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变迁视角下大众阅读方式的演化研究*

2020-01-09

图书馆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影音载体时期

陶 涛

(江西省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77)

1 引言

《阅读辞典》中,“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广义的阅读包括一切对主体上的外部世界及其意义的解读,狭义的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1]。”以广义阅读来看,是指在一切形式的信息载体中,如文字、声音、景象、肢体动作、行为痕迹等等,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认知[2]。正如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指出,阅读书面上的字母(文字)只是它的诸多面相之一。天文家阅读天空,建筑家阅读土地,动物学家阅读动物痕迹,音乐家阅读音符,心理学家阅读梦境等等[3]6-7。由此可见,阅读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是个人在信息载体中获取知识与吸收信息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扩散的重要途径。从这个层面来看,阅读与媒介一样具有传播的功能,阅读也与媒介息息相关。作为技术中立者的加拿大学者麦克汉卢认为,媒介即信息。然而,信息的获取、吸收、转化是阅读的根本目的。因此,在人类媒介发展史上经历了口传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影音媒介与数字媒介这五个时期,与之相应的大众阅读方式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为此,本文从媒介变迁的视角对大众阅读方式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与探讨。

2 大众阅读方式的发展进程

2.1 口传媒介时期的阅读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媒介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便是媒介的发展史。在人类的幼年时期,先民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口耳相授”,以人身体中的耳朵、声带为媒介而实现信息的交互。该时期的阅读的方式以“听”为主,阅读是言语的附属物,是按逻辑排列的声音,是一种公共、放声与辛劳的行为[4]。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著作《阅读史》中指出,阅读最早期的实例是一种听觉而非视觉的感知过程。在公元前3 000 年时,阅读是一种聆听楔形文字的情景,靠着图像象征而在幻觉中经历到那些言说,而非以我们认为的对楔形文字的视觉阅读来进行[3]57。由此可知,口传媒介时期的阅读是“阅听”的形式,以声音为信息载体输出信息符号,以耳朵、大脑为接收、储存信息的载体。可以认为,在口传媒介时期人的身体即为信息的媒介,通过人-人传播实现信息的输出与接受。此时的“阅听”具有以下特点:①即时性与即逝性并存。口语传播中从口中说出到耳朵接收的时间是趋零的即同步进行的,具有信息接收即时性的特点,然口语传播不具备长期存储的功能话音刚落说过的话便已成为历史,信息的存储完全依赖于大脑的记忆功能,因而具有转瞬即逝的属性。②辖域性与局限性并行。口传媒介时期,由于人身体的局限性,说话听音的实践只能在有限的距离内,因而具有辖域性,“阅听”的实现需要“人-人”身体共在同一空间,且在有效的范围之内。从人类阅读发展进程看,“阅听”是最早出现的阅读形式,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

2.2 文字媒介时期的阅读

语言文字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属性,文字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的保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文字还未出现以前,人们就开始探索借助身体以外的实物来传递信息,例如用“烽火”表示战事危机需要援助,结绳记事等等。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用画型文字(图案)传递、阅读信息,这些画型文字被刻画在洞穴墙壁、石器以及陶片上。可见,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阅文”便已经开始。随着文字符号的进一步丰富,人们发现了更多能承载文字的载体,如:龟甲、青铜、竹简、布帛等等。文字的出现改变了口传媒介时期信息传递需要“人-人”身体共在同一空间的局限性,也解决了口语媒介稍纵即逝的弊端。从时间维度看,文字延伸了信息存储的时长;从空间维度看,文字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早期出现的文字载体都比较笨拙而不便于携带,因此这时期的“阅文”并不普及。直到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才稍有改观,但是由于纸张制作成本高也很难实现全面普及,此时的“阅文”一般是统治及精英阶层的特权,普通大众相对较难接触到阅读,为此大众阅读方式的特征在此时还不明显。

