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

2020-01-08刘四顺

科教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医学生课程思政思政

刘四顺 赖 雯 王 景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

李克强总理在2019 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明确指出,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弘扬工匠精神、专业精神,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1]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创造活力,激发医学生潜能潜质,实现个人职业发展,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创新,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

1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创新是造就大国工匠的“发力点”,是医学事业不断发展的前进动力,是医护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医学类院校要创办高水平的专业,完成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就必须具备培养职业技能高、创新思维强的优质人才的能力,要求高校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主动落实我国创新创业战略部署,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为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搭建平台,增强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2]

(2)创新创业思维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必备前提。疾病谱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及医疗环境等的变化而日益复杂,陈旧的药物及技术不能满足患者的疾病发展及对医疗的期望,这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医疗思维、提升个人医疗活动能力。拓宽创新创业思维能帮助医疗技术人才开拓医疗视野,将实践经验总结、转化为临床医疗能力,增强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助推个人职业发展与医疗行业技术进步。

(3)创新创业活动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必要手段。医学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医学生就业和适应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然而医疗临床工作对于学历要求较高,近年来三级医院的招聘中对临床医务工作者要求多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与无疑给高职医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对医疗行业的认识,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把握创业机会、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挖掘适合医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2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问题。然而,由于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医学专业特殊及部分高校未构建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体系,部分医学院校仅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的培训手段,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工作未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医学生创新创业效果并不理想。

2.1 大学生自身矛盾性问题

一方面,学生成长环境差异性较大,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发展,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拜金、个人享乐主义等道德素质下降现象,对创新创业发展方向产生不良影响,急需为大学生注入精神思想上的正能量,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另一方面,青年学生情绪稳定性较弱,容易被外界评论所影响。因网络环境及国内外形势的错综复杂,部分大学生受到异类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政治信仰淡化等问题,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情况时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学生又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对单一、直接的思想教育方式存在抵触甚至逆反心理,因此医学院校务必要寻找到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的方式。

2.2 医学专业特殊性问题

医学是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谨学科,医学专业实践性强、对技能操作要求高,医学生存在学习任务繁重、专业性强的特点。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已耗费师生大量精力,师生对创新创业必备的素质教育重视度不高,学生对“互联网”、医疗卫生基本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其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较窄、创新创业素养不高,限制了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活力。

2.3 高校教师教书与育人脱节问题

自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大高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3]号召激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主动承担铸魂育人的教学使命,全面培养学生民族凝聚力及责任意识。教师因“教书育人”而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负责传递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更要负责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引。

然而,高校中一些教师将目光局限在本专业的“一亩三分地”中,未重视“德育为首”的理念,狭隘地认为只有思政教师才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业绩、轻思想”的现象,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引导。教师只教课本知识,或敷衍地植入思政理论以完成任务,枯燥的教学方式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 “课程思政”背景下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探索与实践

大学阶段是学生塑造三观的关键时期,是医学生容易产生职业价值观迷茫的年龄段,是青年学生最需要正确思想引领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掌握意识形态的管理权,[4]教导医学生将个人专业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让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能帮助学生构建完善人格,使其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力,为创新创业事业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高效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当前,如何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分层次、高效率地融入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是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1 注重价值引领,寓德于课

课程思政并非最终目的,而是一种创新育人的手段,其真正目的在于帮助专业任课教师传授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的同时,巧妙地提炼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5]启发学生积极开拓创新事业、充分调动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健康的创业动机及优良的创业品质。

(1)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切入点。大健康背景下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以病人为中心,病人对健康及医疗服务的高需求迫使医护人员不得忽视个人职业技能的提升,更不可忽略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医疗卫生事业已经不再是靠“单兵”就能作战的年代了,医学生需要尽早培养团队思想、尽快适应团队工作模式。团队精神就要求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以病人为中心,立足于社会集体利益,站在国家整体发展的高度进行医疗健康创业实践,要求我们创业实践以遵纪守法为前提。[6]

(2)以医德仁心为创新创业核心。通过视频、案例、校园文化等多种方式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生命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的认知。医疗卫生事业事关患者个人及其家庭命运,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学生“爱岗位、爱患者、尽职责、尽美善”的精神,劝导学生们开阔个人胸襟,弘扬大国医疗类工匠的医德奉献精神,呼吁医学生珍爱并且尊重生命。医疗卫生行业创新的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病痛,医学类创新创业活动必须秉承一切为了同胞健康的宗旨,时刻牢记使命、敬畏生命。

3.2 增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

医学进步与发展是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7]当代医学生将成为新时代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力量,承担减轻患者病痛、增强生命健康的重大任务。距离建国100 年还有将近30年的时间,这个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段与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的30 年相吻合,国家的未来的发展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当代医学生更是使命光荣。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及实践活动寻找到自身价值存在感及成就感,激励学生主动锤炼创新创业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3.3 提升教师自身政治素养,润物细无声,言传身教促发展

学生对教师有一种莫名的崇拜及信赖心理,大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过程中,容易受到教师言行及思想作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担负着传播现代文明的重大职责,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转变学生的人生观。教师务必先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加深家国情怀、更新政治思维、拓宽政治视野,弘扬新时代教师的高尚师德。[8]教师做好表率作用,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有底气有说服力,学生品格才能在无形中得到陶冶,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才是为中华民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质人才。

4 小结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为医学生提供了大量发展机遇,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大健康背景下,加强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引导是医学院校把握“双高计划”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发掘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增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主动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激发学生主动创新、引导学生正确创业,是医学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猜你喜欢

医学生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