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唐诗之路的创新与影响略说

2020-01-09何方形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唐诗山水浙江

何方形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王勃(650?—676?)《〈入蜀纪行诗〉序》:“山川之感召多矣,余能无情哉!”可视为唐代山水诗创作经验总结。唐代是个伟大而独特的时代,作为这一时代的忠实代言人,唐人被历史巨变所震撼,广泛吸收经验,产生了无愧于这一时代的诗篇,其中标志性之一就是人们视为“唐诗之路”的创作展现模式,可以说是思想和生活实录。客观而论,“唐诗之路”应该有几个层次,以诗即可观世。大的方面,只要有唐人走过并创作有大量诗歌的通道都可称为“唐诗之路”,如两京、巴蜀、关陇,甚至岭南等,均不乏唐人远游穷览之后对自然山水的吟赏与真情实意的抒发。李德辉《唐代两京驿道——真正的“唐诗之路”》提出“典型的真正的唐诗之路”一说:“唐代联通长安、洛阳两京的驿道是全国最重要的一条通路,沿线的交通量大,景观密集,经行的文人众多,产生的唐诗也多,其与唐诗发展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无论从文学创作功能上看还是从实际效果上看,较之于人们所熟知的浙东那条‘唐诗之路’,它都堪称一条更典型的真正的唐诗之路。”[1]何谓“典型的真正的唐诗之路”,需要历史检验。本文所论的“浙江唐诗之路”指唐人(指非浙籍的北方人士)南下进入现在的浙江区域(含历史上的浙西地区,今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并从事诗歌创作,也包括浙江本土作家描写浙江区域的山水文学(主要是山水诗)。而人们所熟知的“浙东唐诗之路”,严格地说也有两条:其一,逆钱塘江而上,进入睦州(治今建德市梅城镇)、婺州(今金华),然后西进衢州或南下处州(今丽水)、温州,也可以称“钱塘江唐诗之路”,如孟浩然《浙江西上留别裴、刘二少府》:“西上浙江西,临流恨解携。千山叠成嶂,万水泻为溪。石浅流难溯,藤长险易跻。谁怜问津者,岁晏此中迷。”其二,渡过钱塘江,从萧山西兴一带进入浙东运河,转进曹娥江,沿剡溪溯流而上,以天台山为基本目的地,然后或东出明州(今宁波),或到台州州治临海直至继续南下至温州等地,穷山海之胜,这是最为狭义的“浙东唐诗之路”,也就是李文提及的“人们所熟知的浙东那条‘唐诗之路’”。

“浙江唐诗之路”举目即画,触处是诗,游山泛水之间自可涤荡胸中积悃,奇意妙趣自生,于是自发而作,对山水景象在真切描写之余更有了深入引申和发挥的空间,斐然可观。为叙述方便,特分为三个方面略作展开。

山水诗情,相得益彰

宋之问(656?— 712?)在《宿云门寺》一诗中说:“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进入唐代,浙江开始全面融入中华主体文化,原有的文化积淀与中原文化互为融合,富有生机的浙江秀山丽水被更多的北方士人所接受以至艳羡,所谓“东南江路旧知名”(权德舆《自桐庐如兰溪有寄》),闻听盛名马上兴致盎然,于两浙山水间发现真正的自然纯美,先后相望,并具有共有心态与审美趋向。浙江大地的山水给唐代士人(主要是北方客籍人士)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激发他们的审美冲动,其才情文藻有了更为适当的发挥空间,也拓展了山水诗的地域空间;而瑰奇绝特的浙江山水也因唐人的登览赋咏使盛名进一步流播四方。浙籍诗人能够与一个时代的精英群体交往与唱和而快速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始登上全国文学舞台,抒怀畅志,占籍文坛一席之地,如骆宾王、贺知章、钱起、孟郊、项斯、罗隐等。唐诗之路的最终形成及辉煌也离不开浙江本土诗人自身的贡献。这一切既得益于交通的便利,也与中国文化重心逐渐南移有关。唐代以前,固然也偶有涉及两浙的山水诗篇,但除了谢灵运的一些作品外,数量极少,唐代得以激增,极大地拓展中国山水文学的题材领域,也是“诗想怀康乐”(储嗣宗《得越中书》)的必然结果。

“天下风光数会稽。”(元稹《寄乐天》)人们感到自己受美的冲击,都会有表达这一感受的愿望。诗人流连于山水佳境而无倦游意,个性自会张扬,自然山水与个体生命体验有了较完美的同一性,笔下山水也成了诗意般的存在。白居易(772—846)《元微之除浙东观察使,喜得杭越邻州,先赠长句》:“稽山镜水欢游地,犀带金章荣贵身。官职比君虽校小,封疆与我且为邻。郡楼对玩千峰月,江界平分两岸春。杭越风光诗酒主,相看更合与何人。”杭、越两地隔钱塘江相望,风光无限,一一可为诗料,适合以平和、闲适之心把酒吟怀,在一番生命体验后见出真心性,笔笔含情。元、白二人乃各自平生交往之情谊最亲者。

