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汇丰银行往事:东西逢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020-01-09任小酒

记者观察 2019年34期
关键词:汇丰银行汇丰香港

文 任小酒

2019年,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国民银行”汇丰忙着干一件事:撇清把华为和孟晚舟出卖给美国。

汇丰银行虽然总部位于伦敦,但却诞生在香港,跟中国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和密切的业务联系,甚至其75%的利润来都源于整个大中华区(2017年)。而众多大陆企业出海也喜欢将这家名字里带有“上海”的全球顶级银行作为首选合作伙伴,这其中就包括华为。

但华为CFO孟晚舟怎么也不会想到,美国向加拿大提起拘捕她的诉求信息里竟然会有汇丰的报告。2016年底,汇丰做了一份调查,对华为和Skycom公司进行质疑,这份报告被主动提供给美国司法部。于是在2018年12月,加拿大拘捕了孟晚舟,拉开了一场战争的序幕。

关于汇丰银行做出这些举措的原因要从2002年开始说起。

2002年,汇丰银行墨西哥分行艺高人胆大,默许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贩毒集团前来洗钱,暗中赚取高额利润。这些黑钱在流入汇丰美国后,一直没被发现。直到十年后,美国司法部才根据举报盯上汇丰。经过协商,最终在2012年,汇丰向美国司法部支付19.2亿美金,签订了五年延期起诉协议。之后五年里,美国司法部与汇丰进行了100多次访谈,审查超过292000封电子邮件。然后在2017年12月,汇丰向美国司法部提交华为报告之后,司法部撤回了对汇丰银行的指控。

事情发生后,其首席执行官约翰·弗林特(John Flint)通过各种渠道告诉大陆,“在美国司法部于2017年要求提供与华为关系的信息后,汇丰除了调查合作外别无选择。”但这种解释显然无法令人信服,汇丰也很快跟联邦快递、伟创力等公司一起被贴上了微妙的标签。

自150多年前在香港创立以来,汇丰一直都是中国和西方之间最大的套利者。这张誊写了150年的答卷,到了要做必选题的时间了。

生于中国

1863年,29岁的英国人托马斯·苏石兰(Thomas Sutherland)乘船从香港前往汕头出差。在航行途中,他在一本《布莱克伍德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上翻了一篇介绍英国的银行业务体系的文章,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苏石兰心中萌发——在中国开一家银行。

托马斯·苏石兰出生于苏格兰阿伯丁郡,18岁就开始在大英轮船公司当水手。精明能干,又恰逢东亚地区业务缺人手,他就被总部派往香港,从小船员一路做到驻港监事。1863年香港黄埔船坞公司成立的时候苏石兰被任命为第一届主席,这一年他才刚过29岁生日。

虽然没从事过金融,但苏石兰对生意有种天然的嗅觉。鸦片战争后,中国外债猛增,亟需一套完善的银行体系。但长期闭关的中国只知钱庄,不懂银行,而外资银行总部多设在英国或印度。在这种金融体系下,不管谁开一家总部坐标在中国的银行都能从清政府身上揩油。

这个主意在苏石兰的心中酝酿了三四个月,并没有马上付诸实施,直到他听说几个孟买人准备来香港开办“中国皇家银行”才马上行动起来,跟律师一起准备商业计划书。凭借香港船坞主席的身份,苏石兰很快联合15家洋行成立临时委员会,募集到五百万港币注册资本。

1865年3月3日这一天,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宪法修正案,并在准备第二天的总统就职演说;恩格斯正写信给马克思,探讨社会主义哲学以及波尔多葡萄酒;而苏石兰的银行也正式在港岛皇后大道中1号开始营业。一个月后,他又在上海和平饭店底层租了一层办公室,开设上海分行。

那时,银行只有英文名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td,直译过来就是“香港上海银行”,简称HSBC。由于当时银行中文名中多有“汇理”二字,苏石兰索性入乡随俗将中文名定为“汇理银行”。

这个随意的名字用了16年,直到1881年汇理银行邀请曾国藩长子、时任清朝外交官的曾纪泽为钞票题词的时候,曾纪泽取汇款丰裕之意,赐名“汇丰银行”。据说,“汇丰”二字是由华人风水大师古应春在测算过笔画凶吉之后提议的,因此汇丰的中英文名称显得并不对应。

汇丰成立后第一步棋便是绑定港英政府。汇丰成立的第二年恰逢经济危机,港英政府陷入财务泥潭,汇丰虽也面临困难,但仍然咬紧牙为港府提供了10万港币的紧急贷款。港府知恩图报,马上授权了汇丰处理香港政府的对外支付,还赐予了特殊待遇:发行港币。

第一步棋可谓相当完美。印钞票在当时的香港是小部分英资银行的特许“营业”项目。苏石兰通过笼络香港殖民政府享受了优待和庇护,进一步扩大发钞权,在成立短短十年,汇丰钞票发行量占到四大英资发钞行的51%,超过拥有30年发钞历史的丽如银行四倍。

