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旅融合助力蕉城乡村振兴

2020-01-08蔡远

中国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茶园茶叶融合

蔡远

宁德市蕉城区茶业技术推广站,352100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茶叶生产历史源远流长,地理环境和气候独特。蕉城茶文化与蕉城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畲族文化、海洋文化、旅游文化等交相辉映,形成了具有蕉城特色的茶文化内涵。蕉城区充分利用丰富的茶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茶为“针”,以旅为“线”,把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以旅带茶、以茶促旅、茶旅互动的“茶旅融合”模式,形成蕉城区茶产业开展三产融合和产业升级的新趋势。

一、蕉城区茶旅融合发展概况

蕉城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全区现有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16个产茶行政村,人口43万人,土地面积1 537.17 km2。全区现有茶园面积9 000 hm2,开采面积7 700 hm2,茶叶产量14 393 t,茶产业生产总值13.3 亿元,茶农23 万人,茶叶初精制加工茶企137 家,茶叶专业合作组织32 家。茶产业已成为蕉城区优势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区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考察蕉城区茶旅融合发展,促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福建海上茶香茶业有限公司将基地打造成“七彩茶园”,茶园内种植2 万多株,桂花、茶花、樱花、红枫、玉兰、紫薇、银杏等名贵树种,白马山茶叶基地内四时花开,景色宜人。公司拍摄《白马山风光片》,制作、编写了《白马山画册》《白马山诗集》《白马山故事》等宣传画册、书籍,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了白马山茶叶基地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及茶叶文化。宁德市云雾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茶园基地位于霍童镇坑头村,坑头村在霍童镇区西南8.6 km,天蛇孵蛋山东南,海拔740 m,该公司86.7 hm2生态茶园坐落在群山之巅,四周峰峦叠嶂、林木葱郁、景色秀美,空气清新、富含负离子,是蕉城区“天然氧吧”。山顶、山脚原有植被保持良好,茶园基础设施完善,干支道硬化达到晴雨畅通标准,建设有1 200 m3的蓄水池。公司所在地坑头村又是革命老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爱国主义教育接待站、革命历史展览室、红军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坑头村茶旅结合红色旅游,构建了独特红色老区茶旅游。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平湖茶场,为宁德市“十佳美丽茶园”,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在茶园摄影、嬉戏,村委还在茶园建设了观景台,方便摄影爱好者及游客摄影、踏青。经过福建省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平湖茶园的干支道硬化阡陌相连,线条优美,俯瞰千亩茶园,美景宛如画卷。村干部介绍说每年猴盾村还会举办“三月三赛歌会”“端午节采茶”等传统文化节日,表演奶娘刑罡、上刀山、下油锅、过火海等传统民俗项目,以及畲家武术、茶园对歌等文艺节目,吸引游客,展现畲族茶文化。总的来说,蕉城区茶旅融合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期待政策帮扶,助力产业融合升级。

二、茶旅融合发展的意义

茶旅融合能提高蕉城茶叶品牌知名度,优化蕉城区茶产业发展结构,促进蕉城区茶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丰富蕉城区旅游产品类型。

1.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茶旅融合发展,把茶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茶业带动地方旅游业、餐饮业发展,反过来后者又能有力地促进和推动茶产业升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2.推进农业生态旅游建设

茶旅融合发展模式,提高了茶农保护生态的意识,切合党的十八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发展茶旅一体化,建设观光生态茶园,能够带动和促进茶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

3.增加农民收入

大多数茶叶产地都地处山地、乡村之中,通过茶旅融合发展,带动了农家乐等服务行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种养殖业转移到茶叶加工、销售、运输、贮藏,以及茶旅餐饮、食宿等服务行业,延伸了农业功能,增加了茶农收入。

4.提高茶叶品牌知名度

通过茶旅游,游客购买品质优良的茶叶作为旅游纪念品、馈赠茶礼品,有利于蕉城区的“天山绿茶”“天山红”等茶叶品牌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5.构建茶业产销新模式

一方面“旅游+茶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了消费群体,拓展了销售市场。另一方面,游客见多识广,茶生产者也可根据游客的反馈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把握茶叶市场脉搏,提高茶业效益,提升市场占有率,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6.科技扶贫、振兴乡村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茶旅融合与科技扶贫、技术下乡结合在一起,深入茶叶种植户,特别是零散种植、面积不大、缺乏技术的种植户,可帮助其提高茶品质、开拓市场途径,快速激发农村茶产业的潜力。

三、发展优势

1.良好的生态环境

蕉城区茶园大都分布在风景秀美的山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在节假日、周末到郊外农村去旅游度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兴起,让风景变现,成为茶产业增收的新的支点。散布在蕉城区山野里的一个个茶乡村落、一片片绿色茶园,正散发着诱人的生态魅力,吸引着一拨拨游客慕名而往,游茶园、学做茶、休闲品茗、观光摄影,感受茶乡人文、古村畲韵。

新近一期《中国纪检监察》披露,在安徽省无为县凶名赫赫的、有“海老大”别称的周帮海,因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被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他团伙成员也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2.丰富的旅游资源

蕉城区茶园基地周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备与旅游线路结合的良好条件。

支提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生态保护完好,自然景观丰富,是“天冠菩萨道场”和“道教第一洞天”所在地,为革命根据地和红色老区,是宁德文明历史的代表和象征。

霍童溪所处“霍童洞天”核心区域及沿岸的特殊环境,形成了优美的森林环境。独特的溪流沿岸小气候,错落变化的山形景观,带有浓重的中原古文化风情,同时富有“霍童洞天”神仙道教文化神韵的民俗文化,规模化的枇杷、晚熟龙眼、茶叶等农业资源,类型丰富,组合较好。

