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西北民间小戏文学叙事特点
——以陕西、甘肃民间小戏为主要讨论对象

2020-01-09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小戏剧目民间

王 萍

(兰州城市学院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民间小戏是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积淀了戏剧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阐释价值。作为区域文化的反映形态之一,西北民间小戏经明末至晚清趋于成熟,这一时期小戏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剧目,仅从数量上来看,十分可观。据《中国戏曲志·陕西卷》载:盛行于关中东府合阳、韩城、大荔等县的跳戏剧目几乎是“村与村不同,社与社有异”,仅广场跳戏剧目就有五、六百本,舞台上的跳戏剧目亦约三百余本,且多数是故事完整、结构严谨的历史戏。[1]129渭南的“韩城秧歌与渭华秧歌也收有剧目百本以上,总计可达三四千本。[2]9盛行于安康、汉中等县的陕南道情,多以皮影形式演出。传统剧目有一千二百余本。[1]103另据1959年安康专区戏曲发掘组统计,安康一带弦子戏的传统剧目有853本。[3]59陕北道情的传统剧目最长的连台本戏《雪拥蓝关》,可连演三天三夜。[1]104甘肃河西一带敦煌曲子戏常演剧目有几十本。[4]1见于记载的平凉地区曲子戏有119出。[5]30另据赵建新、管弦点校、注解的《影戏剧目清代钞本辑校》(第一辑),收录清代甘肃皮影戏剧目60种。[6]当然,不同剧种之间剧目移植共享情况比较普遍,但至少可以看出,西北民间小戏剧目在明清时期的丰富繁盛情况。

从文学叙事内容看,西北民间小戏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既有反映英雄传奇的历史戏,还有体现民间信仰的神佛鬼怪戏,以及表现社会人生百态的生活戏。这些剧目的文学特征构成西北民间小戏文学叙事特有的乡土气质。故此,从文学叙事、审美情趣切入,认识民间小戏表象背后的自在性及其在文学中的意义,对于深入认识、把握其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体来看,西北民间小戏的文学叙事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反映英雄传奇的历史戏

中国是一个“重史”、“尚史”的民族,我们历史中的许多重大事件以及充满正义与邪恶激烈斗争的故事,都是传奇色彩很浓的戏剧素材,尤其英雄们跌宕起伏、或喜或悲、或忧或伤的命运所表现出的苍凉、悲壮、豪放,不仅是激励民族不畏强暴、敢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酵母,同时还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西北民间小戏的历史戏十分丰富,围绕基本的历史故事情节,形成了一大批系列性的历史故事戏,如:“封神戏”系列、“列国戏”系列、“三国戏”系列、“隋唐演义戏”系列、“杨家将戏”系列、“岳飞故事戏”系列等。

据《陕西戏剧志·渭南地区卷》载,渭南“以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跳戏,有近百个剧目。线腔剧目有‘十二龙’‘二十二鸳鸯’‘二十四传’‘七十二图’和‘三箱’‘二楼’‘双钗’等500余本。”[2]9《陕西戏剧志·安康卷》记述,安康弦子戏传统剧目853本,内容多取材于《封神演义》《东周列国》《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水浒》等历史小说。[3]56流行于宝鸡一带的皮影戏、木偶戏常演剧目有“五大江湖戏”之说,即:“六逼宫”“四铡戏”“四驹八图戏”“三进戏”“三廉戏”。其中,“六逼宫”指《少逼宫》《红逼宫》《黑逼宫》《白逼宫》《黄逼宫》《刘玉逼宫》;“四铡戏”指《琵琶记》《铡包勉》《铡国舅》《铡判官》;“四驹八图戏”指《火焰驹》《风云驹》《烈海驹》《胭脂驹》四驹;八图指《铁兽图》《日月图》《富贵图》《铁冠图》《忠孝图》《八义图》《苦节图》《忠烈图》;“三进戏”指《进妲己》《进褒姒》《进骊姬》;“三廉戏”指三个经典剧目的主要角色,即《法门寺》赵廉、《玉凤簪》王廉、《八件衣》杨廉。[7]86这些剧目涉及了先秦至宋元明的整个历史,而且以歌颂正义、歌颂英雄为主要内容。

