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舰艇军医能力现状、需求与培养

2020-01-09罗泰来

海军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卫勤军医舰艇

牛 振,林 洁,罗泰来,李 檬

舰艇是海上独立的作战单元,作为舰艇救护所的组织指挥和实施者——舰艇军医,其能力直接关系舰艇救护所的卫勤保障水平。一直以来,海军舰艇军医培养工作由原海军舰艇军医培训中心承担。该中心紧贴海军一线部队卫勤保障需求,结合舰艇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与舰艇军医岗位履职能力,举办多期《海军卫生科(处)长培训班》、《海军卫生助理员 “六会”培训班》、《海军卫勤机关业务轮训班》、《海军舰艇军医轮训班》和《海军急救医学培训班》等,为海军部队培养了一大批卫勤组织指挥人才和优秀的舰艇军医,服务于海军舰艇部队战斗力生成。当前,随着我海军战略转型发展,舰艇训练作战向远海深蓝推进,大型作战平台建设、新型作战力量发展、舰艇长远航训练常态化以及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大幅增加,舰艇卫勤保障要求更高,对舰艇军医的履职能力提出新的挑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交流座谈等方式,对舰艇部队卫生科(处)长、卫生助理员和舰艇军医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舰艇军医的能力现状和岗位需求,为加强舰艇军医培养,提高舰艇军医卫勤保障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1 舰艇军医能力现状与不足

为了解舰艇军医的能力现状,笔者深入海军舰艇部队,分批次分岗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驱护舰、登陆舰、潜艇等作战部队编制的舰艇军医,调查内容涵盖舰艇军医人员编制、毕业院校、专业知识结构、岗位职责、任职能力、舰艇救护所救治能力、卫生防疫装备使用、海上卫勤保障需求、继续教育和进修深造等舰艇军医岗位履职能力的各个方面;发放问卷调查280份,回收272份,回收率97.1%,由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1 卫生勤务学知识缺乏,卫勤保障实践经验少

95%的舰艇军医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舰艇部队工作,没有经过海军卫勤理论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舰艇部队卫勤保障缺乏了解。目前大部分舰艇上编制1名军医,缺乏帮带,没有相关的卫勤保障经验参考,成长缓慢,导致舰艇军医卫生勤务学知识缺乏,卫勤保障实践经验少。

1.2 疾病诊治与战伤救治知识更新慢,应急处置能力弱

舰艇军医医学基础知识普遍扎实,95%以上未参加过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少临床工作经验,疾病诊治水平不高,实际动手能力弱;同时进修深造的机会少,临床技能水平提高的途径有限,导致知识更新慢,应急处置能力弱。

1.3 一线救治能力及组训能力弱

舰艇作战环境特殊,战位集中,人员密集。舰艇一旦在海战中受损,极易出现大批量伤员,救治难度大、要求高,而舰艇军医、卫生员编制少,缺少临床学习与锻炼,85%的舰艇军医认为自身一线救治能力弱。

舰艇军医作为舰艇编制的部门长之一,负责组织全舰的卫勤训练,89%的舰艇军医缺少实战化训练经验积累,存在组训能力弱、自身训练水平不高等情况。

1.4 三防医学处置能力欠缺

在新技术条件下,舰艇遭遇核化生袭击的卫勤保障方案、预案和演练尤其重要。舰艇军医负责核化生方案、预案的制定、演练组织和训练指导。82%的舰艇军医缺乏三防医学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缺少全舰协同操演训练经验,导致三防医学处置能力欠缺。

1.5 航空医学保障能力较弱

舰艇远航作战能力的拓展,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增加,舰载机驻舰成为常态,舰艇军医要承担起飞行人员的卫勤保障任务,就必须掌握航空医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舰载机航空医学保障理论。而舰载机航空医学保障知识更新快,保障能力要求高,95%的舰艇军医缺乏航空医学专业知识培训,航空医学保障能力较弱。

1.6 卫生装备使用、管理能力不足

舰艇配备的医疗设备、卫生装备型号种类多。受限于舱室空间狭小和舰艇常见病单一,卫生装备展开困难,常用的卫生装备占60%,40%存在使用率不高,造成舰艇军医卫生装备操作使用不够熟练、管理难度大。

1.7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限

舰艇部队缺乏专职心理服务人员,舰艇军医兼顾心理辅导相关工作。舰艇军医仅有10%参加过心理相关培训,心理干预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限。

2 舰艇军医能力需求

利用举办多期《海军卫生科(处)长培训班》、《海军卫生助理员“六会”培训班》、《海军卫勤机关业务轮训班》等时机,对海军部队卫勤机关人员进行深入座谈交流,座谈对象包括舰艇部队原卫生科(处)长和卫生助理员。通过座谈充分了解海军卫勤组织指挥机关对舰艇军医能力需求、舰艇救护所救治水平要求和舰艇军医培养目标。舰艇军医应岗位履职能力需求[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组织指挥能力

