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农户环保型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20-01-09王欣,葛颖,李坦
王 欣, 葛 颖, 李 坦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这一问题高度关注,而农业作为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行业之一更是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行业。数据显示:近30年来,随着以气温上升为主要特征气候变化,全球32%~39%地区的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的产量降低[1]。中国是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的农业大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经营主体相比,我国农户在面对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气象灾害时更具脆弱性,所受影响更为严重。根据2018年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多地遭受台风、暴雨、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的侵袭,给农业生产及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仅因干旱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高达0.098亿hm2,粮食损失119.5亿kg,气候变化极大增强了粮食产量与质量的不确定性。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国家,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庞大,同时基于农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这一事实,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减缓、适应气候变化,我国在农业领域做出了诸多努力,例如: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中提及的继续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计划、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基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仍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户进行环保型生产对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作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其经营主体农户对环保型生产的意愿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的绩效。国外的学者十分重视对农户参与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行动意愿的研究。Roesch-McNally等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美国玉米主产区农民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意愿,其他农民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做法对农民采纳所研究的适应策略的意愿呈正相关[2];Arunrat等为阐明农民对全球气候变化适应的意图和决定,引入了计划行为理论,对研究区域农民的适应意愿进行评估[3];在对影响农户气候变化适应行为的因素研究中,Thoai等发现是否参加气候变化培训与农场规模对越南中部地区农户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因素[4]。Alcon等研究了影响西班牙水资源匮乏区域农户采用滴灌技术的因素,结果表明教育因素、信贷可获得性、信息网络等因素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意愿影响显著[5]。
国内学者在农户气候变化减缓、适应行为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其主要集中在影响农户采纳适应行为的因素与所采纳的不同种类适应行为上。在影响农户的采纳意愿研究方面,童庆蒙等发现农户家庭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等均影响着农户适应行为的采用,影响着农户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6];张钦等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气候变化适应需求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7];黄炎忠等认为农户认知与外部的环境的影响是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8];耿飙等利用负二项模型分析了经营规模、环保认知对农户环保型技术采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保认知对提高农户环保型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9]。在农户为适应气候变化所采纳的适应行为方面,彭俊杰发现当下农户为适应气候变化所采纳的行为主要分为工程与非工程类措施[10];杨宇等研究发现与低收入群体相比,高收入群体更愿意通过增加灌溉次数、采用地面管道节水技术来适应气候变化[11];针对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这一现况,苏向辉等人提出应引导棉农采纳低碳的生产行为,降低化肥使用量[12]。
已有研究得出十分丰富的结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现有研究大都围绕传统型适应行为,对兼具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环保型生产行为的有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农户视角,运用二项Logistic模型,探索了农户进行环保型生产的意愿,探析农户主观态度与客观禀赋中影响农户采取环保型生产行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有效引导农户采用环保型生产行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一、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一) 研究区域
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全省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比高达86.89%,2017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5 406.43千hm2,产粮3 539.83万t[13],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其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冬夏季气象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易受高温、干旱、台风、暴雨、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影响,是研究农户气候变化下环保型适应行为采纳意愿的合适区域。据江苏省气象局发布的《江苏2018年度预警报告》显示,苏北地区预警次数高于苏南地区[14],故本研究最后所选取的研究区域为在苏北5个地级市中随机抽取出的连云港市。
(二)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样本数据来自课题组于2019年2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展的针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农户环保型生产意愿所进行的抽样调查。调查的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其步骤为:首先在所抽选出的地级市中抽出两个县(区),接着在从县(区)中随机抽选出2个乡镇,然后在所抽选出的乡镇中随机抽选1或2个自然村,最后在所抽选出的每个自然村中任意选择30户左右农户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165份,剔除信息有误及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率为96.9%,其中灌云县98份,海州区62份。问卷的内容包括受访者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对气候变化与环保型生产的认知以及采纳意愿4个部分。
(三) 研究方法
由于被解释变量是否愿意进行环保型生产是一个取值为1或0的二分类定性变量,故本研究通过建立二项Logistic模型来对农户气候变化下环保型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其模型如下:
(四) 变量选取与赋值
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解释变量为气候变化下环保型生产意愿,即农户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是否愿意采纳环保型生产行为。该变量赋值为:愿意进行环保型生产=1,不愿意进行环保型生产=0。
