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渗透培养探究

2020-01-08陈运伟

科学咨询 2020年17期
关键词:多边形数学知识核心

陈运伟

(广州市黄埔广附实验学校 广东广州 510700)

数学是一门思维式的学科,更是一门集综合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学科。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应当得到提高。这便需要教师注重对初中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从教材入手,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数学课堂的始终,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能力的发展,更是思维的拓展,智力的启发。本文旨在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渗透培养的方法。

一、课堂注重设问环节,锻炼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课堂,不应当只有老师在讲课,学生也应当积极参与、融入课堂,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是最好的方式,课堂提问不仅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多加思考,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锻炼他们数学思维能力[1]。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堂探讨活动,让学生展开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例如,学习有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小明向着南面走了6米,之后又向北走了5米,如果将北面视为正方向,根据已知列出算式。”若学生回答“+6-5”,教师便可以将这一算式切入展开课程,向学生提出更高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之后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形式的讨论,并在此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消化,找出解答的正确方法和步骤。接下来,教师便列举多道相同方法计算的数学题让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计算和训练,达到熟练掌握方法进行计算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会明白,同号为加法,异号为减法,互为相反数时如果相加就会等于零,教师也可以简化理论为口诀,比如“同号为加,异号为减,相反数相加等于零”。这样经过由简单到复杂逐层加深的过程,再加上教师总结的口诀,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能使得他们掌握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

二、注重思维的发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的逻辑性很强,需要进行缜密的思考和推理,以及大量的逻辑锻炼才能将这门学科学好。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推理,以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站在正确的角度看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2]。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离开应用,数学便失去了意义,教师应当开展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可以适当应用一下学到的知识,并对自己的不解提出质疑。质疑是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思考,多多提问,并发散数学思维,大胆进行假设和提问,并通过实际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教师先展示各种类型的多边形,然后带领学生结合三角形和四边形特点和性质来研究多边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可以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发散自己的思维,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然后就会顺利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这样一来学生靠自己便总结推导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这便是逻辑推理能力的锻炼,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更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

三、转变教学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意识

数学的意义在于应用,无法应用的数学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需要教师强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因为数学的概念和规律多是由实际生活总结和抽象出来的,教师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与课本知识的契合点,并把这些契合点记录总结下来,整理成为课堂上的素材,并以此设立数学问题[3]。这样贴近生活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这些例子演变来的数学题进行最贴近生活的思考,并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全等三角形这个知识点,是初中数学中的高频考点,许多题目都围绕这个知识点来出题,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全等三角形形状的东西举例到课堂上,让学生在这个自己熟悉且贴近生活的东西中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启迪学生:其实我们所学习的全等三角形归根结底来自于生活,最终也定然要回归于生活,不只是全等三角形的问题,数学别的方面也是这样,这便是学习数学的意义。这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会不由自主地采用数学的思维进行分析,看到交通标志牌会想到等腰三角形以及它的性质和特点,这样便达到了锻炼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数学用得多了,数学知识能力会得到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会得到锻炼,这样便达到了培养核心素养能力的目的。

四、关联新旧知识,完善学生的数学体系

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时学会的知识,时间一长就会遗忘,这是正常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授数学时应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在讲新课或者遇到相关问题时,要将旧的知识串联起来,积极、及时地带领学生查漏补缺,所谓“温故而知新”,及时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框架,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符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也应当时常提醒学生及时把自己错了的题整理到错题本上,同时多加思考,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着重突破,归纳出正确的解题步骤和思路[4]。教师还可经常带领学生回顾一些有代表性的错题,并有所着重地讲解难点和易错点,应格外关注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多教授一些运算技巧,提高学生运算的正确率,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课本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移项、去括号及分母的运算。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应当带领学生选择简洁而又合适的解题方法,减少运算量,提高正确率和解题的速度。教师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碰到较为复杂的计算时,步骤也会相应复杂。如求解方程3x-7(x-1)=3-2(x+3),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法则先去括号,得到3x-7y+7=3-2x-6,再移项合并同类项得到-2x=-10,由此得出x=5,技巧的传授在于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运算,而步骤的引导则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解答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锻炼立体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

学生立体思维的养成对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数学讲解几何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授,因为数形结合可以把几何的问题直观、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并以此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立体感,而培养空间立体感是提升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数学中,考查立体思维与立体感的题目占有很大的比重,初中二年级正是处于立体思维的训练阶段。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立体思维的训练。例如,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或相离,教师要适当采用数形结合的思维,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总而言之,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不可操之过急,教师要自觉地将数学教学与核心素质的培养联系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空间立体感,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猜你喜欢

多边形数学知识核心
多边形中的“一个角”问题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利用平行探求多边形的角
多边形全等的基础——三角形全等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多边形的艺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