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20年后引发腺垂体功能减退症1例
2020-01-08孙晓琳梁珊珊赵蕴伟
孙晓琳 李 爽 梁珊珊 赵蕴伟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5400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9岁,因“咳痰10余年,加重伴胸闷气短1周”2017年5月22日入院。该患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痰多,为白色泡沫样痰,未给予系统治疗。患者于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劳动耐力下降。该患1周前胸闷气短加重,夜间明显,可平卧,遂到当地医院行胸部CT提示双侧胸腔积液。该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差,二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下降。既往史:流行性出血热(EHF)20年。体格检查T 36.5℃,P 72次/min,R 18次/min,BP 106/60mmHg(1mmHg=0.133kPa)。发育正常,营养一般,贫血貌,神志淡漠,步入病室,查体合作。口唇略苍白,球结膜无水肿,颈软,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肺气肿体征阳性,双下肺叩诊浊音,双下肺呼吸音弱,双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心律整齐,双下肢无水肿。
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提示:嗜碱性粒细胞1.3%,红细胞3.37×1012/L,血红蛋白105g/L;生化系列:Ast 46U/L,LDH 256U/L。血气分析提示:PO267mmHg,Ca 1.12mmol/L,Na 134mmol/L,Cl 108mmol/L;B型钠尿肽前体 864.2ng/L。贫血三项提示:叶酸2.6ng/ml。胸部CT提示:双肺见散在淡片状密度增高影,双侧胸腔内可见液体密度增高影。凝血功能(2017年5月23日):凝血酶原活性63.6%,APTT 47.9s,FBG 4.23g/L。血清总蛋白57.1g/L;血清白蛋白39.7g/L;血清球蛋白:17.4g/L;血清铁7.1μmol/L;总铁结合力28.5μmol/L;未饱和铁21.4μmol/L;均低于正常范围。甲功五项提示(2017年5月27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91pmol/L,游离甲状腺素0.36ng/d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0.86nmol/L,甲状腺素32.4nmol/L,都低于正常范围。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9.61ng/L;离子提示:钠137.8mmol/L,钾3.86mmol/L,均在正常范围。血糖3.73mmol/L略低于正常范围。其他检查:2017年5月29日垂体核磁共振提示:考虑空泡蝶鞍,垂体柄略向左偏。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9.61ng/L;离子提示:钠137.8mmol/L,钾3.86mmol/L,在正常范围。血糖3.73mmol/L略低于正常范围。
3 诊疗分析
该患者急入院后,经过一系列的抗炎、化痰、平喘等治疗,患者咳嗽咳痰明显减轻,但胸腔积液未见好转,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既往长期饮食欠佳,检验回报血清总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球蛋白都有所下降,所以不排除低蛋白导致漏出液的可能。继续维持治疗。复查床头B超:双侧胸腔积液明显减少,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微少量反流,心包积液。该患自述长期自觉乏力,表情淡漠,为排除结缔组织病,给予患者抗ENA检测:未见异常。甲功五项低于正常范围,咨询内分泌科,当前不排除脑部疾病导致的激素水平下降,建议行脑部垂体核磁共振,复查血糖及离子,血浆皮质醇测定及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垂体核磁共振提示:考虑空泡蝶鞍,垂体柄略向左偏(图1)。血糖略低于正常范围。内分泌科根据甲功五项、垂体MRI等检查,印诊为腺垂体减退症。
图1 考虑空泡蝶鞍,垂体柄略向左偏
治疗:根据上述病例特点及内分泌的相应检查,考虑EHF所致的腺垂体功能减退而出现的甲状腺功能减退、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给予激素替代治疗:每日晨起口服醋酸泼尼松片5mg、左甲状腺素钠片25mg,治疗1个月后门诊复查,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考虑患者胸水较前减少,咳嗽咳痰症状减轻,故办理出院,嘱其出院后继续巩固治疗,于1个月后门诊复查。最后诊断: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
4 讨论
该患院外起病,咳痰10年,加重伴胸闷气短1周。急入我科,胸部CT提示:双肺见散在淡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双侧胸腔内可见液体密度增高影。查体可见患者呈贫血貌、手心苍白、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口齿不清等临床表现。全身呈现营养不良的状态。入院给予患者急检血尿常规、生化等常规检查。根据检验结果,给予患者抗炎增强免疫力的治疗,患者咳嗽咳痰症状减轻,胸腔积液、病容以及乏力未见好转。随后考虑到患者曾患EHF,查阅了文献得知,大部分患者既往患EHF后会继发腺垂体功能减退的症状。罹患EHF后出现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者的文献虽罕见,但有报道EHF后 1个月~5年诊断腺垂体功能减退者[1]。如本例患者EHF 20年后,考虑并发了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由于患者的复诊时间具有随机性,目前无法准确地得知EHF后多久会并发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但患者毫无诱因的出现乏力、贫血貌、手心苍白,这可能与他平时的营养有关,但依然不能排除是EHF并发腺垂体功能减退所导致的临床表现。入科后不应该只关注当前患者的病情,还应该仔细询问既往史,并询问如何治疗及后续的发展。特别是临床上不常见的既往史更应该给予关注。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原因: (1)垂体及其附近肿瘤压迫或浸润; (2)垂体缺血性坏死;(3)垂体手术、创伤或垂体卒中; (4)各种颅内感染或炎症; (5) 空泡蝶鞍; (6)EHF;(7)其他: 如慢性肾衰竭可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低下等[2]。从19世纪至今,有很多专家学者发现患者患EHF后会引发腺垂体功能减退的症状,但是发病的时间很短,本例患者患EHF后20年,才发现了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病容苍白、乏力、不思饮食。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患者营养状态不佳,而更大的一方面就是EHF后的并发症如垂体出血坏死等病理改变,使垂体功能减退[3]。治疗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首选治疗方案是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首选氢化可的松或可的松或 泼尼松,原则为最小有效替代剂量。当出现严重感染、大手术等严重应激情况时,可静滴氢化可的松,避免发生危象。为了预防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应在皮质类固醇替换后1~2周内加用甲状腺素(L-T4)或干性甲状腺片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最小有效替代。当剂量大时,可以分次服用,特别是对于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或老年患者[2]。
通过查阅文献,既往患有EHF的患者多会并发腺垂体功能减退,所以临床工作中应对EHF后患者出现的贫血面容、乏力、性功能减退等症状给予重视,给予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激素替代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病情获得明显的改善,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痊愈。因此,加强对于出血热患者的定期随访,对于出血热后垂体功能障碍的预防及诊断有着非凡的意义。在临床实践中,作为某一个专业领域的医生时,不能只关注眼前的症状和目前的疾病,要做的是对整个机体负责,从一开始的病情开始逐条分析,找到本质问题并解决,是当下应该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