应具备面向读者的大数据挖掘、能提供自动化、精细化知识服务的整合平台。服务上需突破现有学科服务的单纯数据库导航、出版物种册件的信息组织方式,对特有领域的研究主题做更深入的知识挖掘和内容分析,呈现多维度、微观立体的分析结果,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精准的学科服务内容。功能上需适用于科研院所或中心、图书馆、学科馆员、研究课题组和普通读者。学科馆员可通过平台整理和发布有价值的学科内容和相关信息;课题研究组可利用该平台对研究数据、成果、相关资源等进行收集、组织、存储和管理;普通读者可通过该平台获取相关知识服务、分亨与交流等。

3.2 机构知识库构建

机构知识库作为开放理念下的知识组织与传播门户,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保证与其他机构库间的互操作,以便于用户对知识的发现与揭示。目前,国内机构知识库的构建是各研究机构关注的热点,但在已建立的诸多机构知识库中所收录的多数为本校师生的科研成果,包含正式出版的专著、发表的期刊论文、课题立项、研究报告等机构内生产的数字资源,就入库科研成果类型来看相对单一,收入资源类型有待进一步丰富。此外,多数机构知识库中收入的科研成果仅限于数据存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典藏”,而在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方面的开放意识明显不足,部分机构知识库或特色数据库仅局限于校内范围检索与下载使用,这对机构知识库的知识资产的展现、集成、再组织、盘活非常不利。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成功之路距麻省的教案仓储、Stanford 的High-Wire、Lund大学的DOAJ等OA之路还远且长。

3.3 MOOC在线学习平台

高校图书馆被誉为文献信息中心、资源集散地,作为教学延伸的第二课堂,对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共享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改变固有服务模式与内容,大胆创新,根据学校学科特点着重进行资源整合,MOOC 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能有效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将线上网络课堂和线下课堂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本校重点学科特点的MOOC网络在线课程资源或通过高校间联盟共享机制联合协作开发和共享认证来供更多有意愿学习的需求群体突破各种限制进行学习、讨论、互动与利用,不仅能实现学习环境的创新、丰富图书馆服务形式和内容,还可充分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多元性。

4 “双一流”建设中的图书馆服务

“双一流”建设不仅为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指明方向,而且对图书馆环境、空间、服务等从多维度提出了新要求。

4.1 学科导航服务

高质量的资源建设与深入的学科服务是打破图书馆被动局面的有效方式,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需要对各学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建设,在资源传播过程中要重视用户在教科研活动中对使用数据的获取分析与科学管理,为用户提供覆盖图书馆资源的搜索或学科导航。参考美国各知名大学的导航,其涉及范围宽泛,大类有学科导航、课程导航和其他导航,内容包括数据分析、学术交流、引文管理、资源数据、研究方法、搜索工具、引用写作、论文发表、信息系统、研究支持、信息服务、检索技能、项目支持等相关的导航或指南。这些导航主要注重于对科研、教学的支持,对商业及其他信息的帮助性指南服务等。充分体现了图书馆信息提供者、导航者的角色,实现了各类资源的数据采集、组织再现的科学数据管理职责,为用户的信息体验与选择提供了极大便利。

4.2 “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是展现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推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还有效促进图书馆的资源存储得到充分利用。“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具有前瞻性和时效性的学科资源保障,还需要一流服务做支撑。高校图书馆通常坚持以人为本、相互协作求共享促发展、开拓创新保效率促进步为目标,学科服务在学科资源保障基础上符合这一目标要求。学科服务核心动力是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即根据馆员相关学科背景,针对相关院系学科专业所配置的具有图情专业文献信息检索技能与较强服务意识的专人馆员。主要负责与对口院系互动沟通,为学科建设的教科研提供深层次、个性化服务。为了更好地融入用户群体,挖掘用户潜在需求,深入跟进服务,学科馆员可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嵌入用户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为用户提供系列嵌入式学科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要求:(1)馆员角色由信息提供者与受众转变为合作者、指导者融入一线;(2)服务内容由馆藏信息服务和资源推广转变为知识服务和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用户自身检索、发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服务时间上提供一站式咨询平台、24/7多种即时咨询工具,打破传统咨询的时间限制;(4)服务空间由传统到馆服务延伸到院系办公、实验、课堂等物理空间或网络虚拟空间,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获取方面的检索工具培训、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导引、网络资源学科导航、学科信息资源配置分析、学科学术动态、学科热点、机构知识库构建等嵌入式学科服务来拓展学科服务范围;(5)服务模式由传统基础的电话、邮件、QQ、MSN 等学科服务深入细化到现代多功能、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的多元网络融合的嵌入式学科服务范畴,可通过手机、RSS、学术研讨网站、学科服务平台等网络技术和方法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面用户需求[11]。为确保学科服务的顺利开展,避免学科服务形式化,高校图书馆需要制定完善的学科服务制度、服务体系、估计标准、激励机制等措施。