舰艇军医作为舰艇卫勤保障的组织实施者,不仅要具备舰艇卫勤保障的能力,尤其是战时卫勤保障能力,包括战时卫勤保障方案、预案的制定,海战卫勤保障的组织与实施,战救药材的保障供应、消耗计算及配备标准,而且要组织指挥全舰密切协同,快速展开舰艇救护所,组织进行伤病员救治、指挥战位卫生员开展战位急救,减少战斗减员。

2.2 组织训练能力

舰艇军医平时如何组织好全体舰员的战伤自救互救训练、海上落水人员急救、核化生应急预案演练等相关训练,对于提高和保存舰艇战斗力,提高舰艇卫勤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1 战伤自救互救训练 舰艇一旦在海战中受损,极易发生大批量伤员,而舰艇军医、卫生员编制少,很难全面展开有效的救治。因此,舰艇军医要从会救到会教、会训,组织战伤自救互救训练,不仅使战位卫生员熟练掌握各项战救技能,而且要培养其成为战伤自救互救教练员,促使其以点带面,辐射全体舰员,切实提升全体舰员战伤自救互救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开展战伤自救互救综合演练,强化舰员的自救互救技能,提高战位的急救盒、单兵急救包等卫生装备的操作使用能力,确保自救互救技能考核合格率达100%。

2.2.2 海上落水人员急救训练 复杂的海况下海上落水伤员的救治是舰艇卫勤保障的重要任务。海上情况多变,组织海上落水伤员急救需要全舰协同完成。因此,舰艇军医必须定期组织落水伤员救治演练,协同全舰各部门提高海上伤员搜寻、捞救效率,提升落水伤员救治水平。

2.2.3 “三防”医学救援演练 舰艇军医作为核化生方案、预案的制定者和组织者,必须定期组织三防医学演练,注重日常训练,提升应急条件下各部门协同配合的能力,明确责任分工,提高特殊环境下应急处置的能力,有效保存舰艇战斗力。

2.3 伤病诊治与战伤救治能力

作为舰艇救护所救治的核心力量,舰艇军医必须具备伤病诊治与战伤救治能力,卫生防疫技能和海上特殊伤情(如海水浸泡伤、海水淹溺、海水生物伤等)的救治能力,包括航行海域的流行病、疫情等预防、控制能力,做好舰员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才能完成舰艇卫勤保障任务。目前舰艇上已逐步部署女军人,女性舰员常见妇科疾病、女性健康等初级救治和医学保健是舰艇军医保障范围。做好舰艇女军人医学保障、提高舰艇常见妇科病的诊治能力是舰艇军医必备的技能[3]。

2.4 卫生装备使用、管理能力

舰艇卫生装备的使用能力影响舰艇救护所的救治范围。舰艇军医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卫生装备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维护保养等相关技能,才能发挥装备的效能,提高舰艇救护所的救治能力和范围,提升伤病诊治水平。

2.5 特殊勤务保障能力

舰载机卫勤保障对舰艇军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舰艇军医必须系统学习航空医学知识,做好舰载飞行员飞行前体检,掌握放飞指征、临时医学停飞等标准,逐步形成舰载机航空医学保障理论体系,才能完成好舰载机卫勤保障任务[2]。

2.6 健康维护与管理能力

舰艇部队缺乏专职的心理工作者,舰艇军医需要掌握军事医学心理学、常见心理问题处置、海战心理创伤防治、心理战及舰员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水平,促进与维护舰员的心理健康[4]。

2.7 对外交流技能

海军对外交流频率的增加,对舰员英语口语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舰艇军医必须解决好“哑巴英语”的问题,提升对外交流的水平,才能胜任护航、出访、接待等外事保障任务。

3 舰艇军医培养对策与建议

根据《舰艇军医训练手册》中舰艇军医的职责,依据《战伤救治规则》中舰艇救护所救治范围和救治技术要求,结合海军卫勤组织指挥机关对舰艇军医实际能力需求,深入分析舰艇军医的能力现状和岗位履职能力,提出舰艇军医培养的几点对策。

3.1 不断完善舰艇军医任用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制度体系,促使舰艇军医提升自身的能力