2.3 印刷媒介时期的阅读

北宋庆历间中国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与1456 年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预示着人类迈入了大众传播时代。由于纸本载体的图书生产成本的降低,阅文不再是统治、精英阶层的专属品,阅读权利开始下沉至普通大众。印刷媒介时期的大众阅读具有以下特点:①阅读客体呈纸本化样态,主要有书籍、杂志、报纸等印刷型文本,这些文本中的内容均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读者阅读时要按文本中文字、句子、段落的顺序进行阅读理解,因此在印刷型媒介下读者的阅读是线性的。②阅读方式进入以视觉感官参与即以“看”为主导的时代。阅读活动由眼睛开始,眼睛是感官最敏锐的部位比用耳朵听更能记住其内容[3]34。读者经过视觉体验之后要充分调动大脑神经进行文字符号转化与吸收,此时人们对阅读充满敬畏以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为主要目的。③阅读主体阅读时是个体的阅读、私人的阅读具有私密性,阅读主体所在的空间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主体只能看到单一的文本形式——静态的文字或图片,读者可以集中注意力进行阅读,可以在书本上、笔记本上通过手写、手画等方式进行沉浸式阅读。纸本阅读对于大众而言,阅读具有连续性,是线性的阅读,优势在于可以进入深入研读、品味细节,有益于读者阅读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5]。

2.4 影音媒介时期的阅读

20 世纪初,随着电视、电影、留声机的相继问世,人类媒介传播史再次迎来巨变,以影像、音像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即影音媒介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与生活方式。影音媒介的出现,打破了“阅文”的霸主地位,阅听、阅图(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图像)开始复苏。在无声电影中,观看者可以通过画面理解其中意义。随着声音及文字元素的注入,观看者不仅要听音、阅字同时也需要观看画面,是一种多种感官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对于观看者来说,图像的意义在于印刷型媒介中的文字符号被具象化、形象化了,即便是不具有较高文化资本或者识字程度较低的读者都能够在具体的画面中、具象化的人物形象中、语言中获得有效的象征意义。可以认为,影音媒介时期的阅读相比印刷媒介时期的阅读,其对于阅读主体的文化程度的要求是下降的,也可以认为影音媒介时期的阅读不需要太多的深层理解。在影音媒介下,观看者需要在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中,可以一人观看,也可多人观看,成为一种相对于私人阅读而言的开放性阅读,在多人观看的情境下,可以与旁边的人交谈、讨论,也可以做与观看电影、电视无关的事情,阅读主体的注意力可以分散,可以不需要深度注意力便完成部分信息的接收。另外,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观看者通过影音媒介获取信息的过程与读者阅读印刷行媒介一样是线性的,因为观看者不能自由选择电视、电影播放的进度与快慢,不能重复也不能暂停,只能跟随屏幕变化的进度。

2.5 数字媒介时期的阅读

21 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迅速席卷全球,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近20年的发展中,信息技术的革新不断改变互联网的发展轨迹。在Web1.0到Web2.0时代阶段,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主导的前互联时代[6]。随着移动互联、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正历经从Web2.0到Web3.0的转变,迈入以移动网络、人工智能、数据聚合、物联网等为代表的后互联网时代[6]。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内核,改变着信息的载体、交互与传输,在前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革新不仅带来了媒介革命也使现代人的阅读方式从印刷型媒介时代的纸本阅读向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阅读演进。在后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与社交媒介等技术使现代人数字化阅读转向移动化与社交化,以社交媒介为代表的社会化阅读已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阅读形态之一。不论是前互联时代,还是后互联时代,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的阅读统称为数字化阅读。数字媒介时期的阅读与其他时期的阅读相比,阅读的载体从纸本媒介转向了数字媒介,电子书相比纸本图书具有方便携带、不易损坏的特点,对于阅文的读者而言是减轻图书重量的;观看者通过电脑、手机观看影音内容时与以往不同,因为在互联网环境下读者自由选择播放的进度;在阅读客体的获取渠道上完全突破了时空限制,依托数字媒介的信息不仅传播速度快、易存储而且体量巨大、内容多元。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纸媒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网络文学、网络出版异军突起,各种阅读网站,移动阅读APP,社交平台的阅读公众号,小视频等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涌现意味着全民在屏幕中参与阅读实现信息获取的全民阅屏时代来临,再次勾勒了当前大众阅读的图景。