宋之问《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起句叙周围景致已展现一定气势,第二联写登临之胜更为阔远,遂为写景名句,既是全诗之精神,也是最为充分展现浙江山水之美的经典表述之一,自有画笔不能到处。诗歌紧针密线,有效把握当地景观的美学特征,最后一联更是渗入诗人的主观联想,拓展诗境。《游禹穴回出若邪》:“禹穴今朝到,邪溪此路通。著书闻太史,炼药有仙翁。鹤往笼犹挂,龙飞剑已空。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水低寒云白,山边坠叶红。归舟何虑晚,日暮使樵风。”若邪,即若耶溪。诗歌在自然美景的描绘中传达心曲,而虚实之景又融合难分。两诗的“扪”“登 ”“ 刳 ”“ 取”“到”“通 ”等系 列 词语显 示出行 游 进程主体的参与程度。孟浩然(689—740)《题云门山,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我行适诸越,梦寐怀所欢。久负独往愿,今来恣游盘。台岭践磴石,耶溪溯林湍。舍舟入香界,登阁憩旃檀。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远怀伫应接,卑位徒劳安。白云日夕滞,沧海去来观。故国眇天末,良朋在朝端。迟尔同携手,何时方挂冠。”由“诸越”而言“台岭”,诗歌叙写往来台、越两地的景况,人与山野交相呼应,萧散自然。

张祜(785—849)《题樟亭》就浙江潮水之势而为,是晚唐难得的气慨雄阔之作:“晓霁凭虚槛,云山四望通。地盘江岸绝,天映海门空。树色连秋霭,潮声入夜风。年年此光景,催尽白头翁。”张祜又有《题杭州孤山寺》:“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浙地山水与佛门胜景共同造就一种特有的静谧氛围。全诗构图精工,精细入微。选取一些具体而微的自然意象,给人留下思索余地。刘长卿(709—788)五排《送荀八过山阴旧县,兼寄剡中诸官》:“访旧山阴县,扁舟到海涯。故林嗟满岁,春草忆佳期。晚景千峰乱,晴江一鸟迟。桂香留客处,枫暗泊舟时。旧石曹娥篆,空山夏禹祠。剡溪多隐吏,君去道相思。”曹娥碑、夏禹祠都是浙江特有的人文景致,富有十足的审美意味。刘昭禹(生卒年不详)《苍岭》也别具意味:“尽日行方半,诸山直下看。白云随步起,危径极天盘。瀑顶桥形小,溪边店影寒。往来空叹息,玄发改非难。”先从眼前实景展开,想象奇突,尺幅之中,波澜顿生。尾联将理思与山水形胜打成一片,初具宋调。

李绅(772—846)太和中擢浙东观察使,有《新楼诗二十首》,如《望海亭(在卧龙山顶上越中最高处)》:“乌盈兔缺天涯迥,鹤背松梢拂槛低。湖镜坐隅看匣满,海涛生处辨云齐。夕岚明灭江帆小,烟树苍茫客思迷。萧索感心俱是梦,九天应共草萋萋。”亭已得景色之胜,诗更因切合时地而情志深婉。

浙江本土诗人更是深情吟唱,李频(818—876)《及第后归》所谓“家临浙水旁,岸对买臣乡”,如钱起(722?— 783?)《登秦岭半岩遇雨》:“屏翳忽腾气,浮阳惨无晖。千峰挂飞雨,百尺摇翠微。震电闪云径,奔流翻石矶。倚岩假松盖,临水羡荷衣。不得采苓去,空思乘月归。且怜东皋上,水色侵荆扉。”翠峦层迭之地,飞雨不期而至,别具一番情致。施肩吾(780—861)《兰渚泊》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画面感:“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再如方干(809—888)《因话天台胜异仍送罗道士》:“积翠千层一径开,遥盘山腹到琼台。藕花飘落前岩去,桂子流从别洞来。石上丛林碍星斗,窗边瀑布走风雷。纵云孤鹤无留滞,定恐烟萝不放回。”诗僧贯休(832—912)《寒望九峰作》写家乡风貌,全然水墨画法,自得天趣:“九朵碧芙蕖,王维图未图。层层皆有瀑,一一合吾居。雨歇如争出,霜严不例枯。世犹多事在,为尔久踌躇。”九峰:山名,在今兰溪市南。