陕西渭南合阳一带的跳戏,相传剧目多达五六百本,保留下来的也有近百本,其中多数为“三国”“列国”“杨家将”“封神戏”“说唐”等,这些剧本以武戏为主,如《齐国乱》《平南蛮》《七擒孟获》《甘露寺》《回荆州》《五雷阵》《神州会》《杨家将》等。[1]129陕西弦板腔500多本(折)历史剧目,大都取材于各朝代历史演义、剑侠小说及民间故事,多以伸张正义,鞭笞邪恶为主题。在众多的剧目中,以列国、三国戏最多,深受群众喜爱。[8]842

西北民间小戏的历史戏主要来源于史传、历史故事,这类剧目突出国家民族观念,歌颂缅怀先烈英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些剧目将主人公放在与奸臣激烈尖锐的矛盾斗争之中加以刻画,突出爱国与卖国、抵抗与投降的主题思想,充满了一种沉雄悲壮的悲剧风格,反映了民间小戏在家国意识、以及不畏强暴抵抗外来侵略,捍卫神圣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等主题方面与大传统主流意识的高度一致性。这些剧目突出了民间小戏自觉的历史意识,剧本写得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如陕西弦板腔代表剧目《苟家滩》,剧写王彦章兵败逃跑,由于晚上道路难辨,加上人困马乏,慌不择路,结果走错方向陷入绝地,前边无路可走,身后追兵即至,回马再战已力不从心。高、史两将劝降,王彦章不愿投降,于是拔剑自刎。陕北赛戏等民间小戏亦多有此剧目,而且大多借鉴秦腔的剧目文辞,如王彦章自刎前唱道:

战鼓不住震天响,兵如潮涌到身旁。我好似龙困沙滩上,马到悬崖难收缰。哭了声吾主臣难见,梁王主呀!难见的梁王主呀!君臣恩情分两旁。

王彦章来好后悔,苟家滩我吃了娃娃的亏。一根长枪拿在手,要学霸王自刎喉①《苟家滩》在西北民间小戏剧种中比较常见,如《中国戏曲志·陕西卷》《陕西戏剧志·榆林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等均有记载。本文所引的唱词,见西北通俗读物编委会编:《秦腔剧本·苟家滩》,长安书店,1954年,第8~9页。!

英雄末路,悲壮苍凉,人物形象鲜明,气魄雄壮,感人至深。

陕西榆林赛戏剧目中历史“英雄戏”也比较突出。其中“三国戏”有《伐东吴》《天水关》《长坂坡》《回荆州》《汜水关》等。这些传统剧目在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歌颂了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代英雄,折射了“尊汉反曹”正统观念在民间的接受。隋唐演义戏《淤泥河》《苟家滩》《临潼山》《界牌关》等塑造了罗成、王彦章、秦琼、罗通、罗章等英雄豪杰,演绎了一代忠烈,一代英雄的悲壮和历史苍桑。“杨家将”戏《双龙会》(榆林赛戏)、《破洪州》《宗保挂帅》(商洛道情)及“岳家将”戏《断臂记》(商洛道情)等,谱写了杨家将、岳飞将主仆诸将领一门忠烈,不畏牺牲,勇于赴难,世代相传,坚贞不屈的英雄业绩。

甘肃武山秧歌戏也有许多历史剧目,如三国戏的《草船借箭》《刘皇爷过江》《黄鹤楼》等。隋唐英雄故事戏:《杨林点将》《房州打彩》《二十唐朝》《秦琼观阵》等。[9]26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间小戏在表现历史英雄形象时,往往体现出民间叙事独特的历史观和文学观。可以说,多元解读英雄,细腻展现英雄常人情感是西北民间小戏的一个突出特点。甘肃永靖傩舞戏在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上没有神灵化的简单处理,而是突出了关羽作为凡人在情感上的纠结与矛盾。如《斩貂蝉》一出,关羽唱:

