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实例-肾小球滤过
2020-01-08黄颖浩
黄颖浩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也需紧跟时代步伐,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医学高职课程《人体机能》是医护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基础上,对一些深奥的理论使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资源,如: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可大大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现将本门课程的一个部分“肾小球滤过”的具体设计展示如下。
1 总体设计
1.1 课程分析 《人体功能》阐明正常人体功能和功能的形成机制、功能调节、影响功能的因素,以及物质和能量代谢的一门重要基础医学学科。课程选自护理专业基础课-《人体功能》,教材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人体功能》。本次上课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第十章:肾的排泄功能第二节尿的生成,2学时完成,属理论课。
1.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医护专业一年级学生。
1.2.1 学习情况 学生在同步开设的《人体解剖和组织学》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肾脏的结构”,简单熟悉了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具备一定的高中理化知识储备。
1.2.2 认知特点 喜欢动画和电脑操作,善于运用网络。
1.2.3 思维方式 擅长形象思维,偏向直观的呈现方式,对抽象的原理理解困难。
1.3 教学目标
1.3.2 能力目标 通过滤过膜和有效滤过压的变化,分析尿液是否正常,进而说明相关的肾脏疾病的病因。
1.3.3 素质目标 使学生形成团结合作、勤奋好学、务实求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养成优良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风尚。
1.4 教学重难点
1.4.1 重点 滤过膜和有效滤过压改变对尿液的影响。
1.4.2 难点 有效滤过压。
1.5 教学环境授课地点在网络多功能教室。
1.6 教学策略
2. 检查方法:980例均行MRI检查,参考Stoller半月板退变和损伤的MRI分级标准[1]。Ⅰ级:不与半月板关节面相接触的灶性椭圆或球形高信号;Ⅱ级:半月板内水平或线形高信号,可延伸至关节囊缘,但未达到半月板关节面;Ⅲ级:线形或不规则高信号达关节面;Ⅳ级:形态不规整或信号大部分消失,同时进行Lysholm评分。
1.6.1 信息化教学资源 PPT课件、微课视频、云课堂、微信(二维码)、网络网站、科学上网等。
1.6.2 教学方法
1.6.2.1 情景教学法 以案例引导驱动,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1.6.2.2 小组讨论法 锻炼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1.6.2.3 任务驱动法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主动完成;教师检查,指出错误。
1.6.2.4 理论实践结合法 模拟实验与理论知识结合。
1.6.2.5 讲授法 重点知识精讲细拨。
2 教学过程
2.1 课前准备
2.1.1 教师准备
2.1.1.1 教学资源准备 准备模型(肾小球滤过结构);搜集肾小球滤过视频、图片等资源;制作《肾小球滤过》相关微课和PPT;准备讨论题、检测题、课后作业;在云课堂上上传相关内容。
2.1.1.2 教学任务准备 提前一周,组织学生加入云班级,发布本次课PPT、微课视频、测试题、讨论题等。
2.1.2 学生准备
2.1.2.1 学习分组 学生按每6人一组,小组成员相互提问并监督,选出团队代表。
2.1.2.2 加入云课堂,预习本节内容课件、视频后,各组完成讨论题,得出结论,制作课堂上需演讲的内容(如PPT等);最后完成自测试题并提交答案。
表1 课上环节
2.2 课上环节(表1)
3 课后拓展
学生在云班课上完成习题,进一步巩固课堂内容;登录学校和省级精品课程-人体机能(本校),以及其他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强化本次课内容;进入社会,开展卫生宣教;联系学生进入医院肾病科实习,理论联系实际。
《人体机能》课程内容较多,各种功能机制复杂,对于高职医护专业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有很大的难度。传统生理学课堂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种信息化手段的整合运用,使知识获取途径多元化,学习场景更加生动具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丰富的测试手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填漏补缺,学生成绩明显提高;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一体化设计,拓展了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实验室资源,突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让抽象的实验原理得到直观地呈现,增强课堂趣味性。以临床病例为主线,教学过程以一系列问题逐层递进,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