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引领与理论实践并重:构建“互联网+”高校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新模式

2020-01-09乔远慧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育人思政

乔远慧

(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职工大学,天津 300070)

一、基于目前高校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近三年“00后”千禧一代的学生们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这一代人的成长适逢我国加入WTO,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环境等等多方面都处在了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他们深受全球化、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数字资本主义、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等等的影响,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出现多元化的特征。这些学生在年龄上正是在学校和社会的交接点,作为高校教师对于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深度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双轮驱动,体现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千禧一代的高校学生们,从出生到成长的十几年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十几年,面对新闻舆情和网络热点难以准确分辨是非。教育千禧年后出生的这代人,不仅要重视传统文化和课程内容,而且必须结合当今形势热点舆情,双管齐下提升质效。改变高校管理学科的教学现状是“互联网+”时代下这代学生诉求。

当下高校管理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通常存在认知误区,将“价值引领”这个任务认定为思政课的责任,其他专业课程则专注本专业的知识传授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这个理念造成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两者之间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难以形成不同课程之间思政效力。课程思政强调任课教师都需有育人的职责,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其他专业课程都需要体现出育人功能。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重视高校管理学科课程本身建设的规律,实现对于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挖掘专业课程适应新时代发展价值引领的潜在功能。结合学生情况,授课过程中不仅考虑传统管理学科的知识传授明晰否,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提升落实否,更需要注重对于他们的育德功能实现否。在反思中探索,不断挖掘管理学科课程的育人育德功能,以期构建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新模式。

二、高校管理学科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校的管理学科课程是主要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组织文化等多理论知识综合的学科,以公共组织为研究主体,社会各项事务为客体,探索主体对客体实施管理行为,探究各项管理活动规律,最终目的为提高组织效率。该课程不仅为提高学生的管理专业理论素养,而且更注重管理实践能力的提升,作为一名管理学科的教师,结合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进行过多种不同方法的教学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与管理课程教学在价值引领上存在很多挑战。首先,高校教师沿袭于传统教学教育工具的理性化,对高校学生进行单一化教育,忽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受众个体的客观现状。其次,千禧一代学生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并存,他们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进行价值观的认同,给管理学科课程教学带来了难题。高校管理课程教学中,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占比多,专业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第一课堂的教学方式单一,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仅注意结果评价为主等的教学方式,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出现严重分离,常常形成“我说你听,我懂你不懂”的课堂现象。并且部分学科教师对于网络教育教学的情况的忽视,不熟悉多媒体多平台教学的使用,此现象仍多年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种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教学效果不佳,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脱节,相悖于当下教育改革的方向,无论是教师还是高校学生们的需求均不能达到。目前管理课程因为其学科的理论知识多的特点而显现出缺乏师生交往与积极互动的现状,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强调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而不仅仅被动地接受灌输。

鉴于此现状,目前高校管理学科课程教学的现状主要症结在于:一是对于高校师生的现实需求与社会变革联系不紧密;二是价值引领没有体现在高校管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三是高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简单化。

三、构建“互联网+”高校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新模式

(一)展变革,管理课程思政模式的理念变革

高校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将“互联网+”技术融会贯通,充分把握互联网新技术的特点,优化管理学科课程构建。催生对于传统教学第一课堂的管理理论讲授内容与网络课堂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在“互联网+”的思维中,优先考虑受众用户,也就是高校学生们的体验和感受的好坏是教学核心。基于此点,高校管理学科的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技术融会贯通,需要突破两个传统理念。一要突破传统教学区分的课堂和“互联网+”的主副地位。当前管理学科课程教学网络化探索中,“互联网+”目前只起到补充与辅助的作用。应该明确互联网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课堂教学教育中重要组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内容规划方便,必须注重思想价值引领在互联网教育教学中传授方式。

