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阈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研究——以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为例

2020-01-08李娅婷

科学咨询 2020年17期
关键词:重庆思政传统

李娅婷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重庆 400030)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新中国而言,文化自信起着重要支柱和精神基因的作用。从发展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革命文化的洗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升华,是中华文化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晶[1]。将这些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既能提升课堂“思政味”的理论深度,又充满“人文性”的情感温度,做到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树人。

一、开展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就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重要指示,始终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而思政课实践教育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助力于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向立体化育人转化,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因此,创新思政课实践教育途径十分有必要,有益于传承发展学校“德育为先,质量为本”“理实交融、又红又专”等育人思想、理念,提升学生文化涵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也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2]。党的十九大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新要求,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而当代中国的价值观渊源于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根植于反映时代发展特点的文化自信,即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可以说,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紧密相连,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文化自信视阈下,通过思政教育的不断创新实践,既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又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有力之举。

(三)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困境,达到理实合一

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巩固和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近年来,各高校大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总体上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是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薄弱环节,面临着实践活动“思政”属性不足等系列问题。众所周知,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加深对理论的认同度和认知度。通过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创新一系列思政实践教育措施和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困境,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四)利于思政教学经验转化为可视教学成果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其中,教育教学成果的梳理与提炼是教育科研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然而,这十分考验教研者的总结归纳和提炼升华能力,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点和痛点。怎样把我们思政教育教学经验转化成可看到、能推广、起辐射的教学成果,是摆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前的一道难题。

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思政课是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主阵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构成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4]。将文化自信融入高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使高职生在对各时期中华优秀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信。然而,当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生理论知识储备较少,文化素养偏低

究其原因,一是自身文化底子较薄弱,高职院校有30-35%的学生来自于中职,且平时对国家大政方针知之甚少,政治意识不强;二是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其综合素质、核心能力的培养。我校通过设计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来改变这样的现象,持续开展校园文明创建活动,繁荣校园文化,加强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创作与推广。

(二)以传统理论课堂为主,忽略实践教学育人

传统思政课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过分注重知识理论的灌输,而忽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没有让他们更多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使得我们传统思政课始终“落不下地”“浮在半空中”。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强构建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5]。

(三)实践教学资源较少,协同育人作用缺失

为了整合利用多方资源,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应大力提倡协同教育。以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为例,就是要推动建立“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红岩精神进校园示范教育基地”和“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共同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加强学生思政教育。

(四)缺少思政课实践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

为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加大教师工作队伍培训研修等建设力度,使高校思政课不仅能够“引进来”,进课堂、进学校、进头脑;还能够“走出去”,达到奉献社会、回馈社会、辐射社会的效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以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为例,围绕创新思政实践教育的途径,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文化”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始终。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从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全面推进立德树人。

(一)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关键的着力点在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学生亲近中华经典,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做到力行修身、知行合一。

1.内化于心:汇编课后经典读本

主要分两个阶段来实施:第一,秉承学校“商行天下,学润德才”的校训,弘扬“忠诚、自强、合作、创新”的精神,汇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后经典读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阅读拓展,选编具有代表性、教育性以及时代价值的优秀文章,并与学校办学理念相融合,打造成学校一精品;第二,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的合作,策划和推动“书韵飘香,以读求悟”的诵经典活动,考虑实际情况,该活动只针对大一在校新生。通过诵读传统经典,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固化于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外化于行:助推传统文化进校园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填充学校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薄弱环节,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我校先后开展各种活动把戏曲、国画、书法、武术、太极等传统元素放进来,把开展扎花灯、猜灯谜、做月饼、赏中秋、贴春联、舞龙狮、包饺子、闹年鼓等优秀传统文化习俗也引入到课外实践教学,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研读红色经典文化,举办专题讲座、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马院logo设计比赛等。以学生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互动推广的方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感。

(二)与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

重庆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物质内容和永恒的传承价值,成为支撑重庆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把重庆本土红色文化引入思政课堂是非常有必要和有益的。

1.精准定位:深挖重庆红色文化资源

重庆革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包括红岩精神、抗战精神、三线精神以及三峡移民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过去几年,重庆已经通过各种形式对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功能进行了大量挖掘和灵活转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前很有必要把重庆红色文化引入思政实践教育[6]。我校挑选了部分积极学生,组织策划了“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等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们能够走进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感悟革命精神,并将参与过程中师生们的心得体会,以书面、微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形成了一定教育成果。

2.协同教育:推动“双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为了整合利用多方资源,形成一定教育合力,应大力提倡协同教育。我校联合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建立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红岩精神进校园示范教育基地”和“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双方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馆校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建设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弘扬和传承红岩精神,传承继红色基因,在师生中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契合路径

怎样让学生把所知所学所悟运用到实践之中,使得学生能从对这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由初步抗拒到慢慢接受,再到认同内化、自愿传播,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关于学生问题最终本源应该回归到学生自身上,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学生来解决学生群体的问题,组织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

1.破茧而出:成立校青年宣讲团

为进一步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充分利用我校宣传部讲红色故事宣讲团,以及从团校青马工程班中挑选优秀学生,共同组建我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宣讲团。积极构建宣讲团的运行管理机制,使其真正打造成为一支“思想好、觉悟高、素质硬、能担责”的学生队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吃透,然后结合自身经历,把所学所悟传播给身边的同学、老师和朋友,使之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

2.春风化雨: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让校园文化“走出去”,达到奉献社会、回馈社会、辐射社会的效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与周围社区的交流与联系,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宣讲,引导基层群众关注党和国家发展动态,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组织了学生,分别在大成湖社区、学苑社区、虎兴社区等进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建党100周年等宣讲活动,使得党的精神、政策、历史能够进社区、进百姓、进头脑。

猜你喜欢

重庆思政传统
重庆客APP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视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