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注式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0-01-08史小兵

课外语文 2020年13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赏析交流

史小兵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1)

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实施批注式阅读法,契合了新课改的精神。

一、批注式教学法的缘起

“批注”属于我国传统阅读方法之一,从古至今,“批注”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广泛运用,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批注法教学不但能有效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还能让这一古老读书方法重获新生,可谓一举两得。

批注式阅读法,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欣赏其中的字、词、句、段以及章节,能够有所感悟,在这些文章旁边通过线条、图表、文字等进行批注。

批注式教学法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阅读形式,它使得学生在阅读时保持动态思考的状态,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启迪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走进文本,与文本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真正实现涵泳、鉴赏文本,最终达成语文素养提升的目的。

二、批注式阅读法的重要特点

批注式阅读法能够迅速展现学生的语文功底,会无形中倒逼学生去找寻到切入、鉴赏文本的正确路径,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弥补自身短板,增强自身鉴赏能力。

同时,批注式阅读法让每个学生站上前台,成为主角。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追求让学生的智慧和思维在文本的批注中展现出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

再者,批注式阅读法有利于促进师生共长的和谐关系。批注式阅读教学为师生提供了充分交流、讨论的机会,这样的课堂,会出现思维碰撞的火花,会出现激情辩论后的理性认知,会让学生感知到素养深厚的无限魅力,更会在互动分享中探寻到文章中的理趣之美。

三、批注式阅读法在教学中实践探索

(一)开展自主批注阅读的前提

学生开展自主批注阅读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了解批注的方法,懂得如何批注,否则,批注式教学法根本无法在课堂中实施,很多时候,教师就像发布行政命令一样,告知学生开始批注,其实很多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以,这样的语文课堂,必然会成为放任自流的低效课堂。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出批注式阅读法的功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即告知学生基本的批注常识。比如批注的常见类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三种批注方法:

基础性批注,这是最为重要的,即指导学生对于文章中的基础性知识进行圈点勾画,包括勾划出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内容概括等,基础性批注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完成预习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目标。这其实也是体现新课改教学目标的第一个层面,即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感受式批注,就是要求学生记下读文章时的真实感受或者困惑疑问的地方。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住作品的细节,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并且为课堂的探究合作环节打下基础。

赏析式批注:即要求学生能够选取自己喜欢的文段、句子或词语写出赏析类文字。这是最高的要求,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鉴赏方法。比如鉴赏诗歌的手法,学生必须了解常见诗歌的表现手法、结构手法、语言特色等基本的鉴赏知识,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否则是无法完成这一要求的。

因此,学生自主批注的前提,其实就是一个对文本进行缜密分析的思维过程,即首先要思考文章写了些什么,其次作者为什么写,目的和意义何在?最后文章是怎么样写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才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掌握了这个前提,学生在批注中就找到了方向,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必然会提升。

(二)批注式阅读后互动交流的范式

批注式阅读后的互动交流,是最为重要的灵魂环节。只有在分享中,我们才能收获智慧的光芒。互动交流既是师生互动,更是生生互动。

学生个体鉴赏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批注的水平可能参差不齐,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使课堂成为平等沟通的平台,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批注展示出来。交流分享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向,现场要随机应变,及时引导,把握作品的主流方向,可以争鸣,但最后必须要有明确的理性结论。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深刻理解作品,要能够随时应对学生的非预设性问题。因此批注式阅读法其实也提供了一个教学相长的可能。

例如笔者在教授契诃夫的名篇《苦恼》时,指导学生在基础性批注的基础上,首先沟通交流小说主人公姚纳的遭遇,理清楚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思考小说中主人公的苦恼究竟是什么,他的苦恼是否得到解决?这样,学生读完故事后的复杂情感,交织在内心深处,进而产生了不吐不快的冲动,透过契诃夫冷峻的文字,可以感悟到他那个时代,社会的冷漠,人心的寡淡,体会到作者冷峻笔墨背后,对遭遇不幸的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此基础上,引申到赏析式批注的交流,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并作出评点。比如学生抓住姚纳在文中的几次“笑”这一细节,展开批注评点,“笑”的内涵逐渐丰富,有苦涩的笑,有讨好的笑,有无奈的笑,有献媚的笑等,通过小组讨论,然后请每小组的代表交流分享,教师在过程中点拨、引导,最后,获取结论,即主人公的“笑”其实比“哭”还要来得痛苦,是一个人尊严尽失的悲哀,是一个底层苦难的人对人情关怀和社会温情的呼唤。需要注意的是,在互动分享过程中,应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保证给予每位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三)批注式阅读与应试效能的融合

批注式阅读法应与提升语文阅读的应试效能相融合。在批注过程中,学生形成有倾向性的思考,做出针对性的批注,长久训练,一定可以提升应试答题的准确性。比如对小说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时,学生应了解命题的重点是对人物形象分析和对小说主旨内蕴的探究。笔者在教授欧·亨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老贝尔曼的言谈举止进行点评,把握住他的形象特点,同时,设想小说的结尾,如果老贝尔曼没有死去,那么小说的主旨又会是怎样的,经过这样的思考,开展赏析式批注,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进而真正走进作品,理解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妙处,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自我牺牲和底层互助的光辉人性。

四、结语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他们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批注式阅读法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赏析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