名篇迭出,超然绝尘

《舟中晓望》是孟浩然离开越地前往台州之作,也是吟咏浙江山水的名篇:“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诗人“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表面平淡而内蕴深沉,意余象外,有虚静空灵的审美意境,超然绝尘。崔颢(?—754)《舟行入剡》属于才高艺精之作:“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山梅犹作雨,谿橘未知霜。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笔势腾挪,产生灵动变幻的审美情致,也构成一种内在气势。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指出:“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2]崔颢作品应该就写于这样的时刻。《入若耶溪》中,诗人以体验入微后的心灵感悟去寻找无言山水,一展发现美的惊喜,无意于佳而自佳,是出神入化的杰作:“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李白(701—762)“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心地澄明,不杂浊思,成了时代精神的最佳代言人。《别储邕之剡中》充分表达对浙江山水的向往,称得上是篇中无多字而篇外有余韵:“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进一步写出以越中为代表的浙江山水的神奇与逸丽,情韵相生:“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等诗也明显述及自己漫游的收获与感思,表现内心的切实感受。《天台晓望》情趣充盈:“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作品有很好的通体构思,雄壮阔大的山水摹写,使全诗开阔宏伟;尾句尤具语言张力,诗人的遐思也引人神往。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从创作目的与诗题看都是一首标准的送别诗,但却是最符合“唐诗之路”格局的山水诗,主体构思与山水擘画都极见创造性,展现了作者征服题材的智慧。作品在一种宏阔的文化视野背景下袒露情怀,展现诗人对江南山水的一片深情,也融入李白自身丰富的社会人生体验,注入一定的现实生活内容,所涵盖的信息极为深广。诗篇是对人类风尚与时代趣味的真实记录,书写方法也有一些创变,具备一种变化性和层次感,意象大幅度跳转,具纵横驰骋之势,与复杂情怀的抒发极为谐拍。大气包举,气势豪宕,承转分明,千载独步:

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五月造我语,知非儓儗人。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魏万(生卒年不详)是李白诗风的有力追随者。在诗歌中,李白展示了一次奇特的审美发现,以行程结构全篇,主体部分较为完整地介绍了浙江山水的神奇与美丽,如“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云云,体现诗人的历史关怀,描写的横亘缙云与丽水之间的括苍古道,向为温、处地区北上入京孔道,是“浙江唐诗之路”的重要路段,可惜知之者甚少。诗歌又展开丰富的想像与幻想,使现实之美得以升华,繁而不乱。但面对胜景,又难消愁情,最后落到相思的主题上来。诗中之景既是客观世界的写真,也经过诗人主观化、心灵化的酿造。纵观全诗,笔意纵横,气象壮阔。

垂范后代,法门无限

黄宗羲(1610—1695)《南雷诗历·题辞》:“古今志士学人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一,将又何所适从耶?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3]极是。浙江唐诗之路的作品抒写游山戏水之真情,物象和情感交织,追求切当,务取生新,开启后人无数法门。张继(生卒年不详)《会稽郡楼雪霁》:“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飞沙。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诗歌别出奇笔,以雪霁带动视线,注重语言深度的开掘,写出夏禹坛、西施浦等越地特有风姿,萧闲隽永。尾句更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薛据(生卒年不详)《西陵口观海》写景鲜明如画,从一个特定视角展示了人们所熟知的盛唐气象,这是李白、杜甫、孟浩然等同一代诗人所没有涉及的观察角度与写作思路,别树一帜:“长江漫汤汤,近海势弥广。在昔胚浑凝,融为百川泱。地形失端倪,天色潜滉漾。东南际万里,极目远无象。山影乍浮沉,潮波忽来往。孤帆或不见,棹歌犹想像。日暮长风起,客心空振荡。浦口霞未收,潭心月初上。林屿几邅回,亭皋时偃仰。岁晏访蓬瀛,真游非外奖。”诗中的“长江”指钱塘江。刘禹锡(772—842)《浪淘沙九首》其七为经典名篇,传颂不衰:“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送元简上人适越》集中了浙东山水、文化的迷人与神奇,山姿水色互相映发并构成和谐画境:“孤云出岫本无依,胜境名山即是归。久向吴门游好寺,还思越水洗尘机。浙江涛惊狮子吼,稽岭峰疑灵鹫飞。更入天台石桥去,垂珠璀璨拂三衣。”元稹(779—831)《以州宅夸于乐天》:“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诗歌着力寻觅特有意趣,比喻精妙,最后道出以“谪居犹得住蓬莱”而自足,别具境界。元稹《送王十一郎游剡中》题为送别,实则山水:“越州都在浙河湾,尘土消沉景象闲。百里油盆镜湖水,千峰钿朵会稽山。军城楼阁随高下,禹庙烟霞自往还。想得玉郎乘画舸,几回明月坠云间。”寒山(生卒年不详)《盘陀石上坐》:“盘陀石上坐,溪涧冷凄凄。静玩偏嘉丽,虚岩蒙雾迷。怡然憩歇处,日斜树影低。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诗歌写山水相互依傍的凄迷之丽,有丰厚的现实内蕴,旨意含蓄。主体构想较为接近的寒山诗有《隐士遁人间》:“隐士遁人间,多向山中眠。青萝疏麓麓,碧涧响联联。腾腾且安乐,悠悠自清闲。免有染世事,心静如白莲。”