不过虽然掌握巨额存款和发钞权,汇丰仍然还没到日进斗金的地步,但好在汇丰没有忘记创业时的思路,他们很快就把目标盯上了那时世界上最容易赚钱的对象:清政府。

寄生时代

1874年,为了防御日本对台湾的骚扰,清政府打算重新修葺防御工事,但两次鸦片战争让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只能派李鸿章四处向外资银行借钱来搞国防。由于不想得罪日本政府,各大银行都拒绝了清廷的借款请求,无奈之下,李鸿章找到了成立仅八年的汇丰。

雪中卖碳的价格自然不会便宜。汇丰要求年息15%,而市场公开发行的债券平均年息只有8%,这中间足足有7个点的巨额利润。连在清政府担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都评价:汇丰银行贷款的“油水太大”,这笔钱为当年利润微薄的汇丰奠定了发展的基石。

台防借款让汇丰尝到了甜头。为了进一步参与到清政府各类利润丰厚的融资项目,深谙“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苏石兰专门在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大本营天津开设了分行,并派李鸿章的安徽老乡吴懋鼎出任天津第一任买办,负责拿下由前者主导的铁路与工厂建设项目。

吴懋鼎是汇丰精挑细选的人物,17岁就成为汇丰雇员,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又擅长结交权势人物。李鸿章对这个擅长和洋人谈笑风生的小老乡颇为赏识,甚至把个人存款都交由汇丰保管。李鸿章于1901年去世后,吴懋鼎从汇丰银行取出共150万两白银,交还李的家人。

只有一个吴懋鼎换取不来汇丰想要的巨大利益,真正让汇丰获得信任的是帮助李鸿章扳倒了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

1883年,中法战争阴云密布,主和的李鸿章与主战的左宗棠矛盾公开化,李鸿章暗中发动“倒左”运动,矛头直指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当时,胡雪岩向汇丰借的一笔贷款即将到期,在李鸿章的暗中鼓动下,汇丰不留情面地催款,拒绝了胡雪岩后拖二十天的请求。

恰逢胡雪岩资金链紧张,又赶上时局动荡,挤兑风潮最终拖垮了胡雪岩。李鸿章趁势不顾左宗棠在西南边陲的节节胜利,签订了一个有利于法国的《中法新约》。两年后左宗棠病故,李鸿章再度举报胡雪岩吃朝廷回扣,导致后者被革职抄家,自己则正式跻身权力中心。

扳倒政敌后,李鸿章自然投桃报李:修建天津唐山铁路,李鸿章指定汇丰为收款银行;战争借款甚至政府的税收存管也交由汇丰操办,汇丰已然成了中国央行。至此,清政府交出了自己金融的一切筹码,货币发行职能、关税、盐税三项都掌握在外国商业银行的手中。

甚至等到清廷倒台,朝廷大员留下了大笔匿名存款,也被汇丰悉数笑纳。晚清许多贪官在汇丰匿名账户中的巨额钱款就成为汇丰银行另一笔意外之喜。而澳门现任赌王何鸿燊的爷爷何世荣,曾经就是依靠成为汇丰买办的身份坐稳了财阀家族的地位。

清政府的羸弱和民族的不幸让汇丰赚到手软。1921年,老汇丰办公地已经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汇丰需求,不管是场所大小,还是气派程度,都需要一栋全新的建筑示人。1921年,汇丰银行决定斥资1000万两白银在外滩重新兴建大楼,这相当于汇丰两年的利润总和。

大楼面朝黄浦江,外形参考希腊神庙,被称作“东方最巨大宏伟的”的商业建筑。大楼有两个营业厅,一个是为外国人服务的主厅,面积2107平方米,而另一个为华人服务的厅仅470平方米,且偏居西南角。后来有人评价汇丰大楼内部凸显出尊崇白人、歧视华人的空间布局。

大楼主入口台阶两侧各立有两尊铜狮以当时总经理名字来命名:香港分行的史提芬(Alexander G Stephen)和上海分行总经理施迪(Gordon H Stitt)。两尊铜狮共同守护汇丰,也说明香港上海不分上下的地位。这栋建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曾作为上海市政府的办公大楼。

日军侵华期间,香港的两尊铜狮一度被日军带到大阪,最终在麦克阿瑟的干预下才送回香港。上海的铜狮虽然未被拆走,但汇丰大厦已然成了“帝国主义搜刮人民的魔窟”,被改造为上海市政府办公大楼,就连壁画也成为“帝国主义涂饰的彩色图画”,被涂料覆盖。

