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探究

2020-01-08马蓉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马蓉

摘 要 纪录片作为一种兼具文化和审美意义的视听表现形式,在新媒体发展的当下,衍生了出了更加适合时代潮流的形式,如微纪录片。微纪录片更加注重真实与民间化的风格。从整体来看,其叙事形式较为单一,过程的记录比较欠缺,并且和新媒体结合不够充分。但整体呈现出放大细节、平民叙事和节奏明快的特征,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基于此,文章重点对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新媒体环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8-0102-03

1 微纪录片概念

微纪录片将真实事件作为主要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作为表现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展现。在这之中“真”是其本质所在,通过“真”促使观看者进行思考和感悟。它主要从传统纪录片演变而来,具有传统纪录片的所有特点,适合通过网络、电视、手机以及流媒体进行传播,整体时长大约在5~25分钟。从诞生至今,其具体概念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是所有微影像之中最具有争议性的类型。

作为纪录片的衍生产品,虽然其产生时代不同,概念上也有所区别,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依然是对传统纪录片的改革,深刻记录着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面貌[1]。

2 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特征

和传统纪录片相比较,微纪录片的媒介特点更加突出,展现出了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性,整体呈现出了快节奏、广传播;抠细节,简叙事;强互动,重当下等特征。

2.1 短时长、快传播

微纪录片的长度在业界以学界都没有统一标准,但从各种纪录片赛事当中发现,有些获奖作品其时长超过了半个小时,而有些则不足五分钟,甚至还有一两分钟的超微纪录片。根据各种大赛的基本要求以及国内外业界的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微纪录片其时长在5~25分钟之间。和传统纪录片制作相比较,它在前期拍摄及后期制作方面整体工作量比较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且其播放平台基本都是网络,在视频审查等方面比较迅速和方便[2]。创作人员只需要把制作好的视频通过网络进行上传,然后在一些简单的视频审核之下就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出现在所有观众眼前。

2.2 重细节,简叙事

有人常说,纪录片是一门时间艺术,这就重点强调了纪录片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以便能够连续不断地进行跟拍,由此给最后的视频成片积累更多素材。由于受到时间长度及整体篇幅的限制,整体记录时间和叙事时长被严重压缩,但这也促使了微纪录片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叙事特点,即整体简单明了,不冗余,不拖拉,能够针对性地去叙述故事、知识普及和情感表达。这种在较短时间之内展示单一主题的方式,不仅适合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还和当前大众接受信息的习惯比较符合。

虽然微纪录片整体叙事比较简单,但对于叙事对象的选取依然有较大空间,除了可以重点选择小人物、小事件,还能选取较大的主题。其整体叙事在“微”的特点之下,通过展示事物的基本特点,以体现事物整体风貌,在描述不同细节的基础上构建起整个故事的框架,最终在有限的时间当中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地去展现周围的事物和人物,贴近性特点突出。

2.3 强互动,重当下

微纪录片片长整体较短,主题单一,但能够促使大众对社会热点迅速做出反应,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实现对某件事情的记录及关注。和传统媒体相比,这类影片其整体的参与程度比较高,对于创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低,这就使得其整体表达更加注重现实话题以及当下的题材。

现阶段正是新媒体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互联网的出现给纪录片带来了极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在新媒体的即刻性、传播广泛性及互动超强性下,纪录片打破了精英拍给精英看的表面限制,使其真正走向了大众,创作者、观众融为一体,实现了充分的互动性。

3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策略

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微纪录片的传播渠道,整體传播形式更加倾向于人性化和互动性,用户成为了内容的生产者以及创作主体,也迎合了观众的观看习惯。这些特性使得在当前这种发展背景下的微纪录片和传统纪录片在叙事形式方面产生了很大不同。

