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2020-01-08张开飞王万章陈新昌张红梅

科学咨询 2020年30期
关键词:专业型专业课程研究生

张开飞 李 赫 王万章 陈新昌 张红梅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到高校接受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快速提升,中国的科研影响力也得到世界认可,研究生教育是实现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保障[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护城河。培养出素质高、基础硬、理论强和科研能力突出的研究生,我国的科研地位得到全世界认可,教育科研体系也得到全民认可,以此激发更多青少年投身科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护航。

但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急迫的问题,部分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近几年网络媒体报道少数研究生轻生也引起一些社会人士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

一、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指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目标,组成的一套相关联的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的体系。研究生可以通过学习课程获得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体系对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相关调查研究关于研究生对于专业课程开设的看法,表明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在学制不变的情况下,毕业要修满足够的学分,然而专业课程总门数偏多,在覆盖本专业所需课程的知识外,有些课程出现重复,课程间缺乏逻辑关系和知识关联的现象,甚至与本科所学区别不大,研究方法类和实践创新类专业课程较为缺乏[2]。

(二)专业课程内容专业性和新颖度不足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相关的研究生课程不仅覆盖专业知识的应用,更需要追溯理论的由来及演变,实际部分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小而精的专业理论知识,表现出部分高校偏重专业热点,而忽视专业知识积累和夯实,导致培养出的研究生在行业中往往泛而不精。另一方面,专业知识伴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多数行业知识爆发性增长,但是部分高校的教材依旧处于“陈旧”,未将教材与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出的研究生无法胜任行业创新需求。同时部分高校普遍重视必修课程的教育,忽视了选修课程对研究生科研差异化的影响,表现出选修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选修课应用性不强且范围狭窄,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1]。

(三)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界线模糊

学术型课程设置强调基础与理论学习,而专业型课程设置强调工程应用与实践[2]。现阶段正是我国建设“双一流”的重要战略时期,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很多高校存在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对学术型和专业性研究生的培养界限不明显并缺乏特色等问题。高校受到传统思维偏见和长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经验,普遍重视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而对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因专业学位教育与学科建设关联性小而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专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定位由于泛化不清,往往专业能力训练与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相联系被轻视,从而不利于培养专业型研究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而过度学术化培养的研究生短期无法适应企业的知识需求,企业更倾向于实际专业性强的研究生。

(四)课程教学模式单一,考核方式单调无针对性

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转移吸收效果。部分高校因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学习考核方式,以解决研究生在教育教学内容、知识容量与教师授课时间较短之间的现实矛盾,也使研究生本身对自我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思考、回顾和总结反思,更无法有效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目前,高校教学方面大多存在案例教学缺乏,仍沿用教授本科生课程“灌输式”的方式。据调查显示,部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中仍以“灌输式”和“研讨式”的方式为主,“实践式”“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则较少,而课程考核方式以书面考试或者课程论文考核为主[1][2]。由于研究生专业课程缺乏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特性不明显,使得当代研究生对专业问题全方位的关注、思考和反思很少,专业思维的拓展能力也欠缺[3]。

(五)研究生主动学习能力差

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水平出现高低不一,部分研究生甚至将本科期间的学习方法照搬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仅依靠课堂短暂的知识汲取,无法满足培养方案,少数研究生仅仅是为了取得硕士学位证书,以提升自己就业时的竞争力。

二、解决方法与措施

(一)深化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体系是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基础[1]。针对社会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不同需求,高校需建立全面合理的教育培养体制,学科和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知识与研究生实际学习相结合。

课程建设应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同时明确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界线,制定不同的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课程方案,完善研究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增强专业能力训练。对于学术型研究生,需增加更为深入的理论课程,减少开设与本科重复的课程;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在招生、课程和评价等方面需脱离原有的学术型研究生制度框架,以行业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增强研究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力和理解力,以培养高层次专业型应用人才[5]。

(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加课程内容专业性和新颖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核心。在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中,科研能力占绝对性优势,部分教师忽视研究生课堂教育,表现出研究生教学良莠不齐。对此,高校可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对研究生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培训,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良好的研究生教学内容应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宽广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增强教师科研与实践综合能力,教师更应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研究领域,将自身多年对课程内容的积累提出更深层次的专业性建议,在增加课程内容专业性的基础上增添新颖度,使经验总结与理论思辨有机结合[6]。

(三)加强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多元化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以正常的讲授专业课程知识方式的同时应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对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教学而言,增加案例教学可以间接获取技能经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在讲授专业课程时,要摆脱一味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可通过提出相关问题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也可通过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共同探索;亦可通过给学生增设自我展示平台,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等方式,活化课堂氛围,建立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同时结合专业课程,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灵活多样、多种方法并用的课程专业考核方式,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转换及应用的能力,使其有良好的获得感,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收获、学习进步的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增强研究生能力素养[3][7]。

三、结束语

加快研究生专业课程改革,丰富专业课程知识内容,引导课程理论性与专业应用性的充分结合,突出研究生教育的案列分析特点,以期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研究生更有效地掌握专业课程,提高培养质量。以期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步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专业型专业课程研究生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