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

2020-01-09李旭娟蒋斌勋胡华蔡巍

浙江实用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豆状帕金森变性

李旭娟,蒋斌勋,胡华,蔡巍

(树兰(杭州)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3)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 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该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铜离子蓄积于体内,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肝硬化进行性加重、锥体外系症状、肾损害、精神症状及角膜色素沉着等并发症,早期积极治疗可减轻各器官损害[1]。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无特异性表现,误诊率高,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现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作如下报道。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0岁,因“情绪欠佳、反应迟钝伴睡眠差1年余前”于2020年3月23日入本院。1年前因工作压力大,渐起情绪及睡眠欠佳,做事兴趣下降,反应迟钝,外院诊断为抑郁症,给予文拉法辛胶囊及喹硫平等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本院以抑郁症收住入院。患者反应迟钝,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刷牙、说话、吃饭、走路均迟缓,自我评价低,有消极想法,因不能胜任工作而辞职在家。入院体检:呼吸17次/min,脉搏 104次/min,体温 36.4℃,血压 110/78mmHg,无疼痛,意识清,精神软,心肺无殊,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四肢无明显水肿。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张力高呈齿轮样,右上肢轻微姿势性震颤,四肢腱反射未引出,双侧巴氏征(-),双侧指鼻试验(-)。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全,问答切题,接触对答合作,语音正常,语速慢,衣着适时,生活自理。逻辑思维正常,未引出幻觉及妄想。计算能力下降,智能正常,注意力欠集中,记忆力正常。患者情感活动与内心体验协调一致,但情绪低落,兴趣和精力下降,反应迟钝,睡眠障碍,意志活动减退,有消极想法,自知力完整。辅助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升高(10.4×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占 72.5%)。铜蓝蛋白(CER)<0.023g/L降低。 生化全套:AST/ALT降低(0.8),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升高(49U/L),总胆汁酸(TBA)升高(28.1μ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2.45mmol/L)。24小时尿量 1.2L,尿铜升高(398.4μg/24小时)。头颅 MR平扫+增强+弥散(3.0T)示:两侧外囊缺血性改变,两侧半卵圆中心及两侧额顶叶散在少许缺血性改变。 超声示肝弥漫性病变。凝血功能常规检查+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升高(17.7秒),纤维蛋白原降低(1.89g/L)。入院后发现患者日常动作极缓慢,追问病史发现患者2019年1月因习惯性流产在外院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服用二巯丁二酸胶囊、肝豆灵片、谷胱甘肽片、葡萄糖酸锌片驱铜治疗后痊愈,顺产一女婴,后未复查。结合本次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入院诊断考虑为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 (抑郁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所致锥体外系损伤,肝硬化。联合会诊后予二巯丁二酸胶囊2片、2次/d,肝豆灵片4片、3次/d,谷胱甘肽片2片、3次/d,葡萄糖酸锌片4片、3次/d驱铜治疗;美多巴片1/4片、2次/d逐渐加量控制锥体外系反应;弥可保针0.5μg静脉输注,1次/d,营养神经;米那普仑片25mg,2次/d抗抑郁治疗,并给予护胃、补液等营养支持治疗。患者情绪有所好转,但运动症状改善不明显,言语、动作、反应仍明显迟缓,洗漱时间延长达1小时,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抑郁情绪更明显。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1ation,DBS)治疗后患者运动症状明显好转,日常生活速度基本正常,手无震颤,抑郁情绪明显改善。遂安置脑深部永久起搏器,术后予利奈唑胺+美罗培南预防感染,甲强龙抗排异,并给予护胃补液等对症治疗。术后患者无头晕、头痛等不适,无明显发热及排异反应。复查微量元素铜(Tu)11.88mmoL(正常),微量元素铁(Fe)降低(6.01mmoL)。24 小时尿铜294μg,24小时尿量2.8L,较入院时降低,铜蓝蛋白:0.02g/L,DBS颅脑MR定位成功。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无明显改度。开机后病情稳定,停用美多巴治疗。出院随访3个月无明显锥体外系反应,无不良反应,情绪稳定,工作自如。2020年7月病情波动,表现为步态缓慢、反应迟钝、进食困难、尿频,患者较恐惧,担心手术失败,调节仪器参数刺激模式、电压、频率和脉宽等参数后至目前情绪稳定,无运动障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2 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由于常染色体肝豆状基因(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2]。绝大多数限于同胞一代发病或隔代遗传,罕见两代连续发病。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编码一种1411个氨基酸组成的铜转运P型ATP酶。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消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过量的铜在体内蓄积,俗称“铜中毒病”。根据《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3]可以明确诊断。本病虽为罕见病,但在中国较多见,同时也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该病因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韩命龙等[4]回访5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发现,首次就医误诊率高达73.5%,其中误诊为帕金森氏病11例、急性肝炎6例、舞蹈病8例、肾炎5例、精神分裂症4例、抑郁症3例。肝豆状核变性表现主要分为肝型和脑型,大多数病例表现为肝型,如出现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本例属于脑型,影响舌肌功能会造成咀嚼慢、吞咽困难、言语含糊、声音低下、流口水,以及精神症状方面表现为抑郁、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发展为痴呆。

治疗以肝移植或终生药物治疗为主[5],肝型患者行肝脏移植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脑型及其他类型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效果欠佳,预后较差。近几年来,随着DBS在治疗帕金森病上获得成功[6-7],该技术也应用于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脑型,但目前研究较少。有报道显示,针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采用DBS治疗难治性震颤和肌张力障碍疗效明确[8-9]。

在国外,DBS用于治疗帕金森已有大约50年的历史。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兴奋性以达到改善帕金森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的一种神经外科疗法[10]。近年来,DBS不仅在帕金森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难治性抑郁症[11]等精神疾病方面也同样具有优势。本例在常规驱铜、抗抑郁、抗帕金森等药物治疗后效果欠佳,神经症状逐渐加重,故采用了DBS治疗。患者肝豆状核变性所致急性锥体外系损伤临床表现为肌张力障碍,是脑基底节区域发生病变,也就是“豆状核变性”,故选择丘脑底核作为脑深部电刺激靶点。开机后即停用帕金森药,术后恢复快,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抑郁情绪也随之改变。这一结果提示DBS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肌张力障碍和精神症状。 DBS是一项新的医疗技术,具有微创、精准、可逆、可调节等优点,对运动障碍的疗效有目共睹,将来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难治性、严重失能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中。但目前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靶点的选择及靶点的精准定位较困难,远期疗效也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考证。

猜你喜欢

豆状帕金森变性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太极拳运动对中轻度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一对一心理护理对帕金森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一种帕金森肌肉强直症腿部肌肉检测装置的设计
征兵“惊艳”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肝豆状核变性:一种先天性遗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