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地方校友会的校友文化培育研究

2020-01-09秦明甫

科学咨询 2020年48期
关键词:校友会校友文化

赵 骅 张 斌 秦明甫

(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 400044;2.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 上海 201103;3.重庆大学校友总会 重庆 400044)

近年来,国内高校校友会工作的蓬勃发展,使得高校地方校友会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地方政府的重视。2018年,教育部宣布20多年前颁布的“关于一般不要倡导组织校友会的通知”文件失效,这一举措从政策上拆除了阻碍校友会发展樊篱的同时,也为校友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作为一个松散的社团,校友会想要迎接新的挑战,赢得更好的发展,必须注重组织建设,须以校友文化的塑造作为校友工作的立足点,以培育校友会文化作为校友工作的着力抓手。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高校地方校友会的文化建设和校友文化培育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校友会建设的基础:校友文化

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规定着人群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有极强的凝聚力量[1]。文化认同则是一种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它回答“我们是谁”,即用价值观、行为模式等特性来界定成员个体。校友文化是由广大校友共同参与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基于母校文化基础之上的校友和校友、校友和母校之间的一种情感维系,一种价值认同和一种服务回馈[2]。积极健康的校友文化,包含校友群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创业精神、母校情结、校友凝聚状态、校友资源分享等要素。

做好高校地方校友会工作,如同书写一篇高质量的散文,要点在于把握“形散而神不散”。简言之,所谓校友会形散,即校友会既不像政府有行政权力支撑,也不像企业有经济手段控制,更不像部队有严格的纪律制约,校友会是一个典型的松散型社团组织。个体校友,在专业、地位、职业、年龄、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都不相同,因而对校友会的期望、对校友会工作及其活动的参与态度也就千姿百态。所谓校友会“神聚”,即校友会是以学缘为纽带而聚合的一个群体,以校友间的“同门”情谊为基础,构建校友间的相互信任,最终聚集成校友会的“神”,即母校精神及其文化特质。校友文化是校友对母校历史、文化的认同,是基于同等学习背景和文化底蕴的一种精神力量。

校友会的良性运作依赖校友会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校友文化。校友文化控制着校友会的行为,虽是无形的存在,却有形地规范着校友会成员及校友会的行动与表现。校友文化的特点在于,价值认同感是校友文化的基础、情感依赖是校友文化的精髓、隐性教育是校友文化的升华[3]。校友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校友的生活中,成为校友行动的向导,优秀的校友文化是高校文明建设的催化剂,熏陶着每一位在校生朝着优秀校友的足迹不断奋进。校友文化能对整个校友会及其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起到引导作用,使之符合校友会的目标。校友文化所遵从的价值观一旦被校友所认同,就会产生一种粘合力量,使校友们紧密地团结起来,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文化育人作用[4]。校友文化的引导作用使得校友会不再是一个因相互谋利而聚集的群体,而是一个由共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精神状态、行为模式的人凝聚起来的组织,从而激发校友内心深处自觉产生的为校友会做贡献的精神,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所以,文化认同是一个校友会组织建设的基础,是凝聚校友群体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校友会最重要的软实力,也是维持校友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校友会工作的有序开展依赖校友情谊的支撑,通过校友文化的培育和积淀,才能夯实基础,赢得持续的动力和长远的发展空间。

高校地方校友会应将校友文化的塑造作为校友会工作的立足点,在工作中时刻把握校友文化的主线,通过校友文化这种“神”的互动,把更多的校友联结起来,激发校友的感情力量,传承母校文脉,在文化的凝聚中形成校友会的合力。有了这样一种文化认同的存在,校友会作为一个公益性的社团就有了发展的基础。

二、校友文化培育的基点:普适平等

每个高校的地方校友会都有老中青校友,校友中步入成功殿堂的有之,刚刚开始职海扬帆的有之,组织活动时往往众口难调,或偏平民风格,或走精英路线,或搞重商主义。最终,相当多的校友会变成部分校友的社交活动,而其他校友很难在聚会活动中找到“家”的感觉。以上种种情况的存在,往往源于校友文化培育没有找准“基点”。

