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古代《朝报》研究
2020-01-08陈瑜
陈 瑜
(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郑州 450046)
朝鲜半岛的古代官报分为《朝报》和《邸报》。《朝报》起源于新罗时代(前57-935)出现的“寄别纸”,在高丽时期(918-1392)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封建王朝由中央向地方官府通报政情的工具。李朝建立之后承袭高丽体制,在太祖元年(1392)设置“艺文春秋馆”,由史官记录朝议事项及各种见闻编发《朝报》,分发至各大小衙门,此后转由承政院主其事,一直持续到1894年承政院被废除。《朝报》作为朝鲜古代政府传递政务信息的重要手段,内容包括国王诏敕、臣僚章奏、朝廷决议事项、官吏的除授、地方官吏状启及见闻录等,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是研究朝鲜半岛政治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 起源和称谓
《朝报》初称“寄别纸”,后又有“奇别”、“朝纸”、“寄别”、“烂报”、“京奇”“报状”等别称,最早出现于新罗时期神文王十二年(682)薛聪以吏读文字制作的单页报纸[1]。高丽时代借鉴和模仿中国唐宋制度,“朝报”即类似于宋代的“进奏院状报”(按:在两宋诸帝诏书及在朝大臣间,多称之为“朝报”或“进奏院朝报”,以强调其政府属性[2],故“朝报”与“进奏院状报”互称),由密直司堂后官负责抄撰;李氏朝鲜(1392-1910)建立后,初由“艺文春秋馆”史官制作手抄本《朝报》以分发各级官署,至世祖朝(1455-1468),改由承政院管理,其制作与发行始得系统化与正轨化。
《朝报》在李朝是作为通报类的官文书使用,《朝鲜王朝实录》、《承政院日记》等频频出现“朝报”“朝纸”“奇别”等记录,虽未出现于《经国大典》(1485)《大典后续录》(1543)《典律通补》(1787)等法典所列公文类型之中,但从它的制发机构、格式、运转办理程序来看,其公文性特征十分明显:以公文形态来划分,属于牒、关、通报类;以公文接受关系来划分,属于从中央到官署的下行公文[3]。
古代朝鲜的《朝报》《邸报》有时相互混称,但邸报是由地方官府派遣驻京邸官吏在京负责誊写朝报内容,以向地方报告中央消息的文书,二者实质是不同的。
2 管理机构及发送运转
李朝是朝鲜半岛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与我国明清两代大致并行。李朝时期《朝报》的管理机关有:承政院、春秋馆、司宪府和成均府,但主要由承政院负责,包括撰抄、审核和发送。
承政院是李朝中枢机构之一,掌管文书出纳,监督百官,起源于高丽成宗朝设立的中枢院。朝鲜定宗二年(1400)实行官制改革,将中枢院分为三军府和承政院,承政院专司发布王命。据《经国大典》载,承政院设都承旨、承旨、副承旨及注书,承旨分担吏、兵、户、礼、工五曹出纳事务,注书的职责是对随侍君王的见闻和经由承政院的文书进行记录。世祖即位后,把《朝报》交由承政院经办,办公地点在寄别厅,由注书(正七品)负责,承旨(正三品)轮值对注书工作进行监督,注书缺勤时则由假注书(正七品)代其工作。(见《银台条例·故事》:“注书二员,有故则差假官。宣祖朝,增置事变假注书。”[4])具体负责记录和撰述《朝报》的是寄别书吏和吏曹书吏,发布者称寄别军士。
