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的发展经验与先行示范区的发展趋向
2020-01-09魏达志
魏达志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取得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构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路径、结构、模式与样板,其40年的发展进程、基础与经验,值得研究、总结与推广。与此同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布局下的“双区驱动”,深圳还需要推出若干重大的战略性与策略性的措施与突破,从而不辜负国家民族的重托与大国崛起的期待。
深圳作为国家战略指引下的“先行示范区”,我们必须强化两大视角:一是全球视角。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我们必须建设能够媲美纽约、伦敦这样的全球性中心城市,通过全球城市建设,既可以适应世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又可以通过经济极核带动区域甚至国家的发展,还可以对人类的整体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二是国家视角。“先行示范区”的战略价值首先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示范”符合国情并可以普及全国的强国新路径与强国新模式,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在国家“两个一百年”的追寻中,分阶段地展示能够代表国家的世界一流、世界领先与全球标杆城市。“先行示范区”既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的战略性安排,更是一个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伟大目标指引下的战略性重托。
我们不仅要增强自身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发展具有全球性竞争价值的核心技术、产业提升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不断进行聚集与强化,从而实现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建设发展甚至对全国发展的先行与引领作用,并为持续提升国家全球性竞争力与影响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贡献。
一、凝练紧跟时代旗帜鲜明的“深圳精神”,实现城市行为导向和价值导向的精神升华
研究深圳的发展路径,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深圳城市精神的凝练与城市文化的积淀。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思想、哲学、方向与标识;城市精神也是城市的旗帜,城市的特色、形象、动力与源泉;城市精神更是城市的独特使命、核心理念、家国情怀与竭诚奉献。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真正的哲学是这个时代的精华”。我们根据经典理论的引领,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深圳精神”凝练的过去与未来。
1990年,中共深圳市委先于全国提出了 “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城市精神,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凝聚了城市的力量,并在全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2年,深圳集思广益最后确定的城市精神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对于城市的发展,同样起到了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深圳第一次确立城市精神到第二次经历了12年的时间;而从第二次确立城市精神到2020年则经历了18年的时间。时过境迁,深圳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城市精神的凝练、科学定位愈来愈需要强调地域的特色与鲜明的国家作用。以往的城市精神概括,虽然精彩,但是已经与诸多的城市雷同,淡化了深圳城市独特的气质与风格。
当下,深圳应当在“先行示范区”的旗帜与目标下,重新凝练“深圳精神”,实现从过去“深圳精神”的行为引导上升为精神与价值引导的突破,从而继续引领特区攀登更高的全球性高峰而努力。当代“深圳精神”的凝练,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指导之下,更加强调城市特色,更加具有特区神韵,更加能够表达深圳人的精神面貌,更加能够体现深圳经济特区的先行与国家崛起的关系。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精神”笔者作如下初步概括:“国家道路与特区探路的使命;国家崛起与特区担当的抱负;国家转型与特区先行的责任;国家梦想与特区模式的奉献。”
深圳是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奇迹,也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崛起的典范,整个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历史,都是在为国家探路、承载使命、责任担当、竭诚贡献的过程,是创建全新发展模式的探索,这既是深圳发展的特区基因、城市灵魂与成长根基,同时体现深圳拥有的全球视野、国家立场、特区特色和使命担当,并充分表达经济特区对于大国崛起的意义和价值。
二、构建高屋建瓴、与时俱进的战略定位,实现特区窗口城市向全球标杆城市的飞跃
战略定位,是任何城市引领要素集聚、资源配置的导向与信号,也是明示城市当前与未来一定时段的战略性走向。不同的城市定位,吸引不同的要素聚集,从事不同的资源配置。深圳经济特区,从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到“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等,深圳城市的战略定位一直是一个不断优化与提升的过程。
深圳的科学定位与发展模式,正是中央对特区的最大冀望,因此深圳既需要提供“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的全新发展模式、“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全新发展动力、“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经济总量、“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的全球创新与资本高地,而且还需要提供“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的引才聚才、创新创业的好环境,从而实现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支撑、模式支撑与路径引领。这些战略性定位已经跳出了城市本位思维,而更多地体现为全球视野、国家胸怀和特区担当。