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和贡献
2020-01-09吴超
吴 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1945年,中共七大选举产生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当时陈云在政治局委员排名紧随毛、朱、刘、周、任之后。1945年8月23日,陈云和彭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增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全国解放后,陈云主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并于1950年6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代理书记。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弼时不幸逝世,陈云正式就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成为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成员,进一步在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即对陈云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在掌握宏观经济管理、指导全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认知变化与实践调整展开论述,并揭示陈云在认知和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方面的卓越贡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历史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怀揣早日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贫困落后旧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志雄心。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大会上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美国只有一亿多人口,我国有六亿度人口,我们应该赶上美国。李富春作过报告,不是说赶上美国不要一百年吗?这个报告我也赞成。究竟要几十年,看大家努力,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许七十五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历史有几千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一年才生产二百几十万吨钢,现在才开始造汽车,产量还很少,实在不像样子。世界上四个人中间就有我们一人,这么不争气,那不行,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1]。”
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上又一次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建设起来……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这是一种责任。中国有那么多人口,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搞社会主义……结果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所以,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1]。”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经典著作,对经济发展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和工商业者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问题形成了科学认识。他既揭示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存在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又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视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创新产生了振奋人心的世界性影响,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刚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历史新时期。在复杂的经济建设任务面前,中共领导集体和干部队伍熟悉的政治军事斗争知识作用显然正在下降,而不熟悉的经济文化建设知识作用则逐步上升。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号召全党干部学习经济工作,学习管理和建设城市,要求把21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看成一个“巨大干部学校”,并全部转化为“工作队”[2]。当时中共干部队伍文化水平低下,华北区委以上领导干部里,近50%没有文化或文化程度不高;150万党员里,约130万是文盲或半文盲。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同样面临文化素质太低,无法掌握和使用新式武器装备等诸多问题。据统计,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28万名排级以上指挥员里,达到大学文化程度的军官仅占2.14%,约2.7万多人;具高中文化水平的军官占12%,约15万多人;文盲占27.21%,约34万多人[3]。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难度。
二、陈云主持编制“一五”计划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为克服指导经济发展宏观管理知识匮乏等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除了加强学习,还采取请求苏共提供顾问与专家等应急措施。20世纪50年代,到中国工作过的苏联顾问、专家遍、政府和军队各系统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深入几乎全部大型企业、重点大专院校、技术兵种基层部队及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部门,总人次超过1.8万[3]。当时苏联对华援助的首要任务之一,便是帮助我国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委编制“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作由陈云主持,历时近四年,五易其稿。1951年,中央财委编制了“一五”计划第一稿。1952年7月,又编制了“一五”计划第二稿。由于相关部门对计划编制毫无经验,“一五”计划的第一稿和第二稿十分粗糙。1952年8、9月间,周恩来和陈云前往莫斯科与苏联交换意见,在争取苏联援助时,斯大林提出了一些原则建议,认为中国“一五”计划规定工业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0%很不妥当,应降到14%、15%左右。1953年2月,苏联组织了以国家计委主席萨布罗夫为团长的代表团与中方代表李富春进行会谈,分组研究中国“一五”计划方案,又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财委编制“一五”计划第三稿。1953年5月18日,苏联驻华大使向周恩来呈送苏联国家计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的正式意见书,共提出59条修改意见,其中52条意见为在华苏联顾问所提供。5月19日,中共中央讨论并通过苏联国家计委意见书,确定了编制“一五”计划的基本原则,指示中国计划委员会根据苏联意见编制“一五”计划第四稿。这一次,陈云因病休养,没有参加,可“一五”计划第四稿仍不能令人满意。按预先安排,“一五”计划应在1953年进入实施阶段,对“一五”计划尚未定稿,中共中央非常焦急,指示编制“一五”计划工作不能再拖。
1954年,中共中央成立陈云任组长的编制“一五”计划纲要八人工作小组,负责撰写“一五”计划第五稿。参加者还有时任国家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高岗、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李富春、邓子恢、习仲勋、贾拓夫、陈伯达等重要领导干部。1954年4月初,“一五”计划第五稿脱稿。至此,总算有了一个比较像样的“一五”计划草案。1955年3月31日,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一五”计划草案。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制定和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全面提前完成。参加“一五”计划编制的宋劭文曾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地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薄一波也曾高度评价“一五”计划:“实践证明,‘一五’计划编制得是好的,执行结果是人民满意的……‘一五’时期取得的基本经验是宝贵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陈云等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汇聚国内外智慧,科学编制高效规划,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营造出难能可贵的有利外部环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陈云所具备的指导经济发展宏观管理水平
为丰富指导经济发展宏观管理知识并提高指导经济发展宏观管理水平,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袖进行了艰苦努力。毛泽东曾做过比喻:“我们在春夏之间、秋冬之间需要换衣服,可是人民经常在这样的季节没有换衣服,那就容易得病[6]。”意思是说,从革命战争时期转移到经济建设时期,就像春夏之间、秋冬之间一样,周围的客观情况变化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做法都要适应新变化,如果还是采用原来的办法,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陈云领导了稳定全国物价、驯服旧中国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指导国民经济恢复和主持编制“一五”计划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并提出“建设规模必须与国力互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统筹兼顾,物资、财政、信贷必须综合平衡”等重要思想。陈云的“综合平衡”观点,体现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科学精神,也成为20世纪60年代“大跃进”失败后的经济调整和70年代经济调整一再坚持的基本方针。陈云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在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中独树一帜,作用无可替代。
陈云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卓越贡献,既来自其坚持并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来自集体智慧与群众力量。陈云“建设规模必须与国力互相适应,人民生活与国家建设必须统筹兼顾,物资供需、财政收支、银行信贷必须综合平衡”等一系列关于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真知灼见,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及深入实际、重视群众力量的创造精神,这对推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