《朝报》采用了公文运转形式,承政院据每日颁布处理的事务作成《朝报》,编好后交由相关机构核对真伪,“请差出奇别吏一人,使本曹知其行公与否,取户曹给料记查其真伪为当。”(《李朝实录》:仁祖15年3月)[5]35 册P219 验看之后再由承政院书吏抄写,交寄别军士向地方衙署分发,有严格规定,每日午前发行,也有晚上发行,“昨夕朝报府启。”(《李朝实录》:宣祖6年9月)[5]27册P101《朝报》多是每五天为一周期,有时是每十天一次,送达时限是十天以内。发文者、受文者均须钤盖印章、办理人须署名。
《朝报》大多为手抄本,印刷本较少,大小约35×20 厘米,书写以汉字为主,吏读文字为辅。书体分为朝报体、奇别体和草书体,用多种书写方式以加强保密。格式是纵书的形式,从右侧向左侧方向写成,在序头记录时间,无题目。用封套分发,前面是:“某官开拆承政院公事”,后面写“某年某月某日以某日至”[6]。
3 监管机制
承政院不仅是《朝报》的管理机构,同时亦担负监督职责,对官报的发行建立严格周密的监管制度:《朝报》作为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的官报,其抄印和发行均须朝廷审定,有些重要的内容,甚至由国王亲自拟定,国王的诏令是管束官报内容获取途径、许可发行与否的准绳和规则。
首先,控制新闻源,明确职责。“凡大小公事,应出朝报者,政院所当。”(《承政院日记》:孝宗10年2月)[7]如果应出《朝报》而不出,予以治罪,“今番庭试武科初试择日启下后,不出朝报……请当该承旨推考,下吏令攸司科罪。”(《承政院日记》:景宗3年9月)[8];“对近日以来,举行条件,关系秘密者外,应出朝报者,亦不一一誊出,此盖由于政院不察之致,……则伊日注书做错之失,在所难免,而该房承旨及假注书,并从重推考。”(《承政院日记》:肃宗34年8月)[9]“凡朝报誊出之际,宪府奇别书吏,一从政院分付为之,例也,而今番备局回启,不告本院,任意书出朝报,极为过甚。当该奇别书吏,各别推覈治罪以杜后弊”(《承政院日记》:仁祖16年5月)[10]。
其次,禁止民间模仿印制《朝报》。认为这种行为如同私下设制史局,把本国的缺失泄露在外,有害于国家安全和利益,故对失职人员施以重罚。宣祖十一年(1578)有部分民间儒生,根据官方《朝报》私下用活字印制和发行民间朝报,出售给各司、外方邸吏和士大夫,数月后引得宣祖(李昖)盛怒,发行者在国王敕命下被处以流配[11]。
其三,加强法制管理,对所报内容有严格的限制,对像军情、朝廷机事、灾异、未经批准的臣僚章疏之类的信息,都制定专门的禁令。具体禁报事项包括:(1)国家机密事项;(2)军机事项;(3)国王和臣下间重要问答事项,“凡引见时问答,例不出朝报”(《承政院日记》:仁祖11年7月)[12];(4)重大事件及未处理完事件;(5)监司守令罢推启辞或请罢启辞,“此监司守令罢推启辞,勿出朝报”(《承政院日记》:仁宗12年11月)[13]。(6)国疆、边境重情,“系干边上事情者,自政院另加详察,毋论大小,勿出朝报”,“如清人汉人动静及倭船去留,并勿出朝报,宜当”(《承政院日记》:仁宗15年闰4月)[14]。(7)私人事项,比如有关疾病等内容的疏章。
其四,对《朝报》的发送对象也有严格规定。《朝报》的受众仅限于京城议政府所属六曹的判书、司宪府和司谏院,地方官署以及知识阶层。“凡朝报,议政府及台谏。果可使尽知之也。然以录事使之闻见。亦得详悉也。”(《李朝实录》:中宗15年3月)[5]第21 册P503地方衙署由专门的衙前官吏阅读,属于保密信息,一般人员看不到。
4 内容分析