①魏达志:《粤港澳大湾区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的深圳路径》,《深圳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必须铸造拥有核心引擎功能的全球性先锋城市,其城市战略定位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四大因素:一是必须考虑与对标全球最发达城市的竞争与参照关系,勇于面对来自世界强国的挑战;二是必须考虑工业文明向科技文明时代转型与持续发展的关系,在积极提升工业文明内涵的同时,热情拥抱欣欣向荣的科技文明;三是必须理顺对自身城市以及城市群创新与引领的关系,真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四是必须考虑对国家重大战略性目标的支撑与自身特色的关系。同时,要将城市的战略性定位与功能性定位结合起来,向世界一流城市、领先城市与标杆城市方向前行。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三大战略性时段目标将引领我们,到2025年实现产业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单体突破,2035年实现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综合突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经济、金融、科技、文化、海洋、艺术、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突破,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性城市。这不仅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战略性要求,也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期待,而且已经成为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全体市民必须面对、必须承载、不容回避的战略性使命与担当。
三、激发引领时代统揽全局的改革智慧,实现特区试验区向国家示范区的跨越
深圳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敢闯”史,闯了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的“禁区”,闯了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闯了错综复杂的“难区”。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并初步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①魏达志:《粤港澳大湾区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的深圳路径》,《深圳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改革依然是未来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依然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深圳的改革,不仅需要问题导向,同时还更需要战略导向,并将战略引领和问题导向作为改革的前提与基础,以率先行动形成可传播、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如果深圳的改革不能继续引领未来的发展,②魏达志:《粤港澳大湾区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的深圳路径》,《深圳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不能在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及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方面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改革领头羊的地位将会丧失,其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性功能亦将同时弱化。
毫无疑问,深化改革应当从政府做起。深圳应以全球视野对政府现行政策体系进行深刻变革,推进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应强势实现外向型政策体系向开放型政策体系的改革与突破,大胆改革当前依然捆绑我们手脚束缚我们前行的监管政策,特别是对科研人员繁琐的财务制度,大胆改革不适应开放型经济时代的封闭性政策条款,大胆改革不利于建设经济主体公平公正竞争的环境政策,大胆改革吸引企业围着政府转易于产生腐败的财政政策,大胆改革因政府资源垄断而又约束市场发展的自我膨胀政策,大胆改革不适应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的政策体系。
在外向型经济时代,如何以既大胆又理性的思维对改革遇到的痼疾进行判断,时代在呼唤改革的勇气与改革的智慧。包括由过去的倾向型政策向普惠型政策转变,由扶持型政策向激励型政策转变,由刺激型政策向常态型政策转变,由杠杆型政策向稳定型政策转变,由随机型政策向战略型政策转变,由应急型政策向系统型政策转变,由内向型政策向开放型政策转变,由应对型政策向长期型政策转变,由依赖型政策向创新型政策转变,由单一型政策向协同型政策转变,通过整个政策体系创新、改造与提升,提高效率、避免腐败、创造公平,从而更好地为建设先行示范区保驾护航。③魏达志:《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战略跨越与重大突破》,《深圳特区报》2019年10月29日。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通过改革引领未来时代的前行,通过改革形成国家发展所需要的路径与模式,改革应该从政府做起,能否形成具有引领时代、统揽全局的改革智慧,这是对先行示范区建设能否与时俱进的新考验。
四、形成科学配置全球资源的开放格局,实现单纯引资向配置全球优质资源的制度突破
深圳从创建之初,就拉开了招商引资的大幕,我们开始进入投资驱动的工业化进程。改革促开放,开放推改革,无论是“三点一线”的战略,还是“两个扇面”的辐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特区的第一桶金,我们开始取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
与此同时,深圳开始面对一个复杂的世界,一方面,深圳正在谋求进一步国际化,以全球视野开展更大范畴的国际经济与科技合作,强化城市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不断紧跟国家战略走向世界市场。根据2016年10月媒体的公开报道,深圳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全球已经建成250多家研发机构,建成70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研究机构。另一方面,深圳需要进一步深化深港澳合作,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如何以更加开放、包容、豁达的心胸和方式方法与香港形成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方面的紧密协同和一体化发展,是深圳应该思考的重大命题。