1949年之后,汇丰撤出大陆,但他们的影响力在大中华区远未结束,甚至可以说,汇丰对于华人商业势力的塑造才刚刚开始。

重塑香港

香港有句俗话叫“谁认识汇丰大班,就高攀了财神爷”。

汇丰银行大班(即总经理)在香港地位可以与港督相提并论。港府掌握了政治大权,而汇丰则控制香港经济命脉,汇丰大班的地位自然举足轻重。在汇丰几十位大班的更新换代中,有一位对汇丰乃至对香港整个商业体系产生至深影响的人,他就是数位华人顶级富豪的恩人:沈弼。

沈弼(Michael Sandberg)1927年出生在英国,他18岁毕业后去印度当兵,而后又辗转到北非利比亚,养成了喜欢冒险的性格,时常单人匹马在烈日下横穿大沙漠。1948年沈弼退役回英国,加入了汇丰伦敦分行,经过六个月培训后便登上了前往香港的轮船。

靠着扶植工业贸易,沈弼业绩彪悍,平步青云,1971年,44岁的沈弼升任汇丰大班。此时的香港商界正是华人企业家相继崛起的年代。相较于喜欢安稳日子的英资,汇丰显然更喜欢赚钱能力强的华资公司,因此在“华洋争霸战”中,汇丰扶持了大批华人企业家。

包玉刚就是受汇丰扶持成为一代船王。到了70年代后期,赶上船运业大萧条,一手把包玉刚推上船王之位的沈弼建议其放弃航运、投身房地产,并辅佐包玉刚拿下了九龙仓争夺战。但沈弼真正青睐并倾力扶持的人却并非包玉刚,而是日后在香港只手遮天的李嘉诚。

李嘉诚是在包玉刚的牵线下认识了沈弼,李的英语不好,太太庄月明就经常充当起翻译,给沈弼留下了良好的印象。1976年,汇丰银行决定将港岛华人行大厦推倒重建,此时还是“地产新人”的李嘉诚对这块肥差觊觎已久,主动接洽了已经当上汇丰董事副主席的沈弼。

两个人具体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据说沈弼只是研究了李嘉诚旗下长实的合作意向材料,就立即拍板定下把华人行的项目直接交给长实。没有竞标,没有谈判,没有公开信息。面对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李嘉诚自然不敢怠慢,24万方的大楼用了两年时间便修建完成。

两年的开发周期,跟后来在大陆动辄二十年的开发速度相比,令人感到讽刺。

沈弼对华人行的重建工程非常满意,剪彩典礼三个月后,意气风发的李嘉诚再次出手意欲收购九龙仓,吓坏了大股东怡和洋行。怡和洋行随后向沈弼求助,沈弼表面劝李嘉诚收手,暗地里却借钱给包玉刚,促成了包李二人的暗度陈仓,最终让包玉刚顺利拿下九龙仓。

而恰巧这年,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和黄集团经营不善,陷入困境。汇丰是和黄集团的大股东,沈弼痛下决心决定“换帅”,将汇丰22.4%的控股权半价售予李嘉诚,且延期两年付款,并由汇丰提供贷款。此举相当于李嘉诚仅需拿2400万美元做定金,直接收购价值10多亿美金的资产。

沈弼导演的这场戏被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为:“以‘偷取’来定义这宗世纪交易毫不过分。”

沈弼离任之前,决定给香港留下一个看得见的印记,作为自己翻云覆雨的见证——1981年,汇丰推倒了皇后大道中1号的总部大楼,请来英国顶尖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全部重新设计。大楼总共建了五年时间,花费52亿港币,成为“全球最昂贵的独立建筑物”。这幢银灰色的新大楼造型类似石油钻井台式,设计别出心裁。新楼全部采用钢结构,浇铸好了后运到香港拼接而成。而“拼接”的目的在于,倘若香港出现任何变动,大厦可以“随时”搬走。

1986年,汇丰大楼正式启用,沈弼也光荣退休,李嘉诚特意令匠人按汇丰大楼的造型铸了一个1米高的黄金原型,在告别晚宴上亲自送出。

在沈弼时代,港资逐渐控制了香港的经济,沈弼无疑是香港华人经济的重要幕后推手,也成就了香港人对汇丰的情结。很多人都将汇丰股票视作情怀,买股票送人成为上等礼物,并像传家宝一样传给下一代,当汇丰股价下跌时,一些铁粉散户自发地在低价接盘、护盘。

可惜汇丰的初衷从来不是为香港做贡献。沈弼自己教育下属:“两条船,一条是同胞的,一条是外族人的。无论是谁的,我们肯定在那条更安全的船继续行驶。”对于汇丰而言,为了金钱和安全,可以随时做好准备抛弃一切,包括香港。

而沈弼在退休之前,就一直在密谋抛弃香港,把总部迁到伦敦。

乾坤挪移

如果80年代就有自媒体,那么香港当年刷屏文章中必然有这么一个标题:别让汇丰跑了!