3 当前大众阅读镜像

3.1 阅读载体:多元与融合

当前时代信息媒介或信息载体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丰富,信息媒介虽然不断变迁但是并不意味着它的消失,口传媒介、实物媒介(例如:广告牌、标语等)、印刷媒介、影音媒介、数字媒介并行发展,谁也无法替代谁。罗杰·菲德勒指出,媒介形态的变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共进共存、汇聚和复杂性。新媒介不会成为旧媒介的替代,而是成为整个媒介生态的有益补充,而旧的媒介也会在新环境中演进与适应[7]。因此,读者获取信息的阅读载体是多元化,选择渠道是多样化的,有以人际交流、讲座、会议等为代表的口传媒介,有以纸本图书、杂志、报纸为代表的印刷媒介,有以广告牌、包装盒为代表的实物媒介,有电影、电视、小视频为代表的影音媒介,也有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数字化信息为代表的数字媒介,大众阅读呈现“阅听”“阅文”“阅图”“阅屏”的阅读景观。在当前时代,新旧媒介是相互兼容、相互融合的,这时阅读载体中所呈现的内容是多媒介融合的。以在社交平台的公众号的阅读来说,公众号的推文不仅包含文字、图片,有时还包含音频、小视频、动态图片等,如果读者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发送至朋友圈,就像设置了一个“议程”与圈内好友分享、讨论;同时也可以将文章单独发送给好友或者分享给微信群,通过语音的方式实现互动。在自媒体平台用户用图片配文字、用视频配文字向外输送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激发其他用户参与交流、互动;新闻资讯平台中,文字与视频或图像相结合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比如,“十张图带你看供给侧改革”“厉害了我的国”,曾经正统严肃的话题,在图像、视频的烘托下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在移动阅读APP中,除了阅读文本,同时还配有音频。由此可见,当前大众阅读的载体中信息文本呈现是基于多种媒介载体的糅合,具有富媒体特征[8]。

3.2 阅读内容:短小与娱乐

当前,全球互联和电子网络中的“海量信息”构筑起无法焚毁的图书馆与巴别塔[9]。面对信息洪流,阅读主体在阅读内容选择的倾向上具有一定的变化。当前读者对于经典文学、思想著作等选择的阅读意向不高,甚至沦为现代人“读不下去”图书的选项之一[10]。读者更加青睐于选择微文本这样简短的内容,这是现代读者在信息量激增时代的应激反应,存在以少量的时间成本获得较多的信息的阅读心理,现代人更倾向于选择比较短的文本、直观的图片或视频为阅读文本,因为阅读文字需要读者对抽象文字符号进行语义层面的理解,这更加消耗读者的时间。如此阅读心理加速了现代读者信息速食的形成,而各大媒体更是抓助现代读者的阅读心理,“标题党”式的内容大行其道,读者通过标题浏览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但是往往文中内容与标题有时又文题不符,不仅消耗了现代读者的注意力,也造成信息接收有效度的下降。另外,印刷型媒介为主流的阅读时代,读者对于阅读存在敬畏心理,读书不仅提高学识也是“文化人”的象征。不可否认,数字媒介时代,从广义阅读来说,阅读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也正因如此,现代人对于阅读的敬畏心理开始下降,出现以娱乐、消遣、轻松为目的的阅读取向,在当前时代文学名著、思想著作等经典作品被边缘化,网络文学盛行,现代读者在数字阅读触屏阅读活动中,阅读新闻占据61.1%,看视频50%,网上购物41.1%,听歌下载音乐、电影36.5%,查询信息28.2%,网络游戏28%,即时通信19.2%,阅读网络书籍、报刊15.9%[11],从数据中看,电子图书的阅读在现代读者的阅屏活动中竟比游戏、即时通信还低,我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活动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11]。王彦认为,现代读者存在“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阅读心理[12],各大媒介抓助读者阅读心理,编写的信息文本趋向于简化和有趣,带有明显的“消费性文化”特征[13],尼尔·波兹曼指出,电子媒介不仅对印刷媒介形成极大的冲击,也使整个社会的文化重心产生了偏移——全民娱乐正在使文化枯萎,“去文化化”正在发生[14]。