①魏达志:《粤港澳大湾区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的深圳路径》,《深圳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构建开放新格局,深圳以大湾区发展规划建设为契机,争取推动更多项目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专项实施方案,推进深港澳在经贸、金融、教育、科技、人才等各领域更紧密合作,对标国际化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发展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如果开放型经济首先在深圳形成气候,将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与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形成示范带动作用。②魏达志:《粤港澳大湾区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的深圳路径》,《深圳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形成“先行示范区”下的全面开放新格局,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根据2020年3月20日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深圳要在土地要素市场、劳动力要素市场、资本要素市场、技术要素市场、数据要素市场、要素价格市场等方面加快体制机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提高市场化配置的效能;另一方面,深圳更加需要实现自主配置全球性优质资源方面的突破,深圳虽然较之全国先行了一步,但是在形成配置全球优质资源的制度建设方面依然没有形成重大突破。全球性优质资源,包括全球性的自然禀赋和人力资本,在当今世界,自然资源虽然重要,但拥有科学技术、人才优势和人力资本则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改革创新,形成一种有利于配置全球性优质资源,特别是吸引不同类型科学家的体制与制度优势,③魏达志:《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战略跨越与重大突破》,《深圳特区报》2019年10月29日。从而在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广泛的范畴实现对世界科技资源及其他优质资源配置的制度性竞争优势。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如果不能够取得配置全球优质资源的制度突破和全新的开放格局,将会错失未来重大发展优势。
五、重构创新驱动科学发现的动力构成,强化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
深圳在过去的40年,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国内领先的 “创新动能结构”,并不断形成新的经济规模, 关键就是结构引领规模并优于规模,其战略性目标就是为了进一步摆脱对发达国家技术的路径依赖。我们面对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深圳作为我国最具企业活力和创新沃土的城市,不仅在多个创新领域处于世界前沿,而且必须实现重构创新驱动科学发现的动力构成,加快向全球科技若干制高点冲刺。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由于深圳拥有独具特色的创新主体——大批高科技企业的聚集,才有可能被世界誉为中国的“硅谷”。深圳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这六个90%,意味着深圳最有可能并能够成为具备核心引擎功能的全球性创新中心城市。④魏达志:《持续优化制度、结构与模式的战略性选择——深圳四十年的发展经验与“先行示范区”的跨越方向》,《特区经济》2020年第8期。
深圳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路径与创新方式,一方面通过激励机制与社会资本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撑深圳在2025年成为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世界一流城市,并从技术开发、技术发明与科技发现方面探索新模式;另外一方面,重构城市知识创新体系并弥补其缺陷与短板, 有序形成高端的知识创新体系,在强化技术与知识创新体系的同时,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并实现大科学的大布局,为实现深圳作为示范区未来持续长远的战略性发展作出贡献。
六、强化集约配置稀缺资源的虹吸效应,优化集约发展向实现更大幅度的辐射效应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的 “集约发展模式”在全国独占鳌头。深圳狭小的土地面积1996.85平方公里,却创造了全国集约发展的辉煌,作为一个一线城市其土地面积甚至小于一个县,加上一半的生态与绿化用地,则更加显得捉襟见肘。即便这样,深圳依然创造了优于其他大中城市的优异成就。2016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为9.7亿元, 是同年上海的2.24倍、广州的3.68倍、北京的6.42倍。2017年提高到每平方公里产出为11.01亿元。①魏达志:《持续优化制度、结构与模式的战略性选择——深圳四十年的发展经验与“先行示范区”的跨越方向》,《特区经济》2020年第8期。
深圳这种集约发展模式的贡献,关键就在于她不仅创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奇迹,而且也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奇迹,她成功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家及其城市走向未来正确的道路选择和战略突破。②魏达志:《持续优化制度、结构与模式的战略性选择——深圳四十年的发展经验与“先行示范区”的跨越方向》,《特区经济》2020年第8期。
在深圳狭小的城市空间却密集地布局了数万家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约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端稀缺资源的集约配置,但是为了深圳能够加快示范区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与发展规模,以更好地服务并支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深圳继续集约发展的同时,如何举全省之力,实现特区与周边地区的统筹发展,并尽快形成先行示范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当前和未来时段相当重要与紧迫的问题。
七、优化高质成长全球领先的产业结构,强化结构提升向支撑国家世界产业分工格局的转变
深圳创建以来虽然形成了全国最优的产业结构,但是目前依然没有能够有效支撑国家世界产业分工格局的转变,这就成为我们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创新选择与战略突破。
目前深圳所拥有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文化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等等,虽然形成了“结构优于规模”的竞争性优势,但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更加应当具有创新动能的全球性竞争能力。在促进5G与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空间与智能科技、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及其高端化与规模化的原创与应用方面,更上一层搂,在推动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的落地方面,继续培育新一代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海洋科技等创新型产业,发展多样性的跨域型、融合型的新兴产业,并进一步抢占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制高点。③魏达志:《持续优化制度、结构与模式的战略性选择——深圳四十年的发展经验与“先行示范区”的跨越方向》,《特区经济》2020年第8期。