三都澳具有品牌知名度高、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景区容留量大、辐射性强、发展有基础等优势。三都岛的人文景观,斗帽岛、青山岛的海蚀景观,以及特有的军港资源均独具特色,成为目前蕉城区的主要旅游区,被列为全省六大滨海旅游产品。

蕉城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叶飞、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过,蔡威事迹展陈馆、三都百克医院、支提山被省政府列入全省22个红色旅游点之中。

3.悠久的地方茶文化历史

蕉城区产茶历史悠久,商周时丹丘子、霍童真人以茶修炼,到汉、三国后,道教的炼丹家、化学家,于此种茶,将茶叶用于炼丹、制药并作为饮用。蕉城区历代产制贡茶,唐产“蜡面茶”,宋产“团饼茶”,明清产“芽茶”等贡品。蕉城天山绿茶更是福建绿茶极品,名列福建“三绿”之首。1982、1986年“天山绿茶”被商业部授予“全国名茶”称号,其系列产品80 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名茶金奖。2013年1月,“天山绿茶”荣获农业部“2012 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同时蕉城区还是中国茶树同源的“演化区域”,境内分布野生茶树群落丰富、种类繁多、性状各异。天山菜茶、吴山清明茶、野生茶树被列入福建省优异种质资源。

四、存在问题

蕉城区茶旅融合还处在初级、摸索阶段,没有真正形成集茶园基地、茶生产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互连互动的产业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下

2.产品创意缺乏,市场吸引力不足

蕉城区茶企目前发展茶旅融合大多停留在观光型阶段,一些已建的茶企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着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对茶园线路、旅游产品、旅游路线的规划设计。同时,由于个性缺失、创意缺乏,难以形成有特色的茶旅产品,极易被模仿,造成产品同质化。另外,未能形成茶旅产品体系,既缺少主打产品,又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产品的谱系和延伸不足,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足,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3.宣传扶持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

蕉城区茶旅融合发展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经营者的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更缺少对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

五、对策与建议

推进蕉城区茶旅融合需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需给予扶持引导,通过宣传促销、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在产品建设上主动作为,突出创新、创意,并结合茶旅特色产品的营销特点,开发特定的修学体验产品,从而实现蕉城区茶旅产品的升级换代。

1.打造龙头,示范带动

做好休闲茶业示范点建设,围绕基地建设、美丽茶园、清洁生产、质量管理、流通管制、品牌建设与保护、文化弘扬等方面内容,达到“茶园生态化、环境优美化、加工清洁化、产品品牌化、茶旅一体化、交通便捷化”,打造茶旅龙头,以点带面拉动蕉城区茶旅融合发展。

2.创意策划,突出主题

茶企与学校、科研机构以及摄影协会、画协等社团组织开展合作,创意策划举办各式主题活动,对茶旅的深度结合进行营销、策划、包装,建构主题式旅游项目打造模式,通过旅游项目打造将与茶有关的行业整合起来共同支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围绕与茶有关的文化元素进行旅游项目打造,在茶的全产业链上完成旅游项目的打造,具体包括:茶树种植、茶叶制作、品茗,以及与之关联的茶道、茶画、茶具鉴赏等,结合农业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茶园,建立智慧茶园示范小区,建设集生态观光、垂钓、耕作、旅游、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观光茶业休闲园。

3.修学研学体验,发挥优势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茶叶、茶具、茶道是中国人生活文化的特色之一。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开展不同内容的修学活动,比如针对青少年开展茶乡夏令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国学教育,学习茶艺、茶礼,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对都市女性开展茶艺、花艺、瑜伽培训等。修学者深入到茶农家中、茶企当中,去学习体验茶叶的生产、制作,学习茶艺、花艺、茶道等技艺,懂得一些茶叶泡饮方法、技巧,了解茶文化知识,体验茶道文化之美,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4.强化宣传,融入线路

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强力造势,以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为切入点,大力宣扬蕉城悠久茶文化。组织力量收集整理蕉城茶叶典故或传说,纳入旅游景点导游词中,使旅游从业人员都成为蕉城茶的宣传员,让国内外游客在游览蕉城名胜风景的同时,领略蕉城天山茶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旅游宣传与茶叶品牌树立的有机结合。大力开发茶叶旅游商品和特色包装,扩大旅游茶销量,提高蕉城茶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依托蕉城区支提“天下第一山”、三都澳“东方明珠”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茶旅资源,结合蕉城区道教茶文化、支提山佛教茶礼、畲族茶文化,主动融入现有旅游线路,让茶旅游从多方面带动茶区经济发展,帮助茶农创收致富。

5.培养人才,增强后劲

世界各国乡村休闲游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旅游+茶产业”要健康持续地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是关键和保证。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旅游+茶产业”发展后劲,除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旅游相关基础知识、服务技能、茶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培训外,更要强化对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的服务人才、网络营销人才、导游解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强校企合作,与宁德师范学院茶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和经管学院(包括旅游系)合作,定制型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从业人才,共同规划生态茶园旅游项目。只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夯实“旅游+茶产业”发展后劲,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

6.注重环保,持续发展

生态茶园是开发茶旅融合的基本要件,没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优美的环境就谈不上茶旅产品的开发。因此,政府应加强茶旅产品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将重点茶旅产品周边设定生猪禁养区。企业要按照“规划科学、梯层等高、园地植树、梯壁留草”的原则建设标准化现代茶园,建成“五新”技术集成示范,重点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做到“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保证茶园生态环境的绿色健康。

猜你喜欢

茶园茶叶融合
《茶叶通讯》简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茶园飘香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融合》
周宁生态茶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