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研究
2020-01-08刘晓英李维娜
刘晓英 李维娜
摘 要 近年来,可视化在数据新闻中的实践应用逐渐得到重视,但是我国数据可视化的实践应用仍有提升空间。文章以2019年凯度信息之美奖作品为例,从数据可视化的图表形式、色彩应用、细节设计三个方面来探讨数据可视化的设计特点,为我国数据新闻可视化的设计提供可参考的建议,以启发我国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生产。
关键词 数据新闻;数据可视化;美学设计;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8-0013-03
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使我们需用工具来进行分析,数据新闻则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1]。在当前的数据新闻中,可视化呈现已成为产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作为整个数据生产的最后一环,将数据信息的“量值”或“关系”等转变为直观的图形[2],能够有效减少人们以往对大量数据认知的压力,增强新闻产品的可读性,让用户能够直观地把握新闻中的核心信息。
1 案例解析:以2019年凯度信息之美奖作品为例
凯度信息之美奖是创立于2012年的全球性数据新闻奖项。在2019年的获奖项目中,涌现出了多样化的可视化作品,本文将以各类获奖项目为例,分析其数据可视化的设计特点。
1.1 数据可视化的图表形式
数据地图是数据新闻可视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它可以将空间地理数据、新闻内容与其他新闻数据结合在一起,将数据按地理空间的分布呈现于地图之中,从而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表现出时空的变化与差异。项目《夜晚的地球,灯光汇成的群山》为用户展示了由夜晚的灯光来决定地形后的地球模样,创作者运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卫星图像,以灯光亮度为基础,通过可视化的数据地图来展示不同的城市和地貌形态。而《火灾之前》这一项目则是通过分析并绘制美国林业局的数据,以地图的形式进行火灾危险评级的可视化。数据地图之所以广受创作者的青睐正是因为其能将抽象的大量数据转化为具体且直观的地图,让用户能够清晰快速地了解地理位置、事件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数据可视化的用户体验。
桑基图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流程图,图中延伸分支的宽度对应数据流量的大小,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始末端的分支宽度总和相等,以此来保持能量的平衡[3]。在数据新闻中,桑基图所展现的数据流量大小以及各阶段的流向是其他图表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使用户清晰地看到各数据之间的强关联性。项目《看不见的罪行:我们是否让性侵受害者失望了?》的创作者通过对性侵幸存者进行数月的实地采访,对采访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并使用数据可视化的手段来揭示澳大利亚性暴力事件普通发生的现象。在数据可视化图表中,桑基图清晰地将最初报告的事件数和最终判决形成强烈对比来强化事件的严重性。
交互是数据可视化设计的关键,通过整合数据和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来增强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这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易读的信息获取路径,还能有效提升用户的参与感与分享欲,成为连接新闻故事与用户的重要桥梁。为了让可视化的作品能够更加符合受众在阅读或观看时的视觉偏好,创作者会采取一些美学设计来优化视觉和传播效果,让数据新闻与信息更容易被用户所获取与理解。绘画型的可视化作品充分将美学设计与交互技术相结合,以优化数据可视化报道呈现效果,进而以趣味的展现方式将数据的意义传达给用户。项目《紫禁城的历史》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视频、插图和紫禁城的故事相融合,以交互式的人物关系图和动态故事将紫禁城的建筑、历史等信息与数据传达给用户。
1.2 数据可视化的色彩应用
在数据可视化的过程中,色彩的运用作为关键元素深刻影响着用户对数据之间的关联与事件发展趋势等信息的认知,如果在数据可视化的设计环节,考虑色彩的选择、搭配与用户的心理联想和偏好习惯相结合来传达的信息,则可以实现增添信息含义和丰富视觉效果的作用。
在色彩对比方面,《她说了更多》的创作者通过对《卫报》50多万篇文章进行分析整理后,向用户展示了报纸在与创意产业相关的版面中对女性报道的数据变化,采用黄蓝两种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通过两大色块强烈对比所带来的冲击力向用户传达性别不平等这一重要现状,这里的颜色选用不仅是为了增添可视化效果的美感,更是利用人们对颜色的敏感度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从而充分利用色彩强化作品的叙事功能。
在色彩搭配方面,《在运动中获胜的所有方式》这一获奖项目的作者们以获胜方式为基准,对全世界的体育运动进行分类,以信息图的形式描绘出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体育赛事的所有方式。通过把同属于一个关系链的信息归纳到一起,并采用同一颜色作为标识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信息。具体而言,这一数据可视化作品以精准度、强度、速度等八个维度向用户呈现出全方位的体育运动获胜方式,用户可以借助自身对同一色彩的感知能力来剖析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即可以沿着任意一种颜色路径来探寻对应项体育运动将以何种方式获胜。
在色彩明度方面,调节色彩明度可以在有效展示事件某一方面的程度或数据量的大小的同时,让用户掌握事件全局的发展状况。在《3121场绝望之旅》这一项目中,《卫报》通过对3 500份法庭文件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反复出现的数据可视化,利用红色的明度差异來彰显按原籍国分列的移民人数规模和空间数据的疏密程度,每个区域的人数一目了然,用户可以清晰通过地图上的色彩明度辨别出分布规模的特点。
在色彩的特定含义方面,色彩不仅能展示事件的发展趋势、数据之间的关联与作者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还带有隐喻功能,与某种文化背景或主题特征有着密切关联。路透社所创作的《走向老龄化》项目就充分利用了色彩的隐喻功能,采用灰色作为整个项目的主色调与主题相呼应,预示衰老,以此来隐喻世界上的人口正在变老这一现状;而在《移民潮》这一项目中,《国家地理》则是选用了自身的主题色(黄色)作为所有图表的背景色,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以波浪图表展现各个国家的移民趋势。
1.3 数据可视化的细节设计
1.3.1 指引标识
