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2020-01-08覃加标
覃加标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中学 广东肇庆 526400)
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观察、实验的初步技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那么,如何创设物理的学习环境呢?创设情境就是要把生活与物理联系在一起。第一,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尊重学生的认识起点,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物理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物理来自生活,生活体现物理。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物理课堂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相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套教法,这是有效的教学途径,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本文在物理预习课、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贯彻生活化情境以实现物理核心素养谈几点浅见。
一、让生活情境带动课前预习
古人语: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的开始始于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首先,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我校提出的课堂改革要求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练习后总结的“三先三后”学习法;做到知识和作业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三清”消化法。用生活化情境带动课前预习,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寻找答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处理问题方法,课堂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例如,布置预习“认识浮力”一课时,首先提出以下问题:1.通过生活经历,浮力方向是什么?2.物体浸入水中称时示数为何与空气中不同,差值代表什么?3.物体浸入水中受到浮力与什么量有关?4.本节课有几种测量浮力方法?其次,要求通过日常生活的游泳经历或把木块放入水中的情境,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讨,解决预习问题,由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1]。
二、把生活情境植入物理概念
物理教学效果不高的原因之一,是物理概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部分老师只通过习题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强制性记忆,而不是先让学生认知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往往只注重背诵定义、死记公式,忽视了对物理概念深层次的延伸。因此,在解题时无法对物理概念灵活应用。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回归课堂,进行物理概念教学。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例子和故事,由现象回归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例如,在“区分声音(续)”的教学中讲到音色时,首先播放电视上热播的一段《蒙面唱将猜猜猜》,让学生感知歌曲音调和响度一样,模仿者也很像,但我们还是能区分是不是原唱。其次,找几个同学进行打电话练习,让他们接完电话分享能否知道打电话的是谁。在课堂教学中大家对以上日常生活现象你一言我一语,积极探讨交流,最后总结出来闻其声知其人的原理就是发声体的音色不同,从而非常深刻地理解了音色这一特征。初中物理中声和力的知识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生活情境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2]。
三、以生活化情境开展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部分物理概念、定律是通过实验和理论概括总结出来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做好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顺利地引入定义,得出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认真备好每节演示实验课,课堂演示实验时,按照实验步骤,让学生观察仪器,用心猜想,细心观察现象,演示结束,再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和现象、归纳总结得出规律。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教学中,学生对浮沉的四种状态一般难以掌握,所涉及的力学知识综合性强,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该难点,我决定先做好“魔术瓶”的演示实验,让同学们观察下沉、上浮,悬浮和漂浮;再做好课本的活动“让鸡蛋像潜艇一样浮沉”。课堂上我让一位同学协助增减盐或水,另一位观察鸡蛋情况,其他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老师的提问,做好实验记录,最后学生讨论,从而得出物体浮沉的四种状态和浮沉条件。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更深刻地理解了物体浮沉的四种状态,也更容易推导出浮沉条件。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分组实验,使人人得以参与。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展分组实验时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目标,写出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实验数据,分析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中,通过分组实验,不但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身实验操作增强了对物距和像距的认识,通过光屏的变化突破虚像和实像这一难点。又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中,先把学生带到学校湖边观察岸边树在水中倒影,探讨树与“树影”的大小、距离,左右问题,再进行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倒影与影子的现象,得出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而影子则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可谓一举两得。分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创设情境把生活与物理联系在一起,既可以完成教学要求,又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让物理回归生活,收获学生的一片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