上场来月儿正高,出门人好汉心焦,我想家者盼家者,多、多、多会者到哩。我一想起父母者年高,二想起弟兄们同胞,儿女们还小者,无、无、无人(哈)靠了。

我大哥云里走马,我三弟马上标枪,投顺了曹营一十八年,推车连保皇嫂,斩颜良刺过了文丑,曹孟德喜眉笑脸,给了我汉寿亭侯的官职,我无、无、无心肠做了。

隔黄河我望见了大哥,我喊一声山高路远,我哭一声眼泪(们)不干,难、难、难坏了我了。

我向前看八百里平川,往后看曹操的兵山,我想变成飞鸟了飞时,飞、飞、飞不(者)过了。

中场里月儿正中,我的赤兔马日行千里,偃月刀万将难抵,大红袍我刀尖上斜挑,我出五关斩六将,要、要、要斩个蔡阳哩。

下场外月儿正西,我去时滴水成冰,我来时杨柳撒青,桃杏花儿开红,照、照、照着满园里。

说吕布谁高谁低,说貂蝉是董卓的前妻,叫周仓抬过来大刀,叫貂蝉掌过来休书,你奸汉的贼妻,我斩、斩、腰斩个你哩。[10]34-35

关羽斩六将时没有过一丝犹豫,但月下斩貂蝉却使“出门人好汉心焦”,并引发英雄一派柔肠情怀,从思念家乡及父母、儿女,顾念桃园结义兄弟之情,到回忆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再环顾“月儿正西下”“桃杏花儿开红,照照照着满园里”的现实,永靖傩舞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关羽斩杀貂蝉时纠结矛盾的复杂心情。表演时关公反复洗刀、祭刀,如此等等都无非是渲染不舍杀之的矛盾心理。作为民间叙事文本,永靖傩舞戏的“关公戏”既塑造了关羽忠义赤心、神威神勇的非凡一面,也写出了关羽凡人性情的平常一面,两个方面同时展现,使关羽的形象丰富饱满,由此体现了民间视野中英雄关羽的形象。

二、体现民间信仰的神佛鬼怪戏

西北民间小戏有大量体现民间信仰的剧目,这些剧目多以神佛鬼怪的形式出现,其表象背后隐含了善恶报应、度脱超生等观念。

1.善恶报应

中国的善恶报应观念在春秋时代就已产生。《左传》:“多行不义必自毙。”民间谚语:“头顶三尺有神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辰一到,马上就报”等等,都无不表征了老百姓对神明报应之说的深信不疑,这种观念对民众的心理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民间小戏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句子:“人行好事天有善念,自古道头上总有天。”(《冯爷娶小》)“且受一时苦胸怀放大,到后来定有个好的造化。”(《秋莲拣柴》)[11]22“积德存善创基业,子孙后代才得益。”(《先祖祠》)[12]98陇南影子戏《善恶卷》完场诗云:“但凡世上休作恶,难躲阴曹见阎罗。借尸还魂善恶卷,不信今日看如何?”[13]33再如《西京记》完场诗云:“劝君在世莫胡行,远在儿女近在身。世间只有行善好,莫学柳氏不良人。”[13]33

实际上,民间小戏中不仅文句常常表现善恶报应,就是剧目也相当多。一般民间对可能引起善恶报应的原因,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作恶,一是不孝。反过来,也就是教化人要多做善事,多行忠孝。流行于甘肃金昌一带的曲子戏《冯公寄子》典型地体现了善恶报应观念。冯尚“家有良田百亩,骡马成群,牛羊满圈,有的是银钱。”但是,年愈六十,膝下无子。娶年轻女子刘玉莲本想生子延续烟火,刘玉莲为搭救蒙受冤屈父亲虽然答应了婚事,用了冯尚三百两银子,但难以践诺成婚。冯尚知道了情况后,没有责怪怨恨刘玉莲,当即决定解除婚约,送刘玉莲回家,三百两银子分文不要,还给她十两银子做遮羞钱。此一善举,惊动“天宫众大仙”,玉帝“打发二星下凡间”察看,发现冯尚“酒色财气四个字,全然不在心头起。”,而且“退婚救刘玉莲之善念,使得冯门积下了阴功传”,于是命“金童玉女降下凡,冯门投胎作儿女。”[14]9这出戏在平凉曲子戏叫《退婚》,在其他小戏中又叫《冯爷娶小》或《阴功传》等。

曲子戏《裴度还带》剧写唐代宰相裴度未做官时,穷困潦倒,寄居在山神庙中,相面先生预言裴度“满脸凶气,必死于当日午后破庙碎瓦之下”,然而,裴度不仅没有死,而且脸上凶气化为龙凤祥纹,再观其面“这穷秀才必中状元,将成为相府东床。”相面先生十分不解。原来,裴度回庙中时,见地上有玉带,便出去寻找赵小姐并将玉带送还。此一善举,不仅躲过了山神庙倒塌之厄运,而且后来裴度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并与赵小姐结为夫妇。剧终唱道:“果然人生一善念,天地感知。”[15]65以上剧目都是作了善事得到好报应的典型。