只有建设“结构优于规模”的科技经济新优势,深圳才有可能进一步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并在粤港澳大湾区产生势不可挡的辐射带动作用,既为2025年冲刺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城市,也为2035年深圳成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世界标杆城市奠基,并为中国改变现有的世界产业分工格局、改变发达国家于世界产业链上在核心、在上游、在高端,而我们在边缘、在下游、在低端并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不断提升国家在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稳固地位作出支撑和贡献。
八、孕育活力的市场主体并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培育市场主体向形成法律制度保障突破
深圳最引人瞩目的还有形成了全国最优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企业成长模式”“企业家成长模式”,成为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天堂,这里拥有大量的战略性企业、创新型企业、高科技企业、高成长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加上不断优化的经济形态、产业业态、创新生态与商业模式,深圳因此也拥有了最具市场活力的竞争环境与产业集群。这也是深圳产生500强企业与品牌企业和大批优秀企业家的厚实土壤和生态环境。
深圳目前拥有320万家市场经济主体,如何以更加优厚的制度环境、更加宽松的经济环境、更加便捷的政策环境,如何以更大的勇气与改革的智慧,不断培育、不断集聚拥有核心科技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一步得到强大的法律保障,稳定的制度保障和灵活的政策保障,是未来成功的关键。因为他们不仅是深圳过去40年的创新中坚,更是未来走向世界的战略主体,强大的制度保障、法律保障、政策保障是深圳实现先行示范系列战略性目标的主体保证、行为保证与成就保证。
九、促进政府和市场有形无形的相向发力,实现政府配置资源向市场决定作用的方向前行
如何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当前与未来全国面临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过去艰苦的创业创新过程中,深圳也是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清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晰政府与市场效用的过程。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推进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如何实现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相向发力,如何实现在当前体制环境下的最佳资源配置,是我们一直以来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重大考验。
深圳政府行为的可圈可点与重大经验就在于能够不断关注市场、认识市场、分析市场并调控市场,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同步、协同和引领,特别是政府确定的城市战略性定位和先行的产业指引政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调控效果和推进作用,使得深圳在整体推进市场资源配置上效果更加突显,更加得心应手。
深圳未来需要继续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重大作用,继续实现政府要素与市场需求的相向发力,继续保持吸引世界优质要素的城市魅力,深圳能否继续培育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和前赴后继的市场力量,是我们面临的新考验与新突破。①魏达志:《持续优化制度、结构与模式的战略性选择——深圳四十年的发展经验与“先行示范区”的跨越方向》,《特区经济》2020年第8期。
我们亦可以将其归纳为特别注重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政府市场协同模式”,深圳这一发展模式的形成,实现市场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完美结合,是深圳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与市场经济环境的保证,也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并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关键环节。
十、超前认识持续布局的新兴经济形态,实现被动招商向主动布局新兴经济形态的转变
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辉煌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思考、总结、奋进的艰辛历程,也是我们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感性走向理性、由一时而察长远、由一域而观全局的心路历程,所以才有了我们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基础和新时代的发展起点。目前,深圳拥有诸多的新兴经济形态,不仅琳琅满目,而且耳熟能详,诸如城市群经济、都市圈经济、总部经济、湾区经济、智能经济、海洋经济、标准经济、质量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能源经济、材料经济、艺术经济、自贸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等等这些前沿性的经济形态。②魏达志:《持续优化制度、结构与模式的战略性选择——深圳四十年的发展经验与“先行示范区”的跨越方向》,《特区经济》2020年第8期。
现代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往往源于经济形态的不断演变与更新,因为几乎所有的新兴经济形态,都具有自身特殊的理论基础与特殊的创新依据,都具有自身特殊的产业构成与特殊的发展模式, 都具有特殊的内部结构与特殊的商业模式等,而这些新兴的经济形态更加容易产生各种优势叠加和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创新动能,是培育战略优势、强化引擎功能和持续发展的新兴领域,也是深圳未来支撑国家持续发展,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向前的竞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