3.1 转变叙事视角

叙事角度就是指作品在进行叙述时所应用的角度,包含了外视角、内视角以及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就是指站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位置上,全面讲述作品本身的故事发展和结构;外视角则是以实物外部为重点进行观察,要比内视角包含的内容少;内视角是从作品主角出发。叙事角度不同,最终作品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但这些角度之间各有优劣,在实际选取的时候应当针对不同的叙事风格采取相应的角度。例如对于政论题材的纪录片往往比较适合使用全视角去进行叙述,这样能够使观众产生可信赖及权威性的感受。在时代不断发展下,创作者在叙事角度的选取上也渐渐变得更加灵活,特别是故事化的发展使得微纪录片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内视角是从影片主角的认识角度去展示各项信息的,观众在这之中和主人公所感受到的信息是平等的,这能够使故事本身更具探索性,并让观众产生一种可信和亲切的感受。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作为微纪录片的典型代表,在第二季的时候就从南入手,讲述了南方小城当中官方文书中的耶秦简,然后北方讲述了内蒙古匈奴的鹰顶金冠饰,东部讲述了中山国当中的长信宫灯,西部讲述了西域胡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概括了战国秦汉时代的版域风貌。整体在内视角的叙事形式下让故事娓娓道来,例如“鹰顶金冠饰”这集里面,创作者就巧妙地通过汉人角度和匈奴人角度对两族战争进行了讨论,这种叙事方式并未从单一化的立场去给观众灌输想法,而是让观众站在不同角度去对待历史,有了话语权,加强了作品本身的戏剧性。再如《再见紫禁城》当中,创作人员直接通过内视角的形式,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自述作为主要角度,省去了一般叙事过程中的大篇幅铺陈,使整体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灵活[3]。在《故宫100》当中创作者则直接使用了内视角和外视角相结合的形式,在心怀若谷的描述之下,使镜头深入到了故宫的角角落落之中,让观众更加接近和了解故宫。

3.2 转变叙事内容

微紀录片受到时长限制无法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对多个主题和内容进行充分表达和讲解,因此整体叙事内容开始向着碎片化的方向发展。即将某个事件或者任务发展的关键之处运用一条主线的叙事模式,有效避免了其中线索过于复杂、内容过于繁复的问题,满足了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之下用户的各项需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和传统纪录片相比其内容主体基本都是小叙事,即民间的、底层的、个人的、俗世的、日常的一些小事情,或者是大叙事当中的一个剖面、一处细小的内容。一般的纪录片都极为注重叙事本身的宏大程度,但微纪录片却完全针对各种小事情,不追求信息和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而是直接去传达理念和观念,并将观众视觉作为核心,以此引起其对某件事情或者议题的关注度,完全记录一些能够让人会心一笑的小故事,这也是其叙事最基本的策略之一。例如在《初心》当中,就对总书记“初心”形成的基本框架和历史进行了追溯,将总书记从梁家河到正定,然后再到宁德的从政理念和实践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勾画,整体从细节处落笔,在宏大处立意,将立体生动的国家领导人形象完整地勾勒了出来。此外《故宫100》这部影片并未使用传统影片《故宫》那种宏大且完整的叙事结构,而是把整个故事完全细化,使原本复杂晦涩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每集都从一个普通人所没有关注的点上出发,从细微角度对中国古建筑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行了描绘。每集以一个小故事为主,最终组合起来是一个极为壮观的故宫故事。这种依照不同内容进行叙事的方式,可有效迎合当前碎片化的观看习惯。