再如平凉曲子戏《周三打砖》,原系《白玉楼》中一折,恶妇钱赛花不守妇道,勾结奸夫周岗加害张彦,后来事情败露,沦落到在街上打砖乞讨。小戏通过反面故事劝人从善去恶,保持良心。[16]46

儒家思想的孝道观念在民间深入人心。民间小戏剧目将善恶报应与孝道结合起来,但凡尽孝道者都是行善之举,会得到上天的好回报。如曲子戏经典剧目《王祥卧冰》。为救母亲,王祥赤身卧冰川,欲破冰得鱼。其赤诚之心,感动了太白金星,随即点化二鱼游出水面,其母食鱼病愈。流传于崇信县一带的曲子戏《白猿盗桃》情节也很相似。剧写神猴白猿为救母亲,冒险到孙膑看守的桃园盗桃,被孙膑逮住,白猿说明情由,感动孙膑,送桃若干,且二人结为金兰之好。白猿将仙桃带回家中,医治母病。母亲康复如初,白猿述说了孙膑送桃之事,白猿的母亲为报深恩,将祖传天书赠与孙膑。孙膑得此宝物,才智猛进。后来在与庞涓争战之时,立下了不朽功绩。[16]39再如《安安送米》等,都旨在教育人们以德报怨,多行孝道,终会有好报应。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大部分农民没有条件接受教育,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观看戏剧。民间小戏寓事说理、以戏入理的教化作用家喻户晓,这对于善恶报应观念在民间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度脱超生

度脱是道、佛教用语。即指超度解脱人世的生死苦难,以到达仙佛境界。民间小戏度脱剧的叙事范式,主要体现为剧中被度脱者,在尘世间饱受人生痛苦,脱离苦海后即升天成仙。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甘肃皮影戏抄写本《棹祎山》,又名《湘子度林英》。剧演韩湘子奉玉帝旨,邀何仙姑同往棹祎山超度凡妻林英的故事。剧中刻画林英历经尘世的劫难,如她所唱:“离了虎穴又入龙潭,这才是火上泼油煎。”为度脱林英于苦难,韩湘子两次度妻,林英最终醒悟,断绝尘念,随韩湘子升天成仙。剧终湘子唱道:

小湘子,这开言,

叫妻儿大放心宽,

首次度尔在花园,

二次与尔把卦算,

府门化斋,

将尔指点,

功不行完,

□□□□

□□□

夫妻双双驾云端。[13]115

再如:光绪十年甘肃皮影戏抄本《两狼山》。这本是杨家戏,剧演杨家父子被困两狼山,杨继业和七郎绝命于此的故事。虽然秦腔、京剧等大剧种都有这出戏,但是在剧情上皮影戏与它们都不一样,剧中穿插了皇圣老母点化杨继业碰死李陵碑前的升天情节:

东北界上天鼓响,

西北界上收将心。

晚来一步后悔迟,

造定命丧瓜州地。[13]157

皇圣老母的指点说明,早升天早解脱,一切苦难结局都是命中注定。

永靖傩舞戏《方四娘》也是这种情节结构。方四娘生前备受婆家折磨,出嫁一年就被折磨而死,表面看剧情控诉了公婆对媳妇四娘的残酷迫害,其实最终以四娘成仙的结局隐喻了得道的观念。剧中写道:“十二月里一年满,四娘英灵到西天。公婆骂她阳寿短,不知四娘成神仙。”[10]39《目连救母》戏是脱度色彩很浓的剧目,这个故事极力宣扬了脱度观念,应该说,它在中国仪式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民间小戏亦多演此剧。甘肃永靖傩舞戏的《目连救母》[10]27通过对地狱、饿鬼、畜生惨状的描述,强调了佛法超强的救度能力,反映了民间信仰对佛教的接受。

3.神佛鬼怪

如前所述,西北民间小戏剧目中表现神佛鬼怪的剧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类戏,与上面善恶报应、度脱超生有所不同,剧目主旨在于“或为神佛立传,或显示神佛威力。”[13]41