《朝报》的内容以传布朝廷政令和动态为主,因而对于君王言行、君臣奏对、颁发的政策和号令、各司文书都有详细收录,包括官员任用、行政座次、刑狱驻防、赈灾救济等方面,内容非常广泛:(1)对国家政务的通报:“凡朝家举动、各司出纳之事,必见朝报”(《李朝实录》:宣祖30年6月)[5]第29 册P103,例如国王的谕令、国王处理事项的批答,国王与大臣讨论的政事、大臣奏折。(2)王室事项:国王及王妃健康状况、通报拣择世子嫔日、议定大行大王庙号或徽号之事、有关劝讲、讲筵内容摘要等;(3)擢黜官员,包括朝廷官员升迁、罢黜、休假、奖惩、致仕、亡故等消息以及呈辞、肃拜及牌招记事。(4)各种公文书内容:启、呈告、合启、批答、备忘记、上疏等。(5)公告科举考试考官任命、日期。(6)地方官衙事项。(7)国葬、社会动乱或谋逆事实等。(8)灾异现象和某些突发事件,如“六月初三日,观象监启:月上有黛色内赤外青(己未)”、“咸镜监司状启:洪原呈:雨雹大作,大如鸡卵,飞鸟皆死,人为震死者(庚申)”等[15]。
《朝报》发行的主要目的是向地方传达国政动态,朝廷具有掌控信息来源和传播的绝对权利,绝无闾里琐闻,也不包含编报者自身采访内容和评论文字,因而不具备所谓“新闻纸”发表意见、监督社会、娱乐和启迪民众的功能。其内容与功能的原始,根源于专制政体政治的独占。
5 东亚视域下《朝报》的社会功用和历史价值
“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5],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共通性特质。中朝两国壤土相接,在东亚文化圈地域范围内,朝鲜半岛最早开始以独立身份接受中国文化,其律令、宗教、典制,甚至衣冠、语言、礼仪、风俗等均“尚守华制”。《朝报》脱胎于唐宋时期的官报,是专制政体运作过程中一个向下和向外传达信息的特殊通道,其宗旨和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以官报为纸质媒介,将朝廷的公文内容下达给地方官府,便于知晓政情和执行政务时参考,无可避免地浸透了专制主义的色彩。
其基本功用包括:一、抄录朝事,传之四方,便于中央官署与地方官府知晓国王行动与朝廷政务。“政院,终始不出朝报,使外廷之臣,只听传说,犹未详知,物议皆以为非”,事关舆论,“君丧奔哭,臣子分义,不容少缓,而况国恤前受由下乡人员,尤不敢稽迟也。”(《承政院日记》:孝宗即位年6月)[17]。二、是官吏撰写上疏等重要依据。如果重要公文未在朝报中发行,日常业务就不可能处理:“然后各得通知,有所处置。若政府、三司外,皆不得预知,则虽六曹衙门,无从闻见,缓急之间,无以济事,其它种种妨碍者,亦不止此。创立新规,必详审其始,乃可行之无弊。”(《李朝实录》:宣祖30年6月)[5]第29 册P103 三、实现官府之间政务信息的共享,使“两班”知识层知朝政得失。四、辅教化之不及,使其为庶民之导向,通过公布政令、法令及官府惩戒违法等信息来达到治理社会、教化风俗、以示劝诫的目的。
《朝报》与明清各类官报都是以“当时人记当时事”的笔法载录文书、奏章、敕令、社会舆情等,客观性、真实性较高,故而对史实具有印证补充的作用,“历代的官家和史家都十分重视收集和保存前朝或当时的报纸,作为修史时的参考”,明人修《实录》时,除查阅“诸司奏牍”外,还要参考当时的邸报[18];朝鲜古代《朝报》亦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并受到官方修史活动的重视,例如仁祖朝(1595-1649)重修《时政记》时“请依《政院日记》修正例,别出兼春秋二员,收合各处所存朝报及其时史官家藏草册,使之逐日仕进”[19];肃宗元年(1675)纂修《显宗实录》,其资料来源包括侍讲院收集所收藏的《朝报》,因为朝报中收录了有关人事方面的记载[20];高宗(1863-1897)年间尹致羲誊录纯祖在位三十五年之《朝报》24卷12 册,编为《烂抄》,尹定善抄录宪宗在位十六年《朝报》编作《烂选》6 卷6 册[21]。因此,《朝报》在近现代的学术研究中,被朝韩两国学者作为珍贵的历史档案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