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族情结在王西麟音乐作品中的映射*
——对王西麟三部山西交响组曲的分析与研究
2020-01-09李淑珍
李淑珍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王西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史诗性、哲理性、悲剧性著称,也有人称之为“中国的肖斯塔科维奇”。他的多数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使命感,能够对现实进行反思、批判并富有拼搏性和号召精神,他也是将民族元素与交响乐完美结合并创作出独具个性特色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着不同时代的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和分析他的作品。
交响组曲《太行山印象》、《太谷秧歌》、《黄河壁画》是作曲家王西麟先生创作的三部与山西相关的交响乐作品。《太行山印象》作于1982年,是作曲家回京后学习了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的多调性和十二音序列等技术后的第一部作品,并于当年10月首演于山西太原长风剧场第二届华北音乐节“晋阳之秋”音乐会,原作分为五个乐章,依次为:“牧歌”、“过山”、“幽谷清泉”、“残碑”、“收获”,其中的“过山”、“幽谷清泉”、“收获”三乐章源于作曲家1979的室内乐组曲《太行山音画》,2014年作曲家再次对此作品进行修订,将“过山”、“幽谷清泉”、“收获”三乐章仍作为室内乐组曲《太行山音画》出版,而将新创作的“波浪的歌”与“新霸王鞭”两乐章与原有的“牧歌”、“残碑”两乐章重新组合,构成最新的2014版《太行山印象》,并与2018年5月首演于山西大剧院,修订后的《太行山印象》四乐章依次为:“牧歌”、“波浪的歌”、“残碑”、“新霸王鞭”①;《太谷秧歌》作于2010年,分为五个乐章,依次为:“序曲”、“歌”、“间奏曲”、“葬歌”、“终曲灯节”,这部作品是作曲家王西麟先生应山西省晋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委约而作,2010年12月3日由谭利华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及山西歌舞剧院交响乐团首演于北京中山音乐堂②并与2012年荣获文化部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活动大型作品组二等奖③;《黄河壁画》作于2013年,包括四个乐章,依次为:“河上日出——碛口印象”、“新开花调——乐队托卡塔”、“河畔夜话——殇”、“终曲——河口戏台”。这部作品是作曲家王西麟先生应山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委约而作,并于当年9月首演于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2013山西首届交响音乐季·王西麟作品专场”音乐会。④这三部作品集中展现了作曲家对山西民族风情和人文感触的交响化诠释,也促进了山西交响乐的发展。以下是相关方面的探讨与研究:
一、对民间曲调及和声的半音化处理
王西麟先生的三部交响组曲中,对民族旋律、和声的半音化处理是其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半音化的处理手法不仅丰富了音乐语言,同时也更有利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尤其是在表达作者内心极度哀伤或忧郁的情感时这种半音化倾向更加明显,这样的表现手法既加强了音乐的诗意化色彩,又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使其富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谱例1:
以上谱例是《太谷秧歌》第二乐章“慢板——歌”的第一主题开始时的和声背景,这是由两小节为一组构成的带有半音化处理的平行音阶进行,共重复了4次八小节。如果去掉2、4、6、8小节中各声部的变化音,其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很明显就显现出来了,但却缺少了些哀伤的情感意味,而此处加入经过性的变化半音处理后与各声部的下行音阶融为一体,忧伤与缠绵悱恻之情油然而起,使主题的音乐背景充满浓郁的悲凉色彩,在这样的背景烘托之下随之引出了单簧管吹奏的充满民族特色的深情主题。如谱例2:
《太谷秧歌》第四乐章“葬歌”的主题片段,开始由CDEGAB六音构成哭诉式民族化主题,之后在此骨干音基础上不断加入经过性的变化半音或置换性的变化音,使主题旋律产生扭曲变形,哀伤的主题与传统戏曲中的散板节奏结合在一起,把作曲家心中沉重、悲痛的情感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再如谱例3:
二、多调性技术与民族旋律的结合
多调性技术是现代音乐创作的常用技法之一,它与传统的民间音乐主题结合在一起,不论是以复调还是主调的形式出现,都会增强各声部之间的对比性与不协和性,从而使音乐产生新的时代气息。如谱例4(见下页)
以下是《太谷秧歌》第三乐章主题片段,从第五小节开始民族化的主题旋律分别在C宫、bB宫、bA宫的调式上依次以不同的乐器奏出,各声部彼此之间形成了大二度与小三度的调性叠置,从而产生多调性的融合,不同调性的主题旋律此起彼伏,相互交织使音乐更
谱例4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令人鼓舞的愉悦、欢快之情与群体间彼此遥相呼应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展现出来,此处的音乐情绪也逐渐高涨,充满了推动力。再如谱例5:
以上是《太谷秧歌》第三乐章第二部分主题片段,上声部以短笛在G徵调式上奏出活泼、跳跃的主旋律主题,与此同时双簧管在bB宫调式上奏出与此对立的衬托式的对比主题,形成G徵与bB宫的双调性旋律。随后由单簧管在bA宫调式上接替双簧管奏出同样的旋律,与短笛又形成G徵与bA宫双调性的结合,由此对比性加强,彼此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三、民族化主题与现代十二音作曲技术的融合
现代的十二音作曲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音乐表现的领域,使传统音乐中无法充分展现的音乐意境或情感表达得以实现,从而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交响组曲《太行山印象》第三乐章“残碑”中就运用了序列十二音主题与散板哭腔主题的并置、对比以及交融手法,如谱例6:
以上是《太行山印象》第三乐章“残碑”的引子部分,这是一个由序列十二音构成的荒芜、悲凉充满凄风苦雨的沉重主题,在此背景之下,大管的哭诉式的戏曲唱腔主题缓缓奏出,像一个老者的悲鸣与慨叹,如谱例7:
这个民族化的主题在作曲家的构思下融入了一定的不协和变化半音,从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变异与扭曲,而这样的哭诉主题与序列十二音和声技术交织在一起,不时的被一种极不协和的音响打断、惊扰,就像摆脱不掉的梦魇般的残酷现实给人造成的强烈的心灵撞击,挥之不去。
四、民族化主题与现代和声的结合
谱例8:
以上谱例是《黄河壁画》第三乐章“河畔夜话”中的音乐片段,双簧管在演奏民族化主题旋律的同时,中提琴奏出五声性和声,而低音提琴演奏的固定音型却始终是在三全音组成的极不协和的音程背景下做重复进行。此处主题以D、E、A三音为主构成典型的民族化语言,忧郁深情的曲调舒缓流畅,好似心中无限情愁娓娓道来,而大提琴的不协和音组似心中的隐痛不时发作,抽动人的每根神经,使人缠绵悱恻,心潮起伏。
五、用现代对位技术营造特殊的民间情境
现代对位技术有着其特殊的音乐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比如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对悲惨的生活画面的展现,对各种人声哭泣的模仿……
谱例9:
以上为《黄河壁画》末乐章“河口戏台”中的音乐片段,谱例中木管组运用了半音下行式的速度对位手法,铜管组运用了长音式的音块技术,而竖琴的音流及弦乐的滑奏又与前两者一起构成了强烈的音色对位等,这样的现代对位技法更好的营造出混乱、动荡、洪流般的历史画面,仿佛湍急的历史长河淹没了所有的历史事件让一切化于虚无,归于平静。
《太谷秧歌》第四乐章“葬歌”中,弦乐悲痛的主题旋律与木管、铜管组哭泣呜咽式的背景融为一体,而背景层的哭泣情境主要是弦乐组与铜管组构成的十二半音下行音阶的双模仿复调与速度对位手法,定音鼓与大提琴、低音提琴的抽搐式的固定音型再次强化了主题,使音乐更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感染力。如谱例10(见下页)
六、民组调式中的三音组变异与中心音控制技术的结合
作曲家王西麟先生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大二度+纯四度或者说以某音为轴加上其上下纯五度音所构成的三音组。这样的组合一方
谱例10面使音乐仍保持了一定的民族风格(山陕地方戏曲中以这样的三音为骨干音构成的曲调特征很明显),另一方面作曲家又将其与现代的中心音控制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完全不同于民间曲调的新的音乐特征。如《太谷秧歌》第一乐章“序曲”中的主题就以la si mi(A B E)三音为主,如谱例11:
之后融入了现代各种不协和技术进行展开,结构上又用了非传统的拱形结构(ABCDEDCBA)形式。
除此之外其第二乐章“歌”中主题以re sol la(D G A)三音为主(谱例2),还有《黄河壁画》第二乐章“新开花凋”以re mi la三音为主(谱例15),第三乐章“河畔夜话”主题以mi re la(E D A)为主(谱例10)等,作曲家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七、民间曲调与简约派作曲技术的糅合
谱例12:
以上为《黄河壁画》第三乐章的音乐片段,主题旋律在单簧管奏出的同时,和声层分别以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固定音型形成速度对位,打击乐只有一个G音做同度或八度跳进式的重复进行,像时钟的摆动声音,给深沉的夜色增添了一抹梦幻色彩,而小提琴则以两小结为一个单位做固定的音型重复,迂回密集的十六分音只包括GAbBC四个音,偶尔穿插DE两音,这样的固定旋律就像晚风微微拂过,又像心中的某种情愫时隐时现,亦像连绵不断的沉思……。这些简约式的和声手法在作品的好多地方都随处可见。
再如谱例13,是《黄河壁画》第二乐章“新开花调”的主题片段,乐曲从一开始就以这种个性鲜明的简约的八分音符节奏形式贯穿全曲,这样的固定节奏由于其音高组织的不同呈现出4/4拍或3/8拍并存的特点,旋律上也是以三音组或四音组的简单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
八、和声中现代数列技术的应用
《黄河壁画》第二乐章“开花调”中将主题与现代数列技术结合在一起的音乐片段很多,如主题在第七至第八次变奏时,和声配置上采用了依次为1、2、3、4、5、6、7、8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型重复贯穿其中的手法,而且这样的节奏型还与多声部模仿复调手法相结合。连绵不断的八分音符主题与数列递增式的现代节奏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和不稳定性,使音乐产生全新的音响感受,像是两种不同主题形象的对抗。如谱例14:
王西麟先生作为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他不仅拥有渊博的专业学识,亦有坚持不懈刻苦专研的拼搏精神,更不乏深刻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感及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更难得的是他对交响乐的坚持和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与再创造,他把民族元素与现代交响乐技术融为一体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而吸引了诸多的听众和学者。山西民族情结在其作品中的映射虽然只是作曲家作品特征的一部分,但对这三部作品的研究对于山西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对其它的作曲界同仁无疑都具有有益的艺术参考价值,值得学习和借鉴。(在此要特别感谢王西麟先生不辞辛劳提供的各方面的援助,感谢相关朋友的大力支持)
注释:
① 王西麟.交响组曲《太行山印象》总谱.作品简介(内部资料)
② 王西麟.交响组曲《太谷秧歌》总谱.作品简介(内部资料)
③ 百度搜索
④ 王西麟.交响组曲《黄河壁画》总谱.作品简介(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