目前舰艇军医存在 “管用分离”:卫勤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根据岗位需要用人;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管理、任命等行政管理,导致管和用的分离,不利于舰艇军医的培养和使用。各级卫勤机关可以逐步建立完善的舰艇军医选人用人制度,新入编的舰艇军医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每年必须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或继续医学教育,取得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通过舰艇军医岗位考核,才具备舰艇军医资格。在年度各项作战、演训、考核、比武竞赛中选拔优秀的舰艇军医,树立标兵,并向人力资源部门申请,享受评功评奖、提前晋职晋级、作为后备卫勤机关领导干部等,形成管人与用人的统一[5]。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首先,优选制度,严格按照舰艇军医标准挑选毕业学员;其次,综合考评制度,每年对舰艇军医进行综合测评考核;再次,不训不提制度,舰艇军医不能按照训练大纲和技能要求进行训练,或者训练不达标,不能正常晋升;最后,优用制度,对于考评优秀的舰艇军医,要切实做到优先使用、优先晋级、优先提升,充分调动舰艇军医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促使舰艇军医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5]。

3.2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落实实务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根据舰艇军医履职能力弱、实务技能低的现状,结合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对象不同,分类型、分专业、分层次制订教学计划,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既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又体现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新型保障模式发展,保证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同步。同时立足于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和舰艇部队建设现实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增加研究性、探索性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先进性[5]。

根据舰艇部队卫勤保障特点,结合舰艇军医的能力不足和岗位需求,从提高舰艇军医实务技能出发,及时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舰艇军医的能力,以海军卫勤保障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伤病诊治和战伤救治能力为核心,以提升突发应急处置能力和舰艇组训能力为目标。培训内容包括海军卫勤保障基本理论、战救技能和突发情况处置能力、舰艇组训能力、日常勤务工作等,提升舰艇军医岗位履职能力。

3.3 注重规范化培训,纳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舰艇军医的职业限定和从业资格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部分只经过院校学历教育,未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甚至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毕业生直接在舰艇军医岗位工作。不仅无法保证舰艇军医的医学理论和技能水平,而且导致舰艇军医与临床医生必备的规范化培训和考核体系脱节,使其从业经历得不到医疗机构的认可,职业发展受限。因此要将舰艇军医培养纳入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建立军事医学规范化培训基地或依托军队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培训基地,促使舰艇军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一步完善舰艇军医规范化培养制度[6]。

3.4 积极拓展进修深造渠道,培养复合型舰艇军医

舰艇部队积极与驻地卫生部门联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充分利用驻地优越的医疗资源,分批次组织舰艇军医到地方医院专科进修,参加临床技能培训,听取临床知识讲座等,拓宽舰艇军医的进修深造渠道。

完善舰艇军医双向代职机制,结合编制体制改革,合理调配基层卫生人员比例。从舰艇军医中遴选人员,通过定向代职到相关军队医院参加进修深造,同时从对应的军队医院遴选技术过硬的临床医生到舰艇部队帮带,既保证基层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又促进医学人才的流动。如美海军舰艇部队医务人员实行轮转制度,所属医院和诊所作为舰艇军医的轮训基地,负责接纳基层军医每2~3年一次的轮转轮训。

突出实战化特点,不断加强战时卫勤保障方案拟定、推演,增强伤病诊治、战伤救治等一线救治技术训练,强化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实战化训练和演练,切实提升舰艇军医战时卫勤保障能力。

优化培养模式,要重点做好院校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衔接设计,打通基层部队军医、临床毕业生继续医学教育的通道,同时,根据国家全科医师培训方法,完善“三段式”培养模式,为基层培养一批具有全科技能性复合型舰艇军医[7]。

3.5 加强学习交流,提高综合能力和组训水平

不断加强与军队医院交流,加强与卫生装备技术人员交流,加强舰艇相关专业人员交流。加强与军队医院的交流,增加学术交流与进修深造的机会,有利于了解前沿急救知识,提升急救新方法、新理念,提高复苏理念、急救创新方法;加强与卫生装备技术人员的交流,增加相关卫生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等相关知识学习,提高舰艇军医用装、爱装等能力,提高舰艇卫生装备的使用率;加强与三防医学救援相关人员的交流,了解舰艇三防医学救援的程序、舰艇洗消部位、展开程序、剂量检测控制等相关知识,有利于舰艇三防医学演练和组训水平,提高舰员应急条件下防护能力;加强与帆缆、观通、航海等部门的交流,深入了解各部门组织指挥体系,提升海上落水伤员的搜救、通讯、指挥、打捞、救治等协同效率和训练水平,提高海上落水伤员救治能力。

猜你喜欢

卫勤军医舰艇
舰艇入列
抽组卫勤力量应对重大疫情的应急培训模式探讨
海战中的蒙面杀手——隐形舰艇
多种医学影像设备联合应用在突发事件卫勤保障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军事卫勤一体化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军医
战时中国社会观察的一个新视角——评戈登的《一个英国军医的中国观察实录》
我的军医爸爸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海外卫勤机构配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