校友文化建设的基点是“普适平等”。让平凡校友得到尊敬,让个性校友得到尊重,让成功校友得到荣耀,让所有校友得到温暖是校友会的工作目标。这四句话既体现了校友会平等对待每一位校友的工作理念,以及校友会以面向全体校友开放的出发点,也表现了校友会长期所倡导的普适性的校友会价值。“序长不序爵”的校友接待承诺正是对“普适平等”理念最好的诠释,揭示了不应把校友分为三六九等。作为校友会的一员,在面对每一位校友时,都应平等待之。校友会所开展的活动要以全体校友而不仅仅是以部分事业成功的校友的需求为导向,使校友们能把校友会当成可以寄托回忆、心有所挂的家,让他们觉得从校友会得到的情感收获大于其付出,这样校友们才能有一种“为校友会做一点贡献”的冲动和愿望。

校友会的存续和发展离不开校友,如果校友会只考虑满足于少部分个体的需要,忽视以服务整体校友为对象,那么校友会就不会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社团,长此以往,校友会将失去凝聚力,校友最终也会变成散落在社会中的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当校友会缺乏校友的关注度,失去校友的支持时,校友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一个健康积极的校友会文化的形成,首先要求校友会对自身的工作和发展目标有明确的规划,其次要求校友对“荣辱与共”这一现实有清醒的认识,最后要求校友对良性互动、促进相互之间工作和事业发展有共同的期待。

校友会应该提倡“以奉献求支持,以工作推发展”的工作原则,不以资产论成败、不以资格论高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能出面也好。在校友会里都是校友,以入学年为序,师兄弟姐妹相称。

将校友会的工作重心定位为广大校友都能参与的“普适性”,校友会的活动才会是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可以保证每一位参与的校友通过个人兴趣爱好、专业分支、从业特性、家乡城市找到自己不同的校友交往圈子。在这个平台上,校友之间能够平等相处、平等互助,良性循环能让校友们认同校友会的文化,也能增强校友之间的粘度。

三、校友会精神的塑造: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指一个组织要求和希望其成员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行为等在内的文化。体现着社会和群体对这个组织在文化上的要求,能对这个组织的活动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一个高校地方校友会的主流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这个校友会群体精神的塑造,好的主流文化具有“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具有对成员校友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

一个良好发展的高校地方校友会应具备的主流文化是:

(一)奉献文化

校友会是一个公益性质的社团,没有专职人员、没有收入来源,校友会工作的开展需要校友志愿者和支持者的奉献。志愿者是义务工作,支持者提供资金、场地。校友会内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奉献文化氛围,校友会工作是难以为继的。因此,需要在校友会内培育良好的奉献文化和志愿者文化,让校友们把充当校友活动志愿者和赞助支持校友活动视为一种光荣、一种为校友服务的机会。

动员校友志愿者队伍进行校友会的活动组织和服务工作,既能为校友提供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又能为他们提供展示和锻炼自身能力和才干的机会。有志愿者校友的积极参与,校友会的活动组织会更加顺畅、更加丰富,也能使广大校友感受到校友会这个大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能够增强广大校友间的凝聚力和归宿感。

(二)主角文化

在校友会内部,要形成校友可以自动自发组织校友活动的一种机制和氛围,每一位校友都可以就某一个专题(管理或技术交流、运动或娱乐、聚会或旅游)成为组织者,发起组织校友活动。这种主角文化的形成,一方面能使活动来自于校友们自身的愿望,可以使校友会活动更加贴近校友们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能使更多校友主动关注校友会的工作,参与到校友会组织工作中,为校友会出谋出力。

这样,“让平凡校友得到尊严,让个性校友得到尊重”就不再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愿望,而是幻化为具体校友活动中的一种体会和感受。

(三)分享文化

校友会具有明显的资源价值,校友是一种资源。它是知识资源,校友中有数以百计的专业种类,成千上万的校友个体,其知识结构和储藏异常丰富;它是信息和人脉资源,校友们就业于各行各业,构成了庞大的信息网络和人脉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校友们有可能分享到各种信息和社会人脉关系;它是产业资源,通过校友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互惠双赢。有效利用校友资源,不仅可以适应校友会文化建设的需要,还可以满足广大校友各自事业发展的需要。

要在校友中培育乐于分享的校友文化。推崇“一个人成功,不是自己有多成功,而是能帮助多少人成功”“我们身边的资源决定我们可能做什么,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决定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对资源的储备、整合和利用决定我们最终成为什么”“分享将为你添加一笔价值不菲的回报”。

校友会内部的分享精神能推动校友资源的增值。校友们会因为分享而获得认知、获得朋友、获得进步;在分享的沟通中获得认同和快乐,在分享的过程中获得利益交流。校友间的信息相通、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等也是一种资源整合,而整合就是生产力。

