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理念下广西农业科技期刊发展内生动力的激发之路

2020-01-08兰宗宝陈德元麻小燕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出版科技期刊广西

兰宗宝,陈 燕,陈德元,麻小燕

(《南方农业学报》编辑部,广西 南宁 530007)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等15个文件,会议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发布和记录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争鸣、激发创新思维、引领学科发展、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拥有一批能在全世界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的科技期刊,对于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1]。农业期刊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当前的农业学术创新水平[2]。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史已超过100年,截至2017年共有农业科技期刊450多种,涵盖农业学科的全部领域,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我国农业科技期刊长期以来受体制延袭的影响,普遍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国际影响力不高、生存能力较弱的现象[1,3]。因此,如何在文化自信大发展的形势下激发和培育科技期刊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前提。

一、科技期刊发展内生动力的内涵

内生动力又称内驱力,是指因组织内部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自发动力。因此,培育和激发科技期刊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在于增强其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要从科技期刊发展的内驱力抓起,自上而下,全方位调动办刊主体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蜕变。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改变主管部门“不作为”的现状。其次,要出台保障制度,稳定队伍,解决编辑部“空心化”的问题。最后,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素质,突破编辑人员“力不足”的困境。

二、广西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据记载,广西最早创办的农业科技期刊是《广西棉业促进会季刊》,1920年创办;1930年又创办了《农林汇刊》;1940年马保之先生等在广西柳州沙塘创办了《广西农业》(现名《南方农业学报》)。广西农业科技期刊经过9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及促进广西“三农”事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4]。截至2017年底,广西共有期刊163家,出版科技期刊183种,其中农业类科技期刊13种(见表1)。这13种农业科技期刊中有8种已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学术期刊认定,其中第一批(2014年)有《南方农业学报》《广西林业科学》《农业研究与应用》《广西植保》《广西农学报》和《广西畜牧兽医》,《南方园艺》和《广西蚕业》于2017年(第二批)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学术期刊认定。

表1 广西农业科技期刊一览表

广西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区),区位优势明显,已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尤其是2011年以来实施的“339”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其中糖料蔗、蚕茧、木薯、水牛奶等特色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第一[5]。在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方面,2011—2014年广西累计获得农业科技成果572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463个,畜牧水产新品种4个,涉农专利授权3573项[6]。但在广西现有的13种农业科技期刊中仅有《南方农业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2011、2014、2017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扩刊版)、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广西林业科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而且从刊期来看,在已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学术期刊认定的8种农业类科技期刊中,仅有《南方农业学报》为月刊,《农业研究与应用》《南方园艺》和《广西畜牧兽医》为双月刊,其余4种均为季刊。刊物的出版刊期偏长,导致文稿出版时滞延长,相关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得到及时推广和转化。在载文量方面,以2017年为例,《南方农业学报》356篇、《广西农学报》103篇、《农业研究与应用》99篇、《广西林业科学》99篇、《南方园艺》101篇、《广西植保》46篇、《广西蚕业》58篇,整体上表现为稿源不足,载文量呈缩水趋势。此外,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8年(第16卷)统计结果可知,广西农业科技期刊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水平较低,以学科排名倒数的居多。《南方农业学报》虽然拥有多个核心荣誉,但其学科排名也仅是中等偏上(10/99),《广西林业科学》的学科排名处于中等水平(33/68),《农业研究与应用》和《广西蚕业》的学科排名属于中等偏后,其他期刊则处于学科排名末尾倒数的位置。综上所述,当前广西农业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广西农业科技发展和成果产出的需求,因而导致广西大量的优秀农业科技论文外流。

三、期刊发展内生动力培育措施

(一)政府积极引导,营造和谐氛围

由于广西农业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有限,导致广西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本土期刊投稿的积极性并不高。尤其是受当前科研评价体系导向的影响,多数科技工作者倾向于将自己最具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发表到《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7]。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性循环,广西农业科技期刊的质量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也就无法达到科技工作者的期望。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于2015年11月共同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在2016年5月底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的伟大事业中”。这就要求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同科技厅、人事厅等部门,从政府层面加大引导扶持,在项目验收、成果鉴定、科技报奖和职称晋升时不唯SCI论,鼓励农业科技工作将科研成果发表在本土的科技期刊上,重奖在本土科技期刊发表的优秀成果,以科技成果带动期刊发展,有效促进国内学术交流与传播。此外,新闻出版广电局和科技厅等部门应设立用于科技期刊质量提升与发展研究的专项资金,以项目推动行业发展,培育出具有高水平服务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农业科技期刊,更好地满足广西农业科技发展需求。

