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渊源和当代价值

2020-01-09赵业丽李永山

铜陵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总书记

赵业丽 李永山

(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发展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这些新思想和新理念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人民利益出发,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观。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和凝练,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实践论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得以持续彰显。

在理论上,以马克思唯物史观、马克思人本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在目标指向上,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努力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进程中将持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

一、习近平人民主体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2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频频使用并强调“人民主体”一词,逐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民主体观。2018 年3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2]135

要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改造世界的根本力量,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社会发展的成果应由人民共享,不是某一个人和某一个集团的利益,一切社会利益都应以人民是否满意为判断标准,这充分体现出了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基本原则,以人民群众为社会实践的根本力量,以人民群众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2019 年5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道:“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2]137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规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观的凝练和升华。

(一)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成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主要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需要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全体人民是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和受益者,全面小康依靠全体人民共同推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2]139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注人的需要和价值的实现,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和自由自主性活动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13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内在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体现着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和满足,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我们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134创新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们对于物质方面的需求,满足人民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是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有了和谐发展的环境,人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生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强调以人为本,保护生态,善待环境。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内涵就是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价值的主体。这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价值享有的主体,同时还是价值评价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工作和实践活动中都要把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在价值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思想,人民至上的理念。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到:“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13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是人民对生活条件更高层次的新需要对人民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谋幸福,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3]425。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的梦想,他在长期政治生涯中深入思考、反复实践,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一系列论述和主张。这些论述和主张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二、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根源于马克思唯物史观、马克思人本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建立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人本思想在中国具体改革发展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它还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髓。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建立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上,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发现,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和社会进步的主体,马克思的这一重大发现为人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这个原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彰显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肯定人民为人类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做出了人民作为历史和社会进步主体力量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主题。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主体观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精髓进行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发展人民、服务人民,让人民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真正共享者,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人民利益实现的宗旨,尊重人民、爱护人民,充分凸显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思想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2]137“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136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另一个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人本思想。马克思把人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在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中,“‘人’的问题既是马克思研究一切问题的起点,又是始终贯穿马克思全部学说的逻辑轴线。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4]108马克思人本思想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要求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而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必然”向“自由”的飞跃。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主体,依靠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的实践活动。

(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形成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人本思想,又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最早的典籍《尚书》《左传春秋》中就多有体现,其价值观基础是“仁”,即以仁心爱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指的是将对家庭亲人的爱扩及爱社会上的所有人,以致爱万物。对于历代开明的封建统治者来说,对民仁爱需要为老百姓的各方面着想,为老百姓谋利益,这是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根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维护了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也存在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统治者所实行的开明统治策略,实质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最终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这虽然与马克思人本思想和习近平人民观有着本质区别,但这种“民贵君轻”、重民的思想与习近平人民观有融合之处,有助于我们今天从思想根源上深刻理解习近平人民观。

三、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以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实现、更好地维护,让共同富裕得以逐步实现,小康社会得以全面建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人本思想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主体观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亦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始终坚持的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经验总结。从理论层面上讲,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思想的拓展与充实,该思想是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的坚持,以及我党历任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的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总结与借鉴,既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又与人民群众当下的现实需求相符,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种创新。2019 年5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说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2]137就实践层面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的高度对马克思人民群众思想的深刻把握,是对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主体的治国理念的弘扬与坚持,带领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伟大创造,创新了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唯物史观。

(二)继承并创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对群众观点和群众思想的进一步创新。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5]354。而群众路线则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163。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群众工作极为重视,在工作方法上努力创新。他在浙江工作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做好此项工作,并且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经常深入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现实困难。成为中央领导核心后也不忘初心,多次走进基层调研考察,始终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3]27,“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28,“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3]2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2]136“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抓住不放,主动调研。”[3]426

(三)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百多次提到“人民”一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人民民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立志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决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彰显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民主体观。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是人民主体观的题中之义。习近平人民主体观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价值目标,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性,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里的“获得感”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提高人民的安全感。2019 年11 月2 日-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说:“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346习近平总书记还着重指出,在新时代,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思想,将群众路线全面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切实让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共同富裕早日得以实现,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人本思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我们要牢牢坚守人民主体思想,坚决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科学规划好共同富裕的时代任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共同努力,艰苦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马克思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