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奏曲《牧神午后》第一主题分析

2020-01-09黄振洪

黄河之声 2019年22期
关键词:音区弦乐织体

黄振洪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后》取材于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篇《牧神午后》。牧神,系指古罗马神话中半人半羊模样的农牧之神。该曲描绘牧神在亚平宁山和煦的太阳下打吨,后被一群奔跑的仙女所惊醒,发生了一幕心醉神迷的故事,以至牧神自身都不能确信她是虚是实,是真是幻的朦胧、飘忽、神秘的事件和意境。①

一、第一主题呈示

乐曲开始的主题,由长笛奏出,并在乐队稀微的不协和音响的衬托下,以各种变化贯穿全曲,被称为“牧神主题”。主题可分为二个动机:

A动机:材料由音阶级进下行再上行,旋律线条呈现“U”,第二小节是A动机的重复,强调了牧神倦怠、恍惚的状态。

B动机:材料由音阶级进和跳进进行,与A动机的级进进行形成对比。

全曲第一主题共出现了十四次,均采用“同头异尾”的作曲手法进行主题变奏,并在主题节奏、和弦配置上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使得第一主题贯穿全曲,给全曲起到了结构力统一的作用。

二、第一主题变奏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首先将全曲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1-36小节),中间段(37-93小节),再现段(94-110小节)。

(一)旋律变奏

第一主题在全曲中一共出现了14次,在保持其核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移调、节奏、强弱节拍等手法进行变奏,使第一主题不单调、不多余、不厚重;相反,还起到了主线、统一、集中、简洁之功效。

第一主题在第一段落中出现了7次,分别出现在第1、11、21、23、26、31、34小节;在中间段落中出现了4次,分别在第79、83、86、90小节;在再现段落中出现了3次,分别在第94、100、107小节。第一主题每一次出现都是保持“同头”的手法,在保持旋律进行方向一致的同时,主题后面则采用“异尾”手法处理,有时保持与原型的旋律方向,但加花处理,有时则缩减后面的材料等等。通过14次的旋律变奏,让音乐处于朦胧、飘忽、神秘的感觉,使之给听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二)音色变奏

14次主导旋律的变化中,作曲家在主题乐器音色方面也有所不同。第一主题第1-5次都由长笛演奏,第6、7次由单簧管演奏,第8次由长笛演奏,第9、10次则由双簧管演奏,第11次又交回于单簧管演奏,第12、13次回归长笛演奏,最后一次14次则由铜管组的圆号演奏。

由此可得出,第一主题主要都在木管组的长笛、单簧管、双簧管上进行音色变奏,值得一说的是,演奏第一主题的木管组乐器都是采用中音区演奏,长笛的中音区柔美而优美,是个比较弱的音区;双簧管的中音区甜美柔和,表现力很丰富,是个表情音区;单簧管的中音区发音柔弱,音色无个性并缺乏表情。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音色柔美,可看出作曲家要第一主题表达是一种倦怠温柔、缓慢恍惚的牧神形象。

(三)节拍变奏

节拍上,为了适应作品内容的需要,也有新的处理,主要是8/9/12拍的变奏,并且在中间段落的4次变奏中,主题旋律都在弱拍进入,通过改变节拍的发音位与消音位使第一主题的节拍强弱、长度都与初次呈示的第一主题有所变化,使第一主题整体的节奏感在节拍变奏中失去向前推进的动力,完美地呈现出牧神“懒散”“缓慢”的状态。

(四)配器变奏

在配器上,第一主题的14次变奏都在不同部分上呈现出不同音色的变化,音色也呈示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1-7次变奏,主要是纯音色向弦乐的混合音色过段,圆号以长音的形式其低音的烘托的作用。主题旋律由纯音色担任,织体为旋律及伴奏,织体层次较少,以弦乐为主,不时加入木管、圆号和竖琴音色点缀,整体上音色节奏较为慢,色彩较为纯净。

第二段落:8-11次变奏,是弦乐的混合音色向较为复杂的木管加弦乐混合音色过渡,分了二次进行,第一次由长笛担任主题旋律音色,弦乐加竖琴为织体层向双簧管担任主题旋律音色,以木管组乐器为主加弦乐点缀为辅的织体层过渡;第二次则由双簧管担任主题旋律音色,弦乐加竖琴为织体层向长笛担任主题旋律音色,以木管组乐器为主加圆号、弦乐点缀为辅的织体层过渡。主题旋律仍由纯音色乐器担任,但织体层次加多,在听觉上音色节奏加快。

第三段落:12-14次变奏,是一个回落的状态,音色回落到简单音色。主题旋律回归长笛担任,音色上有第一段落前后呼应,但使用了两支长笛齐奏方式,织体上比之第一段复杂,既有纯音色担任旋律,又有混合音色的出现。

由此可见,第一主题变奏的音色节奏大体上呈现出由慢到快的变化特点,音响厚度大体上呈现出由薄到厚的变化特点。

三、结语

本文就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的第一主题在主题变奏、音色变奏、节拍变奏和配器变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笔者认为,第一主题处理上呈现以下特征:1、主题旋律上“同头异尾”的发展处理;2、对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乐器的中低音区特殊音色的使用;3、主题节拍上改变强弱规律突显懒散、缓慢的状态;4、配器上注重“纯音色”与“混合音色”的发展,音色变奏上“由慢到快”。

综上所述,前奏曲《牧神午后》通过“主导旋律的变化”使得作品具有特有的音乐语言和配器风格,确立起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注释:

① 肖武雄.德彪西《牧神午后》形象、主题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05.

猜你喜欢

音区弦乐织体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简论中国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织体类型与文化意义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关于女生声种的鉴定
让爱传出去
小跳蛙
探究圆号各音区的练习方法
琴声无边,乐韵悠扬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