当一个可视化作品呈现给用户时,其设计必须符合逻辑性,以此把数据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现给用户,帮助他们了解事件的叙事。而利用色块、下一步标识、箭头、播放键等指示来引导用户进行自主操作可以有效强化作品的交互感,以帮助他们理解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在《十年以来》项目中,路透社借助“进入”和“点击选择一个主题”等辅助性标识以及文字对可视化作品观看的流程加以说明,通过这一人性化的设计指引读者了解过去十年中世界的变化。获得全场大奖的《探索海洋——交互式科学海报》项目的作者们则是利用色块和箭头等标识来引导用户参与到项目中,在良好的互动体验中帮助用户强化对海洋科学和气候变化的理解。
1.3.2 解释说明
可视化作品的目的是向用户解释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事件的前因后果、现象的整体概况等,从而帮助用户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含义。而在可视化作品的版式设计中,有时单靠图表的展现无法让用户快速掌握事件的细节,因此,作者往往会加入一些解释说明的文字来帮助用户理解数据图表的具体含义。项目《富学校,穷学校》通过在每个气泡节点上穿插文字说明来详细比较澳大利亚几乎每所学校所有工作人员5年期间的个人财务状况,向读者公开透明地展示各个学校的个性化数据。
1.3.3 提供搜索框
数据可视化作品不仅可以传递静态或者动态的信息,还可以让用户通过点击和搜索等操作提升用户的参与度,从而帮助用户主动建构与数据相关的个性化内容,其实质是通过引导用户自主操作,使不同的用户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实现数据新闻的个性化呈现。作为可视化作品中的一个细节设计板块,提供搜索框可以有效地指引用户参与到项目中,依据输入的内容获取定制化的内容。在《离开的数百万人》这一作品中,作者为用户提供了“寻找你的区域”这一搜索框,让其能够获得自己所在区域的人口结构与发展状况。
2 借鉴意义:我国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的设计建议
2.1 融合新闻叙事和美学设计,优化用户的视觉感知
在过去的数据新闻叙事过程中,作者主要以文字和图片的组合来承载新闻信息,即使有图片和数据,也只是为了辅助文字的叙事。得益于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现在的数据新闻叙事可以通过清晰易懂且冲击力强的二维或三维图像来将大量的抽象数据以具体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在信息爆炸且用户注意力稀缺的当下,数据可视化的首要任务是清晰且准确地向用户展示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因此,作者应该深刻洞察读者的阅读偏好和视觉原理,将新闻叙事与美学设计融为一体,有效地将精准且可溯源的数据与符合用户视觉偏好的美学设计相结合,从而使用户更轻松地理解新闻中的复杂数据,将可视化呈现的效果最大化,帮助用户快速获取核心信息。
2.2 利用交互设计与沉浸体验,提升用户的参与感
从呈现方式上看,我国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主要是以静态和动态的信息图表为主,具有交互功能的可视化产品较少。只有融合了交互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可视化产品才能彻底打破传统新闻单向灌输式的叙事方式。借助交互设计与沉浸体验,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或信息需求,参与到可视化作品的交互过程中,获取与自身相关的有用信息,以强化可视化作品与用户之间的强关联性,增强用户对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的传播欲与分享欲。另外,通过可听、可视、可感知、可参与的交互式作品能够有效为用户创造出一个沉浸式的体验氛围,来增强数据新闻展现的趣味性和代入感,帮助用户更深刻且清晰地了解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随着可视化技术和数据新闻实践的发展,具有强交互性和沉浸感的可视化作品将是未来数据可视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2.3 借助传感技术,强化数据新闻的时效性
传感器具有感知环境的细微变化、采集海量数据的强大能力,在包括新闻业在内的各个领域被广泛运用,成为当前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常用工具[4]。获奖项目《越野自行车竞赛现场数据可视化》就利用了传感器跟踪骑手比赛的整个过程,首次实现自行车锦标赛的现场数据可视化,这对我国体育赛事的数据新闻可视化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我国新闻生产者可以借助采集数据的传感器,从更多领域和维度来获得实时数据,并将数据和图像处理软件无缝衔接,在以更全面的视角洞悉新闻全貌的同时,强化数据新闻可视化生产的时效性。而在未来,传感器还可以运用于采集用户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反馈等信息,以此来及时调整新闻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在最短时间内满足用户的动态需求。
3 结语
可视化是新闻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并非是设计出华而不实的图表,而是借助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以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让用户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信息摄入,这就需要新闻生产者在可视化的这一阶段以用户的视角思考其阅读偏好与视觉感知习惯,从而优化用户在观看或参与数据新闻产品中的体验。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数据可视化呈现的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可视化在数据新闻中的应用价值也将被无限放大。
参考文献
[1]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35(6):73-83.
[2]喻国明,刘界儒,李阳.数据新闻现存的问题与解决之道——兼论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7(6):4-7.
[3]姜婷婷,肖衛东,张翀,等.基于桑基图的时间序列文本可视化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6,33(9):2683-2687,2692.
[4]史安斌,崔婧哲.传感器新闻:新闻生产的“新常态”[J].青年记者,2015(19):82-83.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资助项目“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编号:X2XCD2133060)。
通讯作者:刘晓英,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品牌战略管理。
作者简介:李维娜,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品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