压力并非来源于外部。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在3月的某次晨会上,有领导指出:“人民银行有意让汇丰扩大在中国内地的业务,以此作为促进中国的银行提高效率和加强竞争的手段。”无论是汇丰还是“帝国主义金融大本营”的香港,新主人都表达了欢迎态度。

联合声明签署的第二年,汇丰在深圳的分行便开张迎客,沈弼在开业仪式上表示:“我们决心向深圳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在香港,沈弼却在汇丰高层会议上表达了担忧,他告诉董事会:香港将在1997年回归中国,如果什么都不做,那肯定会变成一家中国的银行。

但紧接着,沈弼风风光光地退休,去留问题丢给了下一任大班浦伟士(William Purves)。

从香港搬迁,不能从明面上直接进行,浦伟士接过沈弼的接力棒,设计好一场世纪交易案。1987年11月,汇丰正式宣布收购英国米兰特银行14.9%的股份。英国和香港金融媒体界都炸开锅,业界认为这是汇丰实行全面收购的第一步,更是规划好出逃英国的道路。

当时的记者追问浦伟士是否要迁移总部到伦敦时,浦伟士言辞诚恳,坚定地回答:“汇丰银行将永远把总部设在香港。我们在这里经营得非常好,为什么要离开呢?”

对于汇丰能否顺利迁到伦敦,浦伟士心里也没有把握。1990年,浦伟士想办法见到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试探性地询问铁娘子的口风。撒切尔说了一句话,让浦伟士悬着的心落了下来:“浦伟士先生,现在你可以继续去做你认为最有利于你们银行的事情了。”

从收购英国米兰特银行开始,到合并迁册伦敦总共花费了两年的时间。终于在三年后,当汇丰宣布将注册地迁移至伦敦的时候,浦伟士在发布会上面不改色地指出:“我们不是抛弃香港,我们只是开展一些重组合作。”香港媒体没那么客气,《远东经济评论》赫然将标题定为:“汇丰悄悄开溜了。”

1993年,浦伟士终于完成了沈弼交给他的这项艰巨的迁都之战。然而,在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大楼里,汇丰人有着掌控整个香港的感觉,当这群精英搬到伦敦泰晤士街上一栋无名小楼后,顿时有一种河鱼入海的感觉,甚至来访的客人都会诧异:“你们不能找个更好点的办公室吗?”

这一年,浦伟士前往北京拜访了时任总理朱镕基,并介绍了汇丰最新的接替人庞约翰。朱镕基给了两人一个重要的信号:上海浦东地区将试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点破了最后的窗户纸,希望汇丰把中国业务搬迁到大陆。言外之意,便是让汇丰放弃香港。

庞约翰立马回答:“我们已经在谋划搬迁的准备工作,要在上海寻找合适的办公大楼。”汇丰清楚地知道,上海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庞约翰看着拔地而起的上海浦东,惊叹不已。而更关键的背景,则是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银行的前景不可估量。

最后,汇丰斥资3300万美元买下了浦东江边4.8万平方米的“森茂国际大厦”,并改名为“汇丰银行大厦”。当有媒体采访庞约翰中国业务总部为何放弃香港,迁至上海?庞约翰的回答跟他的前任们一样优秀:“汇丰135年前的中国业务总部,就曾经坐落在上海。”

尾声

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伦敦,汇丰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那些英国海盗一样,从来没有归属感。

汇丰对伦敦的爱,也从未因为它本身的英国血统而专一。2011年,总部迁回伦敦不满20年的汇丰,宣布要将总部搬离伦敦。然而这成为汇丰给英国政府的虚晃一枪,五年后汇丰宣布不走了,还是英国好。然而汇丰万万没算到,几个月后,英国公投结果要脱欧。

当英国前首相特蕾莎·梅在2017年1月17日宣布英脱欧计划的第二天,汇丰银行全球总裁就宣布从伦敦撤出1000名员工至巴黎。然而仅仅在半年前,汇丰董事长信誓旦旦对公众保证:“我们充分评估了英国脱离欧盟的可能因素,面对现在这样的公投结果,我们不会重新考虑离开伦敦。”

换总部这种事儿毕竟还是由着自己折腾。在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其他领域,汇丰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今年夏天,汇丰向美国提供有关华为的材料后,那个向中国辩解无辜的汇丰CEO约翰·弗林特,上任仅18个月突然辞职,大中华区行政总裁黄碧娟跟着走人。

150年过去,汇丰不再是那个汇丰,中国也不再是那个中国。更重要的是,那个“东西逢源”就能挣大钱的时代恐怕已经彻底过去了。

猜你喜欢

汇丰银行汇丰香港
起底汇丰银行发家史
英国知识产权局撤销汇丰银行“Hamilton”商标
香港ifc商场
香港
汇丰总裁 年后搬回香港
汇丰在中印业务发展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