已有的相关研究显示,农户环保型生产意愿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高昕的研究表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户主的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以及对绿色生产与政策的认知都正向影响着农户的选择意愿[15];尚燕等发现农户家庭的经济水平是制约其采用绿色环保生产技术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农户生态自觉性的养成与提高[16]。基于已有研究与调研区域的走访,本文选定的自变量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代表受访者的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的年总收入、劳动力数量、是否有外债以及与其他农户的交流状况代表农户的家庭特征;近3年当地的气候变化状况、气候变化对农业收入的影响、环保型生产是否影响农业收入代表农户对气候变化与环保型生产的认知,具体赋值情况见表1。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样本特征
在本次调查的160户农户中,147户农户表示愿意通过环保型生产行为来应对气候变化,约占总样本的91.8%,仅有13户农户不愿采用环保型生产行为,约占8.1%;受访者中男性约占总体的79.3%,女性占20.7%;年龄在60岁以上的约占据样本的 39.3%,共63位,40岁以下的仅有9位,约占5.6%;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占受访者总体的66.8%;家庭年均收入在5~7万元的农户所占比重最大,50%的农户表示家庭参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有2名及以下,47.5%的农户家庭拥有3至5名劳动力,见表2。
(二) 农户环保型生产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利用Stata15.0软件,运用二项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在回归前首先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VIF值居于1.14~1.57之间,远小于10,故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同时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设定不存在问题。从表2回归结果看,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从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年龄、家庭年总收入、劳动力数量、是否有外债、交流程度、近3年当地的气候变化等8个变量都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年龄、是否有外债、环保型生产是否影响农业收入这3个变量与农户采用环保型生产行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意愿为负相关,其余5个变量为正相关。
(1)年龄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向为负,农户的年龄越大,其采用环保型生产的意愿越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年龄较大的农户虽然能够清晰的感知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但受限于其受教育程度、劳动能力、学习能力,他们在新生产技术采纳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较为彻底了解、掌握环保型的生产技术。
表1 变量属性与赋值
(2)农户家庭年总收入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向为正。与已有的研究所获得的结果相同,家庭经济资本丰富的农户在对气候变化环保型适应行为的采用上往往具有较高的意愿,家庭经济资本充裕的农户能够轻易满足采纳环保型生产技术所需增加的投入,且不对家庭经济造成压力。
(3)劳动力数量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向为正。当下现有的环保型的适应行为主要有节水灌溉、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基于我国目前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占据农业生产主体地位,机械化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在采用环保型生产行为过程中增加人力投入是无法避免的,故拥有较多劳动力的农户家庭在气候变化下进行环保型生产的意愿高于劳动力较少的家庭。
(4)是否有外债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向为负。拥有外债的家庭其经济压力较大,在选择是否采用环保型生产技术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放弃采用环保型适应行为。
(5)与其他农户的交流程度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向为正,即农户之间的交流越多越有益于增强农户环保型生产的意愿。在调研中发现农户之间的交流是农户获得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交流,农户可以弥补自己在技术采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能够及时获得最新的政策信息以及获得政府部门所提供的金融扶持。
(6)农户对近3年当地气候变化程度的认识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向为正,认为当地气候变化加剧的农户进行环保型生产的意愿更强。与已有的研究结论相同,认知是行为的基础,认识到气候变化加剧的农户,其采纳适应行为的意愿越强。
(7)农业收入是否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向为正。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气象灾害造成农业收入的减少是促使农户采用环保型生产行为的直接原因,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面对气候变化即将或已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农户往往会积极的采纳各项措施进行预防或补救。
(8)环保型生产是否影响农业收入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向为负。认为环保型生产会降低农业收入的农户,他们的意愿与认为采纳环保型生产不会降低农业收入的农户相比下降较为显著,环保型生产对农业收入的影响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的意愿。
表2 样本特征统计
三、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通过对在连云港市调研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发现,91.8%的农户愿意进行环保型生产以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农户环保性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但其主要因素为年龄、家庭年总收入、与其他农户的交流程度、对当地气候变化的认知、是否认识到气候变化影响农业收入等。
研究表明,农户的个体特征中,年龄对农户环保型生产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年轻的农户在采纳环保型生产行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具有较高的意愿,年龄较大的农户由于在学习、认知能力存在着较大不足且较难满足环保型生产行为所需的人力投入,他们的采纳意愿往往较低。
表3 农户环保型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估计结果
农户的家庭特征中的家庭年总收入、劳动力数量、与其他农户的交流程度对其进行环保型生产的意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拥有外债则会降低农户的意愿。农户家庭的收入、是否有外债是农户家庭经济资本主要的组成部分,而经济资本的充裕往往较大程度的影响着农户决策方案的选择。在调研中发现,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较拥有外债或收入较低的农户更愿采取资本与技术偏向型的环保型适应行为;与其他农户交流较多的农户在技术与信息的获取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农户往往会受到他人意愿的影响,互相增强各自的意愿,农户之间交流越多,意愿越强。
农户环保型生产意愿同样受其对气候变化与环保型生产行为的认知影响。认为近3年来气候变化呈加剧趋势且易造成农业损失的农户更易接受采用环保型生产行为代替传统型生产行为;认为环保型生产技术会降低农作物产量,影响农业收入的农户对采用环保型生产行为的意愿较低。
(二) 建议
针对目前农业环保型生产行为的实施状况与上述所得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增强农户环保型生产意愿的建议。
第一,增强气候变化及环保宣传,提高农户的认识水平与环保意识。针对目前农业主要劳动生产者年龄普遍较大的现象,应当考虑到其理解能力较弱的现实情况,精简宣传内容,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持续并规律的进行气候变化和环保生产的影响以及各类环保型生产方式的宣传与普及,通过持续性的刺激,使农户形成对气候变化与环保生产的内在认知,进而提高农户环保型生产的意愿。
第二,完善环保生产补贴政策,扩大补贴对象范围,增加农民收入。目前,环保生产补贴(如:有机肥补贴、测土配方补贴等)具有一定门槛,农户家庭经营虽然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往往由于其经营规模较小而达不到补贴的标准,针对这一现象,政府部门应通过降低补贴要求下限,扩大补贴对象范围,使更多农户能够获益,进而提高其环保生产意愿。
第三,进一步加大环保技术开发与推广力度。加强农业环保技术研究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提高环保型技术成熟度,简化技术,降低技术所需的投入;同时加大推广力度,根据地方特征通过成立村民互助小组、农民合作社、举办培训班等方式进行环保技术推广,技术人员定点定期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并帮助农户解决环保型生产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需充分发挥农业大户对普通农户的引领与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农户采用环保型技术从事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