3.3 转变叙事节奏

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信息迅速膨胀、繁殖、爆炸,再加上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便捷,信息淘汰率较高,大众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日渐高涨,这就导致观众对于传统叙事文本那些修辞性比较强的,例如过程的铺陈、情绪化的文字表达以及环境展现等都无法耐着性子欣赏。微纪录片本身时长有限,整体叙事的节奏较为清晰,往往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所要讲述的内容中同时迅速推进,进而确保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将整个故事的主题讲述清楚,整体不冗杂,更不拖沓。一般这种明快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其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微纪录片本身要讲述的内容信息量大、叙事时间比较短,传统娓娓道来的长镜头显然无法实现,因此基本都以特写快接以及短镜头等形式去优化故事的叙事节奏,尤其是在形式方面展现出了浓烈的蒙太奇特点[4]。如《城殇》这部纪录片就重点讲述的是南京城当前所遭受到的创伤,每集大约3分钟,叙事节奏十分明快,同时内容也较为直接,观众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备受好评。再如《早餐中国》当中一改传统美食纪录片最开始的大量引入,直接在影片最开始时就对美食核心进行讲解,比如在第一集当中的湖南长沙肉丝粉讲述过程中,就直接让一个小孩子边吃边讲解应该如何嗦粉,整体在综艺的形式下,推动故事主题。

3.4 转变叙事主体

传统纪录片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身各项属性以及内容的影响和限制,在塑造人物时非常注重高、大、全等特性,表达方式整体较为公式化,和大众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较远距离。但微纪录片并不受这两个因素的限制,整体选题比较自由,使原先“讲述大众的故事”转为了“大众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同时微纪录片还极少从宏大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去关注历史事件、国家发展以及山河壮丽等,而是直接将镜头伸入基层,记录普通大众,重点以身边的人物、熟悉的环境以及事件作为入手点。

例如,《语路》这部影片就重点讲述了12位普通人不断追寻自身理想的故事,将其从梦想雏形到追寻的所有经历进行重点讲述,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深受感染。再比如《花朵》这部影片就展现了一群学习杂技的孩子为了实现梦想或生活而一直练习难度极高的杂技动作的故事,整个过程中展现出的酸楚和痛苦引发了所有奋斗者在共鸣。

3.5 转变叙事语言

叙事顺利推进最关键的要素就在于语言,没有语言的叙事是无法实现的。当前新媒体全面综合了所有媒体各类信息的存在形式,包含了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这就给微纪录片的带来了高度集中的叙事语言。在这一背景下,微纪录片与生俱来就带着新媒体的叙事属性,能够加入大量background music、Cartoon animation以及颜色等这些并非叙事过程中的语言要素,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叙事语言特征。在解说词方面也完全打破了以前影片那种刻板、深沉的形式,基本采用第一人称、拟人和模仿对话等,形成了极为亲切和活泼的语言风格。

例如,在《故宫100》就完美地将Cartoon animation和实体景观结合在一起,影片当中不断出现有关建筑的动画模型,在影片包装方面也特别呈现出了动画的相关要素,展现出了活泼灵动的多元化叙事语言。在《了不起的匠人》当中,重点对解说和配音进行了改变,让林志玲通过其独特的声音讲述了数十位多位匠人的故事,这种使用极高辨别度的声音与纪录片之间进行跨界搭配的方式,给所有观看者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再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就使用动画技术,对每件文物的产生和代表的历史故事进行了科普,使原本久远物品一时之间变得非常有趣,实现了让“国宝”说话的目标。另外在解说词方面也相当凝练,每集的文案字数都精简到了最低,比如在这之中很多集其字数都在700~800字之间,尤其是第一季当中的人头壶当中,其解说字数才有600余字;在此基础上还特别使用了萌化修辞,比如第一季当中的“鸮尊:一只猫头鹰的待遇”当中其解说词就多次提到了“呆萌”,并直接将“愤怒的小鸟”应用其中,使得鸮尊一个可爱呆萌的形象跃然于荧幕之上。

4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其产生背景及叙事策略都和传统纪录片之间存在着较大区别,进一步拓展了纪录片在新媒体上的传播样态,对整个纪录片的发展发挥极为深刻的影响。但也需要特别注意其发展的局限性,尤其要注意制作的精细化,使这一形式能够承担更多历史责任,给中国文化传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辉.全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纪录片创作[J].科技传播,2019(19):146.

[2]张伟强.探析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的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7(22):146.

[3]许敏.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发展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6):146.

[4]高琰鑫.探析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J].传媒论坛,2019(7):146.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新武器”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