在民间观念里,所有的神佛鬼怪具有超自然的神力,他们法力无边,主宰着人的生死祸福。因此,民间小戏舞台上(泛指表演场地),既有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文殊、普贤菩萨、观音菩萨、赵公明、二郎神、孙悟空等大神、正神,还有如四大天王魔礼青、魔礼寿、魔礼红、魔礼海①永靖傩舞戏《五将降猴》中的魔鬼。等诸多小神、邪神,甚至还有算不上神的鬼狐等。特别是在因果善恶报应观念下,神佛还具有实施报应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甘肃陇影戏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抄写本《狮驼山》,剧写佛母孔雀之弟大鹏与文殊、普贤菩萨坐骑青狮、白象临凡,堵杀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孙悟空首战大鹏失败,后如来佛携文殊、普贤菩萨在山前收妖,方才结束这场战斗。劝善惩恶的道德伦理剧《西京记》,剧写太白金星暗助弱者完成善德之功。历史剧《竹林会》写刘智远(刘知远)称帝,最终梅鹿仙奉天意聚齐文臣武将。三国故事《取四郡》,写关羽、黄忠交战时特别增添了白猿仙给关羽梦中传授拖刀计之情节。《包公案·卖花》虽是一公案戏,也设置了张淑贞死后鬼魂至城隍府告状,最终还阳再生的情节。《琥珀镯》在描写生旦悲欢离合的爱情中,设置“双美”关目,让一美之魂借另一美之尸还阳。此外,皮影戏《铁牛国》《马王卷》《红罗帕》等剧目都有神仙最后出来裁决帮助解决矛盾的情节。[13]107-129

陕北赛戏、道情剧目《王祥卧冰》《李翠莲大上吊》和《刘权进瓜》等民间小戏也都有神仙帮助主人公成就心愿的剧情。《李翠莲大上吊》和《刘权进瓜》剧写唐僧与小和尚出外化缘,偶遇刘权之妻李翠莲。李信佛念经,与唐僧盘经论法。临别,李赠金簪给唐僧。小和尚拿金簪去当铺兑换银两时,刘权认出是其妻的金簪,满腹狐疑。刘权回家逼妻认罪,打碎经堂,并要翠莲一死证明清白。李翠莲蒙冤受屈,又见经堂已毁,一气之下,上了吊。当刘权弄清真相,已悔之莫及,终日哭泣。正巧唐王游地狱,许诺与十王殿进瓜,为此出榜诏告天下。刘权欲悔罪会妻,揭了皇榜,以死赴阴曹进瓜。阎王查生死薄,发现他夫妻均有登仙之寿,遂将翠莲之魂附与唐王之妹李玉英。与此同时,刘权亦生还人间,唐王召见,并让李玉英(即李翠莲)与刘权,夫妻破镜重圆。故事后一本也叫《刘权进瓜》。

陕北碗碗腔代表剧目《包文正观星》又名《杨柳枝下凡》。剧写观音菩萨净水瓶中之物杨柳枝,经千年修炼化为凡人。后来偷偷下凡化名柳迎春,欲推翻宋室江山。宋仁宗接到柳迎春战表,派杨文广、魏煌、狄龙、狄虎迎战,被柳杀得大败。仁宗求包文正献计,包观天象,认为需借助天威。仁宗遂设香案,祷天廷,天皇派赵公明、孙悟空等下凡助战,但仍不能胜。随后悟空又去南海求助于菩萨,才收伏了杨柳枝,保得宋室江山无恙。[17]67

从上述民间小戏中的神鬼戏来看,小戏涉及的神鬼体系比较杂乱,观念也比较混乱,有道教有佛教,还有其他民间故事等,多是出自实用和功利目的,以满足解决现实生活的需求和困扰而已,并不属于严谨缜密的宗教范畴。民间小戏在表现神佛鬼怪的背后,实际上关切的仍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在民间看来神佛实施报应,更有权威性、公正性,作品中描写神佛伸张正义,实际上迎合了民间“天地无私”“神明暗察”的认识理念,具有一定的社会及心理的震慑意义。

三、表现社会人生百态的生活戏

除上述英雄历史戏、神佛鬼怪戏外,表现普通民众生产劳作、爱情故事、社会风情等人生百态是西北民间小戏文学叙事的重要内容。

古代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耕作劳动是农民获取生存资源的基本方式,他们一年四季起早贪黑,辛勤劳动,在劳动中有艰辛的付出,有丰收的喜悦,有生活的乐趣,许多小戏都有对农耕劳作生活的表现。

