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讨

2020-01-08许学成陈元元

科教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带队动力工程生产

许学成 陈元元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1)

1 概述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继本科教学评估和质量工程后,我国高校关注的焦点工作之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对进一步提升专业教育质量,接轨国际高等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促进工程实践教育是重要目标之一,实践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有利于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的工程实践教育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中,生产实习是最关键的环节,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大学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能系统地了解本专业将要解决的和能够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亲身经历企业的管理与销售等各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产实际,锻炼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发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生产、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学生现状、企业性质等因素的改变,高等院校大学生生产实习面临一系列问题。具体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由于其专业特殊性,又面临新的问题。

2 大学生生产实习的现状分析

2.1 工科类大学生生产实习共性问题

(1)实习单位接收积极性较低。造成实习单位接受积极性降低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因素。从学生角度来说,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需要的实习岗位越来越多。且由于众多因素,学生的动手能力、安全意识都有所下降。从实习单位角度来说,单个实习单位接收能力有限,工业生产企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危险等场所较多,企业生产必须按照计划进行不能因实习中断,实习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甚至可能会潜在的影响经济效益,学生熟练程度低、实践经验不足会带来安全隐患以及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影响等。

(2)学生积极性低。学生大学期间,生产实习是第一次深入到生产现场,现场的设备、工艺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目前的生产实习模式,主要以学生参观并听从企业人员介绍企业生产情况为主。实习期间,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看,无法完全理解所见与专业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在实习初期会因为好奇心而集中精力,但很快就会产生视觉疲劳,积极性下降。

(3)带队老师缺乏工程经验。一名合格的生产实习带队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工程经验,能够了解实习企业的基本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能够告诉学生该设备、工艺包含的专业知识,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但目前的带队老师有相当一部分刚刚走出校门或者虽然在高校工作多年但实践经验不足,这部分带队老师虽然有较高的学历,但是缺乏实践教学经验,无法很好的给学生答疑解惑。这样的生产实习质量难以保证,达不到预期效果。

(4)管理困难。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工业企业生产环境复杂,高温、高压、有毒,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安全隐患大。如果学生集中到外地生产实习,每天的实习工作结束后,学生自由活动难以统一安排,同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带队老师既要关注学生安全,又要兼顾实习质量,难度较大。

2.2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特性问题

能源与动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社会运行的血液、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所有工科类专业辐射工业行业最广的专业之一,该专业研究流体流动、能量转换、新能源开发等内容,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行业,也因其广泛适用性,该专业大学生生产实习需要涉及更多的工业行业,这是与其他工科类专业截然不同的。因此,由于专业适用行业的广泛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具有鲜明的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1)专业知识涉及冶金、石化、电力、机械、汽车等行业,涉及企业广泛,而这些企业一般无法在一个城市同时具备;(2)由于涉及行业众多,同时联系多个企业进行集中生产实习的难度较大,大学生生产实习期间,无法方便的同时进入这些企业参观了解;(3)生产实习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一个月左右,为避免时间浪费在交通上,需要安排学生集中住宿、管理,既需要考虑集中住宿的地点,又要关注集中住宿的性价比。

综上,同其他工科类专业相比,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生生产实习需要同时在多个行业多个企业进行,如何安全有效的推进生产实习进程,面临着特有的问题。

3 大学生生产实习新模式的提出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众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如: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分散时间段学习、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等,部分高校根据这些建议做了相应的工作。然而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来说,大学生生产实习需要同时在多个行业多个企业进行,这些建议并不能完全解决当前生产实习面临的窘境。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模式以适应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生生产实习的特殊要求。

3.1 企业式实习接待管理模式的提出

这种模式就是成立企业化运作的实习接待中心,由实习接待中心统一联系不同的工业企业、统一安排生产实习计划、统一设置宿舍式住宿场地、统一进行集中式管理。笔者将这种模式称为“企业式实习接待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生产实习的有效进行,使得大学生能真正的保持实习积极性并从生产实习过程中真正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内容,使得大学生能通过生产实习打开专业知识运用的兴趣大门,“企业式实习接待管理” 模式应注意以下方面:

(1)实习接待中心职能定位:实习接待中心的职能是承接大学生实习业务,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能方便的与各工业企业对接。作为高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能有效克服高校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的窘境。

(2)实习接待中心区位:实习接待中心要能满足不同专业的实习需要,全年不间断的承接各种实习业务,这也是企业能够生存的基础所在。因此,实习接待中心的区位要位于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城市,这类城市要具备多年的工业基础,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城市,如:洛阳、沈阳等。

(3)部门配置:实习接待中心的部门配置要有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管理部门负责联系企业、高校,技术部门则负责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指明需要联系的企业的类别。

(4)实习计划制定:为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计划的制定要因地制宜,因专业而异。企业的讲解员要具备丰富的技术经验,参观路线要合理,实习完毕要设置集中答疑等。更重要的是,实习计划要充分发挥高校带队老师的作用,让带队老师参与计划的制定。

(5)住宿与管理模式:由于实习人数较多,管理困难,安全隐患多。需要安排统一的住宿,宿舍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军事化管理,统一作息时间。

3.2 高校的准备与保障建议

为保障实习的顺利进行,同时需要高校的密切配合,在校内做好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笔者认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实习动员:每次实习前要召开实习动员会,动员会的召开不能流于形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新鲜感和积极性。动员会要布置有相应的作业,这些作业一般是根据实习计划查询相关资料,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2)校内准备:动员会布置的作业要落到实处,定期检查,让学生在真正实习前充分了解将要面对的设备和工艺。

(3)统一出行: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较差,喜欢特立独行,对社会的认识较为单纯。要让所有学生充分了解团队出行的必要性,帮助他们建立团队意识,这也有助于实习过程中的集中管理。

(4)合理组建带队老师队伍:许多高校老师虽然具有一定基础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胜任生产实习的指导,不能解答学生现场提出的实际生产问题。还有许多高校老师与学生沟通存在代沟,无法在实习过程中调动团队兴趣。因此,实习带队老师的队伍要充分考虑工程实践经验,以乐观开朗型老师为主,队伍人数要足够保证整个实习过程分组进行时的带队,队伍要尽量稳定,这不仅有利于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课程建设。因为他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

(5)充分调动带队老师积极性: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深入生产现场,因此带队老师结合个人魅力与专业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尤为关键,带队老师保持积极性就显得特别重要,这种积极性既有赖于老师个人觉悟,也有赖于学校通过科学合理地计算生产实习工作量来保证。

(6)丰富考核模式:实习考核包括实习报告、岗位现场考核、实习中的表现和实习答辩四个方面。学生的实习报告和流程图能够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熟悉和掌握情况;现场考核则反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客观反映实习 情况,平时表现要作为考核的一项依据。随机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这样能督促学生注意平时对知识积累。实习后期,教师组织一个实习答辩,判断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企业式实习接待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模式,通过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是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生生产实习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创新,使大学生生产实习有效、有序、安全进行,使得学生和带队老师的积极性都能够充分调动,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进一步提升专业教育质量、接轨国际高等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带队动力工程生产
抓党建 带队建 促审判
光荣带队60年
我校主要领导带队走访集美区委区政府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用旧的生产新的!
党团带队办好红领巾学校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热能动力工程在电厂锅炉中的应用探讨
能源与动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