(二)育新人,价值引领与管理学科理论实践并重

“互联网+”将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区别于千禧年前,“互联网+课程思政”是时代所需,要重视信息沟通不同传播方式与渠道。高校学生们在网络参与上如何引导他们分辨是非,进而对于行为塑造和引导。对于不同学生个性特征展开差异的教学教育活动并对他们进行价值引导。明确高校管理学科的教师不仅要重视网络教学上的“传道”更需要主动去为学生进行价值“解惑”,对于学生的“三观”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在师生课堂互动,而且重视课后的思维引导。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他默转潜移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在学生们认知领域观念进行重构。高校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在“互联网+”时代下,不能照搬以往第一课堂的教学语言体系,需要建立新的价值引导语言范式,对学生三观引导探索新方式。管理学科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领不是直接转移到网络课堂中,而是需要学科教师对于知识内容的价值进行对应转化,使管理学科的具体内容可以适应于当下互联网传播特征。相较于传统的第一课堂,“互联网+”教学上价值认知的构建是从单向转变立体的历程,如何让社会主流价值观由原先单一的课堂讲授,演变成线下第一课堂与线上网络课堂论坛等多维传播。此外,可以组织学生们利用假期参与到管理实践中,通过自行设计调研问卷、开展实践调查、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独立撰写调研报告,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直观认识。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将所学的管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能力。

(三)重落实,探讨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新模式

构建高校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新模式的重点在教师。因为学科教师不仅对于学生是育人育德的主体,更是课堂展开教学任务的首要责任人。马克思曾经说过为了实现思想必须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单纯思想是解决不了任何事情的。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互联网技术发展得再快再好,也不会替代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第一课堂的教学实践。“互联网+”时代的核心要义是达到开放共享的目的。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学科教师展开课程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目的不是单纯由教师教出来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任课教师教学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高校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科教师进行思想沟通心灵交流,共同开展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探学,最终由内而外的让学生们接受价值观念并自觉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过程。所以,这也提示学科教师不能仅单纯搭建“互联网+”与管理学科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必须注重对各项资源和不同教学平台的有机融合。“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模式构建,打破了原先第一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让传统第一课堂由封闭环境转向开放视野。像目前开放大学提供在线课程、学习资料、视频课程等多种共享教学资源,汇聚大量名师名课,给学生们创造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等多种教学资源,并且弥合不同地区、不同校际带来的教育区域差异化。当今网络世界的大数据使用更加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程度。

1.针对高校管理学科专业性的教学内容,体现出课程思政的目的。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千禧一代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形,以期体现思政工作的目标针对性和实际亲和力,努力解决管理学科教学上“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样学科教师可以针对高校学生们的不同需求,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并发挥其优势,主动将课程思政和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流有机契合。在管理学科教学中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几个方面展开对接,是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也是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趋势。

2.拓宽管理学科课程思政的方法途径,丰富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千禧一代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学生显现的学习需求变化较之以往更加显著。传统第一课堂的“你讲我听填鸭灌输”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们对于学习知识产生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互联网+”时代体现出的网络交流的交互性和平等性,有益于营造出师生平等参与开放互动的和谐氛围,进而更能有效激发学生们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互联网+”的多层面教育平台为学生们提供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于一体的丰富界面,创新高校管理学科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慢慢形成 “互联网+”与管理学科课程思政的结合方法途径。

3.优化高校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评价,激励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管理学的知识内容更强调在社会实践中的功能发挥和经验总结。“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们的主体性和自由选择权较之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各种学习渠道参与网络教学活动,不同层级、不同幅度的教学知识平台也为他们提供条件、创造机会。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帮助高校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引导他们对于自我的正确认知,正确客观的反馈评价,最终提升自我的管理水平,加强管理效率。“互联网+”的推广应用令高校学生们自主参与网络教学活动大幅度增多,既能够促进他们自我学习与成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够对高校管理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的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分析高校学生们的反馈数据,最终提升管理学科的教学效果,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4.强化高校管理学科的价值引领,推进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工作融会贯通于高校管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要达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全部课程都需要具备育人特征,所有学科教师都必须明确自身的育人职责。作为高校管理学科教师,不仅要注重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两者之间的有效统一,面对“互联网+”这个时代发展的带来的良好际遇,学会运用它带来的综合知识快捷便利的特性,管理实践形式的丰富多样性,这些都使得管理学科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同向同行,形成两者之间协同共进的效应,长期以往实践进步,逐步创设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环境,推进全员育人,让学生们在“互联网+”的时代环境中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