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导师队伍建设模式探讨
2020-01-08黄树超
黄树超 王 婷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050)
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谈到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时,习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到提高质量的新时期,[1]当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因此,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构建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1 研究所学生培养现状
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的“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下设微生物药学、药理学和药物化学3 个专业方向,是国内该专业领域唯一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点。该学科是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7 年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药学”学科评估结果为A+,名列全国前茅。自1960年代研究所开始研究生培养工作以来,迄今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千名,3 名研究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所内现有博士生导师27 人、硕士生导师45 人;在读博士88 人、硕士88 人,共176 人。
2 研究所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行导师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我国导师质量评估体系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目前没有公认的、完善的评价标准和系统模型可供直接使用和参考。[2]目前研究所对所有的导师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往往重视科研成果,而忽略了教学方面的成绩,对导师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2)导师遴选标准需要细化。目前,研究所导师遴选类别主要包括学术学位博导、学术学位硕导、专业学位硕导。遴选条件仅对论文、获奖成果、承担的科研项目、专利、获科研教学表彰、科研经费等学术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对导师的道德品质、指导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遴选标准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科间导师队伍发展的不平衡。
(3)导师岗前培训体系不完善。导师岗前培训缺乏制度保障,培训范围仅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每年新聘导师的岗前培训,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培训效果不太明显。
(4)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师的道德素养、治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优秀的导师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导师队伍中大多数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把握学科前沿,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还是有一部分导师存在学术水平较低、学术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思维、科研经费紧张等问题。
(5)导师对研究生培养投入的精力不够。有些导师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承担较多的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或出国学习交流时间过长等等,对学生投入的学术指导时间非常有限,实行“放羊式管理”,这大大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6)个别导师重科研轻教学。当前研究所的职称聘任很大程度上依据科研成果以及发表论文的等级和数量,而忽视了导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成绩,这就导致有些导师为了职称晋升而忙于科研工作,忽视了教学工作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7)导师忽略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和义务不仅仅只限于学术指导,也包括精神成长与价值指导,以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数导师认为指导学生完成学位和科研论文,提高科研及学习能力才是主要的,道德品质只是个人修养问题,不注重平时的言传身教,然而导师的行为、道德水准、思维方式往往也会深刻影响学生。[3]
3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3.1 强化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思政水平是学术科研之外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另一项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结合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及方案》,成立了研究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工作小组,同时设立教育辅导员。将党建和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导师队伍建设等工作深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党建与思政教育专题讲座”“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以及“开展主题党日”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加强和改进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2 健全导师评聘管理制度
(1)制定多维度的遴选标准。依据研究所教育规模和现有学科发展需要,在原基础上细化遴选标准,从师德师风、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指导水平、管理能力、学科差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多维度遴选标准。
(2)完善导师岗位培训制度。岗位培训要贯穿导师整个职业生涯,不仅岗前培训,对于任职后的导师,也要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根据导师类型、专业的不同开展针对性的培训,确保研究生导师队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新聘任的导师,培训侧重于研究生教育政策、法规的解读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新导师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明确培养目标,逐步提升指导水平。对于有指导经验的导师,培训侧重于开拓学术视野、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定期学术报告、出国访问、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多渠道接触本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进展,确保他们站在学术前沿,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研究所近年来一直坚持举办“微课教学比赛”并推选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目的就是为了要强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乐于奉献、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五四青年论文报告会”是研究所的特色活动,每年举办一次,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更为青年导师提供了一次拓宽思维、展示才华的好机会。研究所通过组织“育人&成长”教职工心理健康培训讲座进一步加强研究所导师及教辅人员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之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切实做好引导和指导,发挥重要的作用。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节座谈会,使全所研究生导师共聚一堂,结合研究所学科改革、创新、发展以及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研究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座谈。研究所通过举办职工实验记录评比会,旨在树立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研究所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强化导师责任意识。研究所目前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招生复试、课程学习、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直到毕业,整个过程导师对学生的分流淘汰具有决定权。这就对研究生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导师强化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充分了解并熟悉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和重点,科学合理的规划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培养科研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强化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高素质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在于导师的素质,而导师的综合素质的关键在于其道德品质。[4]导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导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明辨是非,坚持教育者应有的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学生的引路人。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特别是十九大关于教育发展的思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特别是青年导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所通过召开师德建设工作会,传达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转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精神,带领大家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导师充分认识召开大会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与把握会议提出的新理念、新观点,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不断锤炼自身品格,不断提升思想素养,言传身教,落实好立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同时成立了研究所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在研究所内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和宣传,把师德建设作为研究所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3.3 建立长效的考核及激励机制
(1)完善导师考评制度。配合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每年做好导师资格审核及复审,严把导师质量关,做到宁缺毋滥。研究所在研究生教学、培养、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中应建立研究生反映情况的畅通渠道和意见反馈的有效机制,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如举办“我最喜爱的导师”等评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考核当中。定期对导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包括师德修养、学术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水平、学生评价等各个方面。客观评价每一位导师,并公示考核结果。
(2)落实导师奖惩激励制度。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可以适当给与奖励,例如在职称晋升时给与适当加分、在课题申请时给予适当照顾、适当增加招生名额等。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可以减免下一年度的招生指标。若连续考核不合格,可以取消导师资格。如此营造良性竞争氛围,有利于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履行岗位职责。
3.4 系统设计并推进职业素养培育工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学校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思想境界,将个人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程”总目标是“培养具有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5]为此,研究所围绕北京协和医学院总目标, 积极探索研究所职业素养培育途径。近两年来研究所一直坚持组织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参与“插花艺术实践”等活动。插花是一门高雅且富有深厚内涵的艺术,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对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拓宽学生就业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1 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历史进程中,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任务。在将研究生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上时,首先要抓好导师队伍建设,把其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核心内容。本课题对新形势下导师队伍建设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所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断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