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分银行”的实践与启示
——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

2020-01-08蒋军伟

科教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学分产教

黄 佳 蒋军伟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宁波 3151000)

1 产教融合背景分析

2013 年以来,政府开始积极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提倡“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提出“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分银行实践的可能性分析

2.1 “学分银行”的提出及发展

2004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职业学校推动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 号)。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实行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系统,从而实现各类教育形式纵向沟通、横向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学分银行”是一种参考银行业务开展的过程,将学生学习碎片化、多样化的学习成果通过学分银行来转化人才培养学分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去拓展大学生活,获得学习成果,实现不同类型学习实践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是推动产教融合、终身学习发展的重要手段。

2.2 产教融合背景下浙江万里学院“学分银行”的探索

浙江万里学院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大学为办学定位,坚持“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产科教融合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服务型追求、创业型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国内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浙江万里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倡导以生为本,积极开展有效的学分互认体系。如学校允许优秀的一年级学生转专业,再次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国内、国外交换生项目学习,出校、出国和出境进行交换学习,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学院还会根据专业特色,组织高年级学生通过专业考试和相关专业的面试,由学院组织企业相关负责人根据行业人才培养需求,选拔校内优秀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真题真做”的顶岗实习,实现高校与企业共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到学生与社会的无缝对接;提供丰富、便携的移动开放式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完成教学任务获得学分。

产教融合下浙江万里学院的“学分银行”是在充分理解“学分银行”精髓的基础上的一种模式,是根据现实情况具体分析后,进行实践操作的。它是将人才培养方案外(内)的课程学习成果在一定的条件和要求下,转换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认定,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它保证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完整性、真实性,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3 产教融合背景下浙江万里学院学分互认体系具体实践

3.1 校内跨专业间的学分互认模式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允许学生在录取专业学习一年后,根据对专业和行业的进一步了解,如对现有专业兴趣转移,则可提出转专业申请。该类学生对应的所有成绩达到学校转专业的相关要求,经学生本人提出转专业申请,通过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审核机制,让学生再次选择专业。转专业在学籍异动后,将原专业的修读课程与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置换后,将合理的课程修读纳入新专业的人才培养,将与新专业存在一定远离的课程纳入选修范围。

3.2 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模式

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模式,包含了本校学生到港、澳、台及地区的学校,到国外高校和到国内高校的交换学习。高校间的交换指在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和高校间的互动交流,满足学生第二校园经历,扩大高校教育辐射面。跨校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故跨校的培养置换以学期或学年进行对接,不再涉及课程,而是以修读学分数为转换原则。保留跨校学习的记录和衔接本校学习,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3.3 “真题真做”的高校与企业的学分互认模式

浙江万里学院在产教融合旗帜指引下,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有着深度合作,高校为当地经济服务,愿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由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企业的创新和活力需要人才的引进,也同样需要高校的支持。校企合作由此牵上了高校与企业双方的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专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部分学院的专业实行了“2+2”“3+1”等不同模式的人才培养,在高校理论知识学习后,同时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为实际需要的个性化、特色培养,保证高校的培养的不间断和到企业的零着陆,直接上岗的需要。

3.4 自主学习学分互认模式

随着网络现代化的普及,MOOC、视频公开课、尔雅课堂等优质化教学资源的等发与开放,网络教学的迅速发展,优质的网络课程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享辐射。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更加便利和多选择地获取知识。

学校为促进学风建设,倡导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自主修读达到课程要求的课程置换到人才培养方案。

4 “学分银行”对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启示

4.1 学校视角

面对单一的招生渠道,特定的培养目标,规定刚性的培养规格,采用一致的审核标准。在高度发达、便利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可以自由的选择。学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柔性化设计,让学生多途径发展,满足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会展需求。但目前,学分认定体系执行虽有依据,但碰到具体学生个体时,却往往又会出现个别情况还是难操作现象;或者是如何保证和监控学分认定体系的质量及如何体现出公平、公正性。学校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反思学分互认体系,以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

当学分互认体系仅在少量学生群体中体现时(如交换生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也就是当学分认定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量)时,如何将学分互认体系的标准或方式(交换生项目,校企合作项目)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不是游离在体系外,以培养的模式固定下来,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学校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为学生作出的努力。

4.2 学习者视角

学分互认体系中学习者是受益最多的,但“受益”如何真正让学习者自主去完成?这需要学习者积极、诚信地去自我管理。学分互认体系中的交换生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等,学习者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个性化学业规划,当有合适机会时,应积极参与,并以诚实的基本态度对待学习、接受各类考核、申报学习成果等。

学习者要把学习权控制好,在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途径时,而不是把它当作简单的换个“学习环境”或是当作游玩的机会。

4.3 社会视角

校企合作项目缓冲了学校就业压力,满足了企业用人的需求。如何扩大学生参与度,如何让学生到社会“零着落”,让大学生“零培训”进入社会。社会需要让高校参与到服务地方经济,高校不能仅仅提供的是出谋划策(方案),更多的应该是通过人才的输出服务地方经济。高校人才的输出更需要社会与高校合作办学,实现定制的人才培养。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的脱节环节的漏洞,另一方面可以将社会对“新人”的培训期提前到在校,实现毕业即就业。

对于应用型地方高校,产教研除了高效教师其实更重要的一头牵着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头连接着社会企业呼唤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如何通过“学分银行”架起这桥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分互认体系的促进,实现自己学习目标,实现学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是对浙江万里学院学分互认的实际操作的实践小结,也是对此项工作的反思。在产教融合的推动下,一方面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总结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学分银行建设,使学分银行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宝库。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学分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学分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