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01-08陶科黄晶
陶 科 黄 晶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 400031)
康复工程专业是近几年我国新兴的一门与医学密不可分的综合性专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也愈发迫切。因此,市场上对现代智能辅助器材的需求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截止到2019年12月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康复辅助器具和康复服务业发展潜力最大、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国家。行业的发展加大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进而对高职院校康复工程专业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高职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我国在康复工程领域的人才专业化培养起步晚,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我国1994年成立了国内第一所正规的假肢矫正技术中专院校,2020年也有本科院校开设了康复工程技术专业。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国内虽然成立了多所高职院校康复工程技术专业,但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上广地区,我国康复工程专业的学生基数仍然较低,毕业后留在相关专业的人数甚少。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康复工程技术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康复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全面的技术操作能力。然而,在实际的行业领域内,有许多假肢师、矫形器师以及康复辅具适配师都缺乏专业教育的背景。一些从业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单一的岗位工作,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缺乏全面的了解。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内接受理论指导,缺乏有效的实际操作和训练。这对我国康复工程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制约。[1]
二、高职院校康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设计科学实践方案
高职院校康复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以往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设计康复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时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一是专业课程全覆盖的原则;二是基地项目落实原则;三是落实指导教师责任制原则;四是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科学性原则。学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将康复工程专业理论知识落实到具体项目中,让实践教学得到落实。比如,我校的康复工程专业学生除了平常的实践课外,在每年度的第三学期就要开始接受实践教育,就要在教学实践基地及实训室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整个实践过程由校内外专业教师组成指导组,负责监督指导工作,指导小组通过多种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我校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康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项目式教学
高职院校康复工程技术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训基地是教师开展康复工程实践教学,让学生康复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场所。康复工程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既包含医学知识,又包含工程机械构造知识,还涉及人体力学、电子、智能等多门学科。其实践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康复工程专业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选择不同的实践基地,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比如,我校根据学生每个学期所学的知识类型不同,为学生选择的实践基地也不同。其主要包括:康复医院或者医院的康复科、大型康复机构、假肢矫正器生产企业、康复器具适配企业和机构、康复器械生产企业、残疾人视野团体或者行业协会等等。教师从基础临床实践到康复器具研制生产,再到产品检验、评估,以及康复工程相关企业制度和生产管理流程等过程的实践指导,使学生对该行业形成清晰的认知,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
(三)深化校企合作制度,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是学校教育与实践指导的核心。要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学校就必须在兼顾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同时,确保企业利益得到体现。这样才能确保校企合作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校企合作制度,通过责任到人,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监督,根据行业需求优化教学理论和实践内容,确保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康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校企合作,需要由政府指导、行业牵头,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在这其中,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沟通协调的作用,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如政府政策、企业岗位和生产条件、学校的技术和人才等资源,使政府、协会、学校、企业多方形成合作平台。通过合作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用、基地共建、利益共促的长足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让多方共同培育更多的康复工程实践技能人才。[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康复工程专业作为我国一项新兴的技术性专业,在目前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针对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不合理等问题,高职院校应该深化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开发实训基地和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康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择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