甘肃武山秧歌戏对唱《十二月》,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情,表现了农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正月里冻冰春天里消,二月里鱼娃儿水上漂,

三月里桃花满川红,四月里杨柳梢上门,

五月里鲜桃你先尝,六月里麦子遍山黄,

七月里葡萄搭上架,八月里西瓜玩月牙,

九月里糜谷收上场,十月里学生投书房,

十一月橘子红彤彤,十二月年货摆出城。[9]317

甘肃永靖傩舞戏的《农家佬破盘》、《农家佬种庄稼》、《农家佬锄田》、《农家佬收庄稼》、《农家佬降猴》、《老者放羊》等表现农耕文明的系列剧目,在永靖傩舞戏中占了相当比重。从“种庄稼”、“锄田”到“收庄稼”比较完整地表现了务农劳动的整个程序。中间添加娘子送饭、送水,及庄稼佬不厌其烦教娘子务劳庄稼等情节,并通过富有形象感和喜剧性的戏剧动作,体现了农人一家的生存、生活方式。最后,《庄稼佬破盘》,剧情写收获庄稼后,庄稼佬在欢快喜庆的锣鼓声中,请了神坛,虔诚地向神献上直径一尺有余的大馒头(当地人叫“酥盘”),以示对神一年来保佑收成的感谢。总之,这几个剧目叙事生动具体,感情浓郁。可以看出,它们是永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时期的历史碎片遗存在戏剧中的表征,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永靖历史上民间对农耕文明、文化的高度关注。

其次,反映婚姻爱情、婆媳矛盾、朋友情谊,以及揭露否定晚清烟赌等的剧目。在传统社会“寡妇再嫁”会受到社会的非议,民间有“寡妇门前是非多”之说,但是,敦煌曲子戏《王大娘钉缸》,通过写寡妇王大娘和补缸匠丁大刚的爱情故事,肯定了寡妇再嫁。《磨豆腐》(敦煌曲子戏)以夫妻磨豆腐期间斗嘴玩笑,表现小夫妻劳动、生活的情趣。《大保媒》(敦煌曲子戏)写媒婆的伶牙俐齿、滑稽诙谐。敦煌曲子戏《花园卖水》《秀才挂画》《十里亭》《尼姑赶船》《深闺怨》《小放牛》《扬州观灯》,陕北道情戏《二女子游花园》《丑丑憨憨》《毛红跳墙》《绿牡丹》等剧目既有写相公小姐的思恋别绪,也有写民间少女少男大胆追求爱情的,他们或一见钟情,终身相许,或自择佳偶,自由恋爱。剧目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情趣。传统社会家庭,受“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的影响,社会对妇女歧视压迫,限制妇女的人身自由,强调丈夫对妻子的绝对权威,媳妇在家庭的地位十分低下,虐待媳妇是社会普遍现象,民间谚语“多年的媳妇熬成的婆”就说明了婆媳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小戏《亲家们打架》《转娘家》《过骆驼》《野雀花》《剜谷茬》《四媳妇锄田》《鸿雁捎书》《香山还愿》《桂香女担水》《润七月》《三休周家女》《提箩磨面》《嫌女婿》《嫁错郎》《秋莲捡柴》《送女儿》等,都流露出对夫权深深的埋怨和谴责。下面择其几例具体分析。

永靖傩舞戏《方四娘》剧写方四娘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少女,她聪慧而贤良。

七岁跟娘学针线,十二上锁进绣房;

手又巧,拿针广,天上的飞鸟都绣上。

正月里,是新春,正是余家来定亲;

双羊双猪双盒酒,双双媒人不离门。

二月里,龙抬头,四娘梳妆上绣楼;

打开箱子取衣裳,金银镯子戴手上;

上穿一件龙凤袄,下穿山河地罗裙。[10]39

但是结婚进夫家后,方四娘受尽公婆折磨虐待:经常“心里急,肚里饿,口含剩饭无心咽。”“一日三餐下厨房,四娘推磨又抱柴”“三棱子扁担尖子桶,担上清水不叫我停”“公公打,婆婆骂,尕小姑过来拔头发。”整个剧情凄凉辛酸,控诉了公婆对媳妇四娘的残酷迫害。还有平凉曲子戏《李三娘研磨》,也是反映婆婆折磨媳妇的剧目。剧写恶婆婆折磨媳妇三娘,布置多样活计不让三娘休息。[16]34不过,民间小戏《小姑贤》则是女儿教育母亲善待嫂子的故事,剧目塑造了英英通情达理的可爱形象。如英英对母亲的唱词:

人情世故一般理,

要将自心比人心。

人都疼爱亲生女,

别人女儿非娘生?[4]179

明清以来,西北一带贸易来往活跃,但是脚户走南闯北做生意十分辛苦。武山秧歌戏《下四川》反映了脚户旅途的劳苦和不易。

那茂州集场散,店里没有饭,曹(我)弟兄领铺盖,曹把这觉眠。进梓潼歇一歇,忙把衣衫换,何一日过剑州,要绕昭化县。去昭化,跨罗江,要爬广元,过十二三站还要绕勉县。

曹商量放一夜,路过烂泥沟,那石羊石马看着曹哭。我有心把你带到西头去,人小力单着带不去……[9]257

民间有谚语云:“乡党见乡党两眼泪汪汪”,敦煌曲子戏《会友》剧写陈思家、于友民两同乡在外地相遇,不由感慨万分。

陈思家:离别家乡十余载,今日见到仁兄,满腹话儿不知从何说起!

于友民: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这关外西域能见到老乡,实乃万幸。

………

【月调尾】

怜念怜念再怜念,

怜念我们是外乡人。

【紧诉】

十字当街一声喊,

找不见仁兄好伤心。

我今见了仁兄面,

好似拨云见青天。

仁兄好比宋公明,

站在一旁笑盈盈。

为弟好比一只船,

船困沙滩好几年。

走过一山又一山,

在家容易出门难。

在家事事都顺手,

出门事事都作难。

……

【月调尾】

山在西来海在东,

山水相连难舍分。

仁兄呀,

今日咱们相会表衷心,

你听心中。[4]240-241

唱词字里行间充满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晚清、民国时期烟赌二毒是社会的恶瘤,人人痛恨,西北民间小戏对烟赌给予鲜明的否定。经典民间小戏《张连卖布》用夸张铺陈的手法,叙述本来幸福殷实的生活却因赌博变为一空。以前枣园“上结枣儿下种田。年年开花结的繁,结下的枣儿大又圆。颜色红来味道甜,大人吃来娃娃玩。吃不完了晒成干,又送亲戚又卖钱。”原来的四套骡马车“走哈密,上省城,挣下的银子白生生,挣下的金子黄澄澄。”[4]154然而,由于赌博,最后不但卖掉枣园、骡马,还卖掉了家里的四合院和打麦场,以致连切菜刀、大案板等日常基本生活用品也卖掉。气得妻子四姐娃上吊自尽,多亏邻居王妈妈及时搭救。小戏通过铺陈渲染过去的殷实富足,反衬张连赌博造成的危害。曲子戏《砸烟灯》剧情和《张连卖布》基本相似,主人公刘三吸食烟毒,“庄稼农活全不管,一份家产快卖完。面黄肌瘦身子懒,大风里面打旋旋。三分不像人模样,七分好似鬼一般。”“不务正业走邪门。家产眼看要抽尽,妻离子散一场空。”[4]38-41西北民间小戏以生动的剧情、高台教化,告诫人们,如果赌博烟毒,纵有家财万贯,最后也家徒四壁,穷困潦倒。

此外,还有其他剧目内容,如反映讽刺贪官苛财者。古往今来,贪官污吏人人深恶痛绝,民间对贪财不行善事者十分痛恨。如《告斧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口是心非、鱼肉百姓的贪官形象,剧中给予了无情的鞭挞。《苛财鬼变驴》一剧,更是入木三分地揭露、讽刺了一个宁可舍命而不舍财,连阎王都无可奈何的贪财鬼的形象。

以上剧目是对农民日常生活、精神审美诸多方面的真实描写和反映,它们不但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而且作品艺术情感丰富饱满,人物形象感人。自明清以来,西北民间小戏几百年流传不绝,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它满足了底层民众精神信仰、教化和娱乐等多种需求。一定意义上讲,民间小戏叙事文学及审美不仅表现了农民共同体的真实情感、理想愿望及审美情趣,而且蕴含了民间底层的历史、习俗和社会意识。

猜你喜欢

小戏剧目民间
舞台剧目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小戏骨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