李敬方(生卒年不详)存诗不多,但作于台州刺史任上的《登天姥》却极为成功:“天姥三重岭,危途绕峻溪。水喧无昼夜,云暗失东西。问路音难辨,通樵迹易迷。依稀日将午,何处一声鸡。”诗歌前半写实,真实可信,“何处一声鸡”的写法承前启后,最得空灵之趣,颇为精警。张祜《登天台山》在描写浙江山水尤其是天台山方面可谓是长篇巨制:“崔嵬海西镇,灵迹传万古。群峰日来朝,累累孙侍祖。三茅即拳石,二室犹块土。傍洞窟神仙,中岩宅龙虎。名从乾取象,位与坤作辅。鸾鹤自相群,前人空若瞽。巉巉割秋碧,娲女徒巧补。视听出尘埃,处高心渐苦。才登招手石,肘底笑天姥。仰看华盖尖,赤日云上午。奔雷撼深谷,下见山脚雨。回首望四明,矗若城一堵。昏晨邈千态,恐动非自主。控鹄大梦中,坐觉身栩栩。东溟子时月,却孕元化母。彭蠡不盈杯,浙江微辨缕。石梁屹横架,万仞青壁竖。却瞰赤城颠,势来如刀弩。盘松国清道,九里天莫睹。穹崇上攒三,突兀傍耸五。空崖绝凡路,痴立麋与麈。邈峻极天门,觑深窥地户。金庭路非远,徒步将欲举。身乐道家流,惇儒若一矩。行寻白云叟,礼象登峻宇。佛窟绕杉岚,仙坛半榛莽。悬崖与飞瀑,险喷难足俯。海眼三井通,洞门双阙拄。琼台下昏侧,手足前采乳。但造不死乡,前劳何足数。”诗歌以浙江山水文化为背景,对天台山进行了全方位的描摹,画面错落有致,尾句饶有理趣。

许浑(791?— 858?)《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创作手法上出现一些新变,可以说是唐诗之路的重要收获:“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星河半落岩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作品先照应诗题,完整介绍实境及此行目的,二三两联连续展示台越山水的奇异。诗人觉得意有未已,再结合迷离传说以突出,最后落在“行尽深山又是山”,首尾关合。许浑又有《泛五云溪》:“此溪何处路,遥问白髯翁。佛庙千岩里,人家一岛中。鱼倾荷叶露,蝉噪柳林风。急濑鸣车轴,微波漾钓筒。石苔萦棹绿,山果拂舟红。更就千村宿,溪桥与剡通。”诗歌以并不多见的五排形式展开,设问起句,逗人意味,即给人以飘逸迷人之趣。万物依次而现,似杂而不乱,动静相生,色彩自然。曹松(828—903)《天台瀑布》除去首联以夸张与比喻点题,后纯以想像方式展开也颇具创意,想落天外,飘逸空灵:“万仞得名云瀑布,远看如织挂天台。休疑宝尺难量度,直恐金刀易剪裁。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欲知便是银河水,堕落人间合却回。”

《庄子·逍遥游》载:“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4]如果把唐诗定位为中国诗歌史上发射出无限光芒的“日月”,浙江唐诗之路就可以说是其中最为灿烂夺目的时刻。总体而言,唐人志向闳远,富有青春旋律,多具荦荦不群之神情,在取境上借助最具地域特征的意象选择,景致如见,独辟蹊径,博宗诸家,形式多样,诗笔或峭奇,或平实,最终蔚为大观,是诗歌创作因时而变,因境而变的完美结晶。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也。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5]生当唐人之后,如何成为一个“善学者”一直是人们着力追求的目标,无须拘于门户。“浙江唐诗之路”隔代嗣响,各有所成,漫游吟诵之风后继有人,俟他日另文以论之。

猜你喜欢

唐诗山水浙江
《山水间》
Mother
Task 2
爱在一湖山水间
唐诗写柳之妙
山水之间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一处山水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