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翻译可不行

2020-01-08布克布克

奇妙博物馆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丰富性佛经布克

布克布克

趙小野最近在看中英文两个版本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他很好奇:“最早会说外语的中国人是谁呢?”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

每种文字和语言都有自己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为了能够更广泛地交流,获取更多信息,人们就需要学习别的部落或国家的文字和语言,甚至会把其他文字、语言渐渐融入自己的语言体系中。

我国在周代时有个叫“象胥(xū)”的官职。象胥就是管理藩国使者的官员,也是翻译人员。象胥会把国君的话传给周边的小部落或其他国家,使他们知哓国君的旨意,与国家亲近。

在遥远的古代,翻译基本是口头翻译。直到佛教传入中国,我国才迎来了书面翻译的热潮。历史上对于佛教何时传入我国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说佛教是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译场——翻译佛经的机构、场所,存在了约900年。国家和私人团体都会设立译场,人们在译场不仅翻译佛经,还学习、讨论佛经内容,举办“佛经辩论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几位南朝皇帝沉湎于佛教,热心于建佛寺、译佛经,慢慢地,翻译就成了国家大事。

到了隋唐时期,我国佛经的翻译达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玄奘、义净、不空等翻译大师。他们为了提高译经的质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逐渐创立了一些翻译规则。例如玄奘就创立了“五不翻”之说,即多义词不翻、秘密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不翻、通用已久的音译词不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翻。我们现在常见的“可口可乐”“沙发”“尼龙”“咖啡”……这些词的翻译都遵循了这“五不翻”的翻译规则。

到了晚清时期,更多的外国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内容涵盖科学、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内容选择和翻译策略上,晚清的翻译都体现出了独特的一面。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总结了翻译的三个标准:信、达、雅,即译文要忠实干原文、要语句通顺、要富有文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中,有识之土与爱国人士救亡图存,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翻译成为引进这些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诞生了很多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等,还有翻译大家,如鲁迅、傅雷、茅盾、郭沫若、瞿秋白、刘半农等。

现在我的课外书既有中国作家创作的,也有外国作家创作、被翻译为中文的,那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只说一种语言是不是就不用翻译来翻译去了呢?

全世界都只说一种语言虽然省事,但语言的丰富性体现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丰富性,正是多样的语言造就了多种思维方式和多元的文化。如果人类语言单一、思维方式单一、文化单一,社会的发展就会极缓慢,百花齐放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你也要好好学习外语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哟!

猜你喜欢

丰富性佛经布克
美丽的佛经故事
论戏剧观念与戏剧形态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作文词汇“丰富性”现状分析及对策
推销有方
种糖果
推销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