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2020-01-08时运来

科教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逻辑性导师研究生

时运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南京 250016)

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启动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在此,高校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主力军,要着重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多为研究型高校或是以研究为主的高校。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的顶端,是引领“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阶段。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逐步实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于我国的高等院校而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非常重要,它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导向。在研究生教育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首先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育,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才能在广阔的视野下,凭借自身的独特视角发现创新点,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1 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个关键因素。创新精神是一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和利用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和创造出新事物的意识,它需要具备敢于创造和革新的意志和勇气。好奇心是人们进行不断深入探索的心理动力。当人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正是创造性想象迸发的时候。求知欲、好奇心与怀疑都是理智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共同促进与推动着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创新思维是人体现思维的一种方式,但它与一般非创新性思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非创新性的思维更注重分析性和求证性,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属性。其关注的焦点是求证和建立新的模式。创新思维是依靠现成的表象或有关情况的描述,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想象、构思、演绎、逻辑推理,去解决他人未解决或去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其关注的焦点是破坏现有模式,从现有模式禁锢中突破出来,从而走出创新之路。创新是一种超越,是对现实主观状况和客观条件的超越。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创新者必须掌握创新思维的特征,培育创新思维,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对于一般非创新性思维而言,逻辑性是其关键和核心的因素。而对于创新思维,“非逻辑性”却非常重要。创新性思维就是要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与逻辑规则,用新颖的思路去阐明问题和解答问题。但创新性思维本身是以逻辑性为基础的,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互为补充。创新思维的主要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第一,联想性:将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创新。

第二,逆向性:主要有三种类型:(a)反转型逆向思维,从相反方向进行思考,常常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和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逆向考虑;(b)转换型逆向思维,通过转换操作手段或转换视角来实施;(c)缺点逆用思维,把克服缺点转变为利用缺点,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

第三,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能提出新的创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和有所前进。

第四,灵活性:突破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在创新过程中,非逻辑性思维发挥主要作用,不拘泥于现有理论和方法,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

第五,发散性与收敛性的互补:发散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收敛,只注重发散,会使得思想陷入无序状态。针对新的问题,首先要沿着不同的道路进行发散,收集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然后再进行收敛,通过对诸多信息的整理和综合,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找到最佳线索,最终促成问题的创新性解决。

2 当代研究生创新思维培育环境分析

2.1 家庭环境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对于孩子而言,家庭就成为孩子们的校外课堂。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情感态度、语言行为、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得以体现并对其产生深远而又根深蒂固的影响。心理学家通常把家庭环境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个性(思想、情绪、信念、价值观、感知、行为与态度)培养至关重要,个性又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为此,家庭环境对于人的创新思维的培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校园环境

当前,人们在进入研究生教育之前,在接受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仅着重于知识的单方向灌输,学生时刻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从小学开始,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掌握和控制着一切:教学是为了考试,学生听命于分数,家长听命于高考,学校和教师听命于升学率。学生疲于奔波于各种考试之中,一切和考试无关的事情全部被搁置。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创新活动,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育。但进入大学后,压力的突然释放,让学生思想上如释重负,时间和精力变得多了起来,对于课程的学习,经过了多年应试教育的训练,应付考试可以说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由此,高校在大学阶段加强创新活动教育环境的建设对于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以后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非常大。

2.3 社会环境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环境是创新思维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相比,前述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属于小环境,是相对比较封闭的。小环境对思维主体的影响从根本上而言还是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社会大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既包含人类社会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又包含了各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状况与文化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的影响。当今,“双一流”建设的新政策,为创新思维的培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3 研究生创新思维培育方法

在研究生报考阶段,学生已根据自身兴趣点和综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有所规划,报考了相应的专业和初步确定了相应的导师。学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以后,对科研有着一定的热情与执着,但大多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前没有真正的自主规划和组织过系统的科研活动,其相应的创新思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锻炼。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相应的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作为研究生教育前线的研究生导师们,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培养。

(1)合理规划课程学习与科研活动。研究生硕士阶段的学制大多为两年半至三年,学生差不多有一年时间用于课程的学习,除去集中撰写学位论文和找工作的时间,仅仅有一年的集中时间从事科研活动。为此,导师应积极的创造条件,在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就能够让学生参与已有课题的研究。对于尚没有从被动式学习方式向主动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学习阶段的不连续时间,安排一些前期已完成课题的小部分内容让学生自主重现,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尽快完成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开展学术研究状态的转变。

(2)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思维的产生有赖于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和智力因素无关,是创新主体本身对待创新的一种态度和追求,是创新主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条件。好奇心、怀疑精神、激情、求知欲、兴趣、意志和思维独立性等因素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于研究生而言,其科研选题是其开始科研活动的首要问题。选题的框架和基础往往是以研究生导师已申请到的课题项目为根据。在此,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生选题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特长,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逐步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怀疑精神,培养其创新激情。

(3)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它是创新产生的基础。但知识和经验也往往让人产生一种思维的惯性,导致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反而限制了创新思维的产生。为此,研究生导师在要求研究生多读文献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活动,多采用非逻辑性思维模式,弱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进行批判的继承,打破已有框架。

(4)宽松、活跃、有序的学术交流环境。创新需要想象力和主动性,需要强烈的兴趣和自由思考的空间,要有内在的紧迫感和自主的动力,大的创新很难在被动的外界压力下诞生。所以,宽松、活跃的学术环境,对于研究生而言非常重要,研究生导师应能够组织研究生们在平等、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让严肃的学术研讨活动变得生动和有趣起来。对于每一个研究生而言,其研究方向和别的同学的研究方向也许会有很大的差异,无序的学术研讨活动,只能是做报告的学生在上面讲,下面感觉无关的同学神游天外了。为此,还需要有序的组织,让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发言,才能在不断的学术交流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洞察力。

4 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受高校环境的影响最大是毋庸置疑的,导师与研究生们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逻辑性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逻辑性
V eraW an g
导师榜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例说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