3.3 阅读过程:搜索与互动

数字媒介环境下,现代人在阅屏中实现信息获取时伴有信息搜索、信息分享、与他人互动的行为。在印刷型媒介时期,读者在阅读纸本图书如果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需要查找资料时则需要到浩瀚的书海中寻找或者向他人咨询,而在数字环境下现代读者只需要通过搜索引擎便可获得相关信息。相较之下,数字媒介环境下数字搜索为读者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以社交化为特征之一的后互联时代,当前数字阅读带有明显的社交化倾向,形成新的数字阅读样态——社会化阅读。社会化阅读是读者将阅读的内容及阅读时产生的想法和创意与别人分享、交流、互动,共同探索思想和理念的阅读方式[15]。社会化阅读是基于内容与关系互动的共享式阅读[16],它不仅是图书内容的共享更是人际关系的互动。在网络空间中实践社会化阅读的赛博格在因为共享与互动而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人际关系链条。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人们最多通过六个人的介绍就可以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17],可见,在互动与分享的社会化阅读中构建人际关系链的空间被压缩,实践被缩短,阅屏者可以因为共同的关注焦点赞同或不赞同,可以因为共同阅读爱好或方向而在网络空间中群聚,能够形成相同志趣的文化交流圈,进一步实现网络群体的重建与网络人际关系链的延伸,这对于实现圈层传播加速信息裂变具有积极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化阅读的信息共享在帮助一部人知识增值的同时又瓦解一部分人深度参与文本的机会使其产生思考的惰性而人云亦云,可以说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也驱赶了“读者”,他人的审美经验一旦共享,对于其他未阅读的人来说文本、视频里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前置的,容易不经思索、先入为主地就接受了他人语言符号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与意义,因此,对于思考懒惰的人而言共享式阅读方式成为他们的替代性想象。

3.4 阅读环境:移动与智媒

数字媒介下,大众阅读的环境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①虚拟化;②移动化;③智慧化。从第一点看,口传媒介时期、文字媒介时期、印刷媒介时期及影音媒介时期,都需要阅读的实践主体身处真实的物理空间之中。而在数字化的阅读中,现代读者化身为网络社会中的“ID 号”“IP 地址”是具有电子身份的数字公民[5],数字公民替代了现实中的人而在网络空间中留下阅读痕迹,实现了在数字虚拟环境下的阅读。从第二点看,口传媒介时期、文字媒介时期、印刷媒介时期及影音媒介时期,需要阅读主体在固定的空间中实现阅读,而如今由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现代人只要手持智能手机、平板设备则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例如,现代人在公交上、地铁上,甚至是在走路中,在旅途掏出手机进行阅读、社交或发布信息。从第三点看,现代人阅读环境的智慧性不仅体现在强大的搜索引擎上还表现为数据聚合与信息个性化推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给媒介生态系统带来智慧化的转向,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数据线索的发现、采集、聚合以及内容的生产、分发等环节[18]。在互联网阅读中,一般在读者的当前阅读页面都会显示与当前阅读相关或相近的阅读内容,而这些内容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之一——超级链接。当读者浏览相近的内容较多时,各媒体平台便会通过算法技术挖掘读者的阅读倾向,从而在读者再度打开网页时便会推送与读者阅读倾向相类似的内容,从而达到个性化信息推送的目的,这样的阅读环境对于读者而言是理解用户的,具有智媒性的特点。

3.5 阅读主体:读者与作者

Web2.0技术带来了“人人皆为门户”的众媒时代,从前信息控制权掌握在媒体、“意见领袖”“精英”的手中,而今普通大众也拥有了发布信息的权利,从早期的QQ 空间到现在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等,人人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分享自己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众媒时代的表现之一就是生产力的扩张,其本质是一场认知盈余的生产革命[19]。现代人借助社交平台、分享平台发布信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即作者,同时又在这些平台浏览其他人的分享而成为信息的浏览者即读者。在双向传输信息的数字媒介下,阅读主体的同时扮演者读者身份与作者的双重身份。

4 结语

阅读是信息、知识得以传播的有效手段,不仅能使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也能提高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信息传播、扩散便是它的基本职能。阅读,首先表现为阅读载体,其次表现为阅读信息载体中所呈现的内容。因此,媒介与阅读本就有着天然的联系,人类的阅读史就是媒介的发展史。不同的媒介产生不同的阅读行为,大众阅读方式呈现“阅听-阅文-阅图-阅屏”的进化路径,而在阅屏中又是阅文、阅听、阅图的复合型阅读实践。

猜你喜欢

影音载体时期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影音
影音
影音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