(二)转变传统观念,增强文化自信

目前,广西农业科技期刊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主管主办单位重视不够,普遍处于“小、弱、散”的运营现状,多数编辑部挂靠在承办单位的办公室或科技管理部门,仅配备2~3个专职人员,办刊经费也非常有限;同时缺乏灵活的激励机制,致使科技期刊提升质量的动力不足。科技期刊不仅是传播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交流科技信息的主要媒介,也是科研人员表达和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更是一个单位对外宣传的窗口,尤其是广西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区),更应该办好办强广西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广西农业科技期刊群充分展示广西农业科技新成果和农业产业品牌特色。因此,各农业科技期刊的主编(社长)及主管主办单位的分管领导必须转变传统观念,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深刻认识到科技期刊在助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热情支持办刊、积极投身办刊,为期刊的提质创优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后盾。同时,期刊编辑自身也要增强文化自信,重塑一种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因为作为一名期刊编辑不仅仅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更重要的是在传承中国几千年的科技进步与历史文明。

(三)出台制度保障,稳定编辑队伍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提高出版物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虽然目前在编辑人才的准入方面实行了职业资格制度,管理上实施了责任编辑登记注册制度,但纵观整个行业至今尚未形成有效促进编辑人才成长的机制,也未形成成熟的编辑队伍培养模式[9]。基于广西农业科技期刊所处“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其从业编辑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弱化,主人翁意识淡薄,尤其是在青年编辑队伍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只是把编辑岗位作为入职的“跳板”;加之领导对编辑部及出版工作认识的偏差,随意调动编辑人员到其他岗位,导致编辑队伍极不稳定,期刊的编校质量难以保障。因此,地方政府或地方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会同主管主办单位,制定出台保障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稳定的相关制度,包括编辑人才市场流动制度、编辑人才储备制度等,锐意创新编辑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模式。在2017年广西新闻出版广电局开展“广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百名人才”选拔工作的基础上,选拔广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百名后备(青年)人才;同时鼓励广西期刊协会、广西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广西出版协会等行业协会开展各项评优活动,增强从业编辑人员的职业自豪感。此外,编辑部内部要强化“按劳分配”的绩效考评制度,打破“吃大锅饭”的旧习,奖罚分明,充分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业务培训,激活竞争实力

编辑素质是决定期刊质量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有针对性地做好科技期刊编辑的教育培训工作,不仅可以帮助编辑自身不断更新、补充、扩展和提高专业知识及编校技能,还能有效提高期刊的办刊水平[9]。因此,期刊出版单位要想全面提高办刊质量,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就必须重视编辑人员培训的实效性和长效性。虽然原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出台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使得编辑继续教育培训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但受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办刊资源的限制,编辑人员主要是被动式接受继续教育,其主要目的是拿到72学时。加之目前国内的培训市场极其混乱,常见的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期刊协会、北京印刷学院、中华出版促进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培训经费1800~3800元,可获24~72学时不等,导致编辑人员无法判定到底哪一个才是正规合法的培训。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有计划、分学科地对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从业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要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协会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诸如小编讲堂、编辑沙龙、主编论坛等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或通过开展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编校技能竞技比赛等,激活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的事业心与创造力,进而激活广西农业科技期刊的竞争实力。

(五)突出区域优势,打造期刊联盟

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相比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理应发挥其办刊优势,引领区域科技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护航国家战略发展[10]。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我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也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要充分发掘其区域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智库”作用,以东盟国家为纽带,将广西乃至全国的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向世界[11-12]。但以广西农业科技期刊当前的发展现状,其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非常有限,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基本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集结各种优势资源,合力打造面向东盟国家农业科技需求的期刊联盟(平台)。首先,依靠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化期刊群、博看网、龙源期刊网等已有的成熟技术,搭建开放型的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各期刊编辑部在网站定期、有针对性地推送全英文(或东盟小语种)的精品文章。其次,与东盟国家的农业相关杂志社签订合作协议,相互推荐优秀稿件。最后,以广西农业科技期刊联盟的名义积极参与到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中,通过会议宣传期刊,让国内外更多的农业专家学者了解并认可广西农业科技期刊。

四、结束语

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已进入喷发期,广西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区),更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并扶持广西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尤其是要重塑期刊编辑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激发和培育科技期刊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逐步提升广西农业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科技期刊广西
科技期刊的分类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广西尼的呀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长三角新闻出版职教创新联盟在上海成立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