(四)融合文化

在2000年前后,国内985高校普遍有由几所高校合并为一的过程,观察部分有合校经历的高校地方校友会,会发现它们之中校友会普遍存在“文化冲突”和“主流文化不统一”的现象。合校之前的校友分别来自几个不同的学校,由于历史和体系差异的原因,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文化差异。对此,让来自不同学校的校友相互理解,实现感情上的融合就十分重要。这就更需要从社团文化角度着手,采取措施淡化校区概念,让校友们感觉处于一个共同的群体文化氛围之中。让校友们经过沟通和互动,形成以优势文化为基础,吸收异质文化中的优良成分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氛围。通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一种新的“合金”文化。这种“合金”文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群体文化形态的形成,是综合了不同校区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取长补短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特色文化。这种各校区校友情感的融合、新的校友文化的培育和认同,是新的地方校友会凝聚的基础。合并后的地方校友会是否达到实质性的融合,其重要标志是是否建立起与新的校友会相适应的校友文化。

校友会主流文化塑造的目的在于,在校友会内部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凝聚力。良好的校友会主流文化能凸显校友会特有的文化气息,它是一种情感环境,也是一种精神氛围,其魅力如同地心引力,无论校友的脚步走到哪里,它都能让校友游荡的心灵有所归属,一走入这个组织内,就能从校友们身上感觉到它与众不同的气质,这气质是自然流露的,是校友会文化的体现,它不是用口号和标语喊出来的,是校友会校友们的精神底色。

文化虽自然形成,但需要组织自觉的引导。需要自觉重塑校友会主流文化,让校友会充满浓厚的、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主流文化气息。

四、校友文化的升华:奉献社会

校友会很多社团是以娱乐方式在进行,这样能拉近校友间的距离,增进校友彼此间的了解。但校友会想要持续发展,长久吸引校友的关注和参与,只有娱乐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娱乐之外的因素,必须为成员提供更多的思想和价值观,让成员感觉到在这个社团中不但能放松心情、认识朋友,更能让自己学习成长,开阔自己的眼界。

每一位校友作为毕业生都是其母校精心培育的“作品”,可能社会身份和层次不在同一条线上,却有着共同的教育背景。因此,必须在这一共性的基础上增加更能凝聚校友情谊,更能体现社会身份和层次之外的特性。“奉献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内涵。

社会责任贡献力是一个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实力及其实现程度,包含其贡献社会的能力和贡献的力度。社会贡献力的大小决定着这个组织社会价值的高低,也是这个组织获得社会认可、赞誉、支持的关键。一个校友会组织要获得校友的认可、母校的好评、社会的嘉许,必须主动奉献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展示其社会价值。关注社会贡献力有助于校友会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审视自身承担和实现这种责任的能力,更加清醒而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从而提升校友会的社会价值。

以校友会背景形成的公益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有益于社会形成对一所大学的认可。社会上各种公益组织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给有心公益人士的辨别带来一定难度。而以学校精神和校友文化凝聚在一起的校友会团体,同时有严格的身份认证作为背书,和丰富多样的校友会社团活动作为相互熟悉的载体,可以增强公益活动的信任感,有利于更好的传播公益理念。对于一些有公益心愿而没有时间与公益组织进行信任感培养的校友,校友会的公益团体能够满足他们的公益需求,能让校友们体会到公益不仅是一种理想、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

校友会应该把奉献社会作为一个长期追求的目标,一个自我督促、自我评价的重要指标,提升校友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形成校友踊跃参加,社会团体竞相合作的良好局面。这种理性的、超前的思维,会让广大校友从校友会的社会贡献力和影响力看到这个校友会的巨大生命力。

五、结束语

校友文化的培育,需要校友会理事会的重视和校友们积极地参与和奉献;需要有适合的校友会工作机制和健全的校友会组织作保证;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来孕育和催生;需要大量有奉献精神的校友志愿者来支持;需要校友会工作者的耐心、热心和坚持;需要有典型的事迹来集中体现且使之升华。

校友文化的培育不能急功近利,重在日积月累,贵在推陈出新。开展校友活动要在坚持参与性的基础上力求活动的经常化、多样化,要注重不断提高活动层次,扩大社会影响,体现时代要求。

感受到校友文化的力量,会更加体会到校友文化是校友会组织运作的核心动力。校友会工作只有在凝聚校友情谊的基础上,通过校友文化的培育和积淀,用文化来凝聚人心,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有持续的动力、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校友会校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谁远谁近?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2017知名高校校友会与江苏侨务工作座谈会顺利召开
2015知名高校校友会与江苏省侨办建立联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