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课堂的构建
2020-01-08马守位
马守位
(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中心小学 重庆 402460)
小学阶段是孩子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阶段,在此期间,他们的思想活跃且变化多端,是开发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最好阶段,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知识的感知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趣味的数学思维课堂,能让小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进入数学学习活动,能让小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小学数学思维课堂的构建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
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思维课堂就是指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思维活动,也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小学生带着求知欲和探索欲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善于思考、善于自主探究。例如,讲解“测量长度”时,老师可以播放绘本故事视频来营造课堂情境,先将绘本故事改成含有数学知识的视频,播放后老师进行提问,比如对《寻找灰姑娘》进行改编,老师通过视频进行提问:王子为了找到灰姑娘遇到了什么难题?学生们会踊跃参与答题,“不知道灰姑娘的脚有多长?只能一个个试穿”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自由讨论,明确了尺码的重要性,通过测量自己的脚长,明白为什么厘米是基础测量单位,这样的教学形式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数学教学目的[1]。
二、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思维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重以学生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数学思维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数学老师要起到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寻找知识、问题的答案,形成探究思维式教学课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在学习时进行思维锻炼,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老师可以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探究教学,老师进行提问,班内有两种花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哪个面积更大?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先自主思考,然后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自己求知欲的引导下积极地思考、探索,并计算出正确的答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构建数学思维课堂奠定基础[2]。
三、以学生为本,多鼓励发展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不断思考、探索,这个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需要学生的坚持和决心,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小学生这个阶段普遍存在个人约束力不足的现象,所以,在这一阶段,老师的鼓励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学教师一定要坚持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支持并鼓励学生在遇到数学难题时主动思考。例如,对“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这一内容的讲解,内容本身就枯燥乏味,更涉及计算公式和计算规律,老师在提问时,有些学生因为对知识的熟悉度不够很难答出答案,出现这一状况时,需要老师放下自己的严苛,也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安抚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边回忆边思考,得到问题答案,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自信,也使原来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
四、结束语
数学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最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办法就是构建数学思维课堂。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数学思维课堂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效果。构建数学思维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也能使学生更容易学会数学中所涉及的知识难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