4.3 “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微服务

互联网时代,各类即时通讯软件所提供的便民互动体验受大众追捧,QQ、微信、微博、移动图书馆等信息活动都向微型化发展,各类微学习、微阅读、微视频、微互动都常态化。腾讯公司研发的微信2017 年数据显示日登录用户超9 亿,腾讯推出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小程序四种公众贴服务,为各组织和机构用户提供相关服务成为必然趋势。到目前为止,第一批一流大学中已有92.9%开通微服务,一流学科的95 所高校有89.5%开通微服务,由此可见,微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得到普遍认可与应用[12]。如何更好地将高校图书馆服务与微信推送契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将馆藏资源和相关服务即时发布并推送给用户,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定制服务。首先,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必须通过开通认证,认证后的微信公众号可获得开放接口权限和认证标识,是微信平台确保微信公众号信息推送服务安全性、真实性的健康服务运营保障。其次,图书馆微服务功能与架构要科学合理,版块层级要清晰,使图书馆微服务具备完善的信息传播、交流互动、信息定制等功能,促进用户使用方便快捷。例: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微服务有3个版块,分别为:(1)我的图书馆(包括个人中心、图书精灵、座位精灵、研究厢预约),读者通过该栏目的个人中心进行一卡通绑定即可随时查阅自己一卡通的余额状况,设置在图书馆学习的朋友圈,可圈内关注互动;享受图书馆图书精灵的借阅查询、催还通知、阅读印记、朋友在读;座位精灵的剩余座位、我的座位、座位释放、违规查询、黑单查询、朋友在哪;研究厢预约包括图书馆的研究厢和IC 研讨室预约等入馆的一切必备服务;(2)文献资源(馆藏检索、数字资源、读者推荐、移动图书馆、最新资讯),读者通过书目检索栏可对图书馆馆藏文献的书名和作者进行选择性检索;数字资源包括全文期刊、文献索引、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学科资源、音像视频、考试学习资源、机构知识库、搜索导航、学术站点、自建资源、报纸阅读、管理软件、试用资源等可在线使用的各类资源;读者推荐主要是聚集图书和电子资源的推荐信息;移动图书馆嵌入到微服务中,通过移动图书馆可在校内外访问馆藏资源,不受学校IP 限制;最新资讯可获得最新讲座信息和新闻公告及小书童图图荐书等资讯服务;(3)服务中心(我是新生、失物招领、文明标兵、馆读互动、数据播报),新生需要通过入馆教育激活一卡通才能享受图书馆借还书服务,新生入馆教育从我是新生进行通关学习与考试,共五关分别为本馆概况、入馆须知、图书借还、数字资源、读者服务,通关考试合格后一卡通自动开通借阅权限;失物信息会公布相关认领、丢失、捡到等信息;文明标兵引导师生自我约束与监督、文明榜反映各阅览室和公共区域文明阅读情况、曝光台反映各区域发现的问题;馆读互动中的意见箱主要征集读者意见,接收留言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调查问卷是不定期发布图书馆各类活动、文献信息资源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投票是对图书馆的各类服务方式进行投票;数据播报的每日快报是对图书馆的借阅图书册数、教工入馆人次、远程访问量(人次)和访问下载量(字节)、微服务站的使用人数等进行及时反馈。统计月报将上述内容按月进行统计显示。微服务大大方便读者熟悉图书馆、走进图书馆、足不出户地玩转图书馆。

4.4 研究数据管理服务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管理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数据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外的重要教学与研究资源,是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外的又一服务源。是各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重点关注与服务项目。国内外数据管理主要归纳为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服务和研究数据的管理服务。

(1)数据的统计分析服务。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对数据的获取、统计、分析所使用的各类技术、工具、平台等方法与技能对科研人员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各类工具平台的快速更新换代,学科馆员融入并支持科研团队的科研工作需从各类检索工具、数据平台、获取途径等进行相关培训或提供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服务来解决科研人员对工具平台的使用困难问题。在数据统计方面,首先从查找信息入手,一般图书馆会根据数据源的类型进行分类整合,在图书馆主页上会显示资源列表或关联数据的统计导航,建立相关博客、数据咨询台等模块来支持数据的可视化处理,便于研究人员对资源的使用;其次是数据分析整理,主要是对科研人员进行中的课题项目、发表论文等方面提供数据源、研究路径、分析方法、格式编排与转换所涉及的工具软件和教程的技术平台支持。

(2)研究数据的管理服务。美国高校图书馆已将数据监管纳入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各图书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数据管理与存储平台。数据管理平台一般为Data management plans(DMP),将各类分散数据进行标准化细分整合,方便对成果的数据存储、分亨与引用。数据存储平台通常基于机构知识库的机构存储或公共数据管理平台两种。多数高校图书馆采用自身机构库进行数据管理,诸如普林斯顿、斯坦福、哥伦比亚、芝加哥、杜克、康奈尔等大学图书馆通过机构知识库将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信息进行存储并提供信息共享服务。此外是麻省理工和哈佛的独立数据管理平台,诸如哈佛大学图书馆与哈佛大学信息技术学院(Harvard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HUIT)和定量社会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简称IQSS)及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简称CFA)共同合作建立的Dataverse网络平台,可对所有数据和目录进行完整备份,并提供永久的比特级保存,对发表在Dataverse 平台的数据提供存档和长期获取。[13-15]

5 结语

“双一流”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不仅为高教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动力,也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带来契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集散地和信息获取中心,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教、科、研文献支撑,而且还是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建设和科学决策的重要辅助与学术研究机构。因此,高校图书馆为“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提供服务与支持责无旁贷,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应承担的任务成为图书馆人研究与思考的核心。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