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援堂内五奇书,渊博精深世不如”*
——屈大均与江苏藏书家的交游

2020-01-08蔡思明

图书情报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顾炎武藏书江苏

蔡思明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

屈大均(1630-1696年),初名邵龙、邵隆,字翁山、介子,号非池、三外野人、八泉翁、泠君、髻人,为僧时,法名今种,字一灵,又字骚余。父宜遇,字原楚,别号澹足,幼时因家难而寄养于南海邵氏,故屈氏出生于南海。自小酷爱读书,“少时,读书过目成诵,每夜必就母黄纺织灯下,读新书三十篇,晨起在父前背诵,不遗一字。”[1]1855其父通医理,“有暇,辄饮酒鼓琴,读医书,与经、史、百家相间……家贫,每得金,必以购书”[2]。十七岁时,其父携家返回番禺沙亭,复姓屈氏。

屈氏一生以复明为志业,为联络抗清人士和明朝遗民,一生曾五次北游。其大半生都在外漂荡奔波,居无定所。从所留下的诗文中,其藏书和读书处所有道援堂、四百三十二峰草堂、三闾书院、九歌草堂、古丈夫洞草堂、卧蓼轩、文选楼、祖香园、舂山草堂等处。屈氏著述丰富,《(宣统)番禺县续志·屈大均传》有“屈沱二十四种”[3],朱希祖考述有三十种[4]。其中,《翁山易外》 《广东新语》 《皇明四朝成仁录》《翁山文外》及《翁山诗外》[5]被称为“屈沱五书”。徐信符称“道援堂内五奇书,渊博精深世不如”[6],“五奇书”即指“屈沱五书”。

在北游期间,屈大均多次辗转于江苏多地之间,结交了众多文人学士,与钱谦益、顾炎武、黄虞稷等藏书家有往来。本文旨在考述屈氏在江苏的行迹及其与江苏藏书家的交游情况,着重关注其有关读书、藏书、著书等往来情况。

1 屈大均江苏行迹述略

参考汪宗衍和邬庆时所著的两版《屈大均年谱》以及屈氏《翁山文外》 《翁山诗外》《翁山文钞》《翁山佚文》等文集,则屈大均往来江苏①“江苏”作为一个行政省的名称,是在清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1760年10月6日)确定下来的,并由江宁布政使司、苏州布政使司分工管辖,故取两衙门的首字合称为“江苏”,以江宁府(今南京市)为省会。所辖范围包括江宁布政使司和苏州布政使司两司所辖之范围。具体而言,江宁布政使司统辖范围为江宁府、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通州直隶州、海州直隶州、海门直隶厅;苏州布政使司统辖范围为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太仓直隶州。(参考:张华,杨休,季士家著.清代江苏史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各地的行迹如下。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屈氏为寻访函可(1611-1659年,字祖心,号剩人,广东南海人)北上多年,直至康熙元年(1662年)才返粤。这期间,屈氏的行踪遍布江苏多地。因至辽东寻访函可未果,于顺治十五年冬客居广陵(今江苏扬州),有《梦衣行》 (八首),其自序“冬夕宿维扬客舍,梦孔君遗予茧袄”[7]。

次年(1659年)三月十九日,屈氏在白下(今南京市白下区)瞻仰了明孝陵。与林古度(1580-1666年,字茂之,福建福清人)、王潢(生卒年不详,字元倬,上元县人)、方文(1612-1669年,字尔止,安徽桐城人)等明遗民一起,在王潢之南陔草堂共同祭奠崇祯皇帝。 后又与魏畊(1614-1662,字继白,号雪窦,浙江慈溪人)共同筹谋,助力郑成功、张煌言抗清联军的军事行动。是年,屈氏还游览了苏州邓尉山、无锡蠡湖等苏南名胜,又至常熟拜访了钱谦益。次年三月十九日,屈氏仍至南陔草堂祭奠崇祯皇帝。后与黄生(1622-1696年,字扶孟,一字黄生,安徽歙县人,长期隐于山林,不仕清)相识于扬州,“典裘沽酒,高咏唱和,旁若无人”[1]1882。

康熙四年(1665年),屈氏再次北上,经金陵而至关中。在《赠金陵李子》诗前有序:“乙巳春,归隐金陵,方治黄白之术。予过而悯其穷苦也”[8]。此次北游,屈氏主要在陕西一带活动较多,至康熙八年(1669年)自秦地归粤时,又途经扬州、南京。过扬州又与黄生相见,有《寄答新安黄黄生》,诗云“黄生洪仲吾知己,分手维扬已十年”[9],离顺治十五年时客居广陵相识黄生,恰有十年。在南京秦淮河一带也有短暂停留。

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参与吴三桂兵变,屈氏携妻儿北上避难,经江西、湖北等地到达江苏。是年九月,至太仓访王攄(字虹友,号汲园,江苏太仓人),入冬同汪士鋐等游扬州。

次年,屈氏至金陵黄虞稷千顷堂借书,并作《过黄俞邰藏书楼作》,后又于南京雨花台建衣冠冢。屈氏有《自作衣冠冢志铭》序云:“予于南京城南雨花台之北,木末亭之南,作一冢,以藏衣冠。自书曰‘南海屈大均衣冠之冢’,不曰‘处士’,不曰‘遗民’,盖欲俟时而出,以行先圣人之道,不欲终其身于草野,为天下之所不幸也”[10]。此衣冠冢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查缴屈大均诗文的文字狱中被牵连出来,时任两江总督高晋命江宁藩司闵鹗元前往雨花台察访衣冠冢之所在,但因时近百年,遍寻未果[11]。

屈氏一生以遗民自居。明清之际,苏南是文人结社活动活跃的地区。从上述行迹来看,屈氏出游均带着抗清复明的政治目的,顺治十六年至十七年因郑成功、张煌言联军筹谋抗清,在南京有过较为集中的长时间逗留,其余则多是短暂停留。在社会活动之余,屈氏也留下过在江苏访求文献的记载。在《复吴绮园书》中,便有屈氏在南京三山街一带搜罗文献的足迹:

仆行年遂已六十,道德未成,文辞何补。欲于五经宝书有所纂撰,往往以无书考订,搁笔久之,诚所谓“左氏门庭虽多笔砚,稚川史籍不满巾箱”,可为叹息者此也。每恨僻处岭南,图书鲜少。徒欲万卷,咸披不得,百城长拥,面墙而立,欲信无征。盖天之穷予,不在于不逢尧与舜禅,而在于孤生瘴乡,涂耳目而拘神智,安得遂舍桑梓,乘长风,与白头老母,驾苏耽之胎禽;黄口小儿,蹑鲍靓之凫舄,直至秣陵三山街口,遍购群书,广借藏帙,勒完五经之私本,更裁诸史之大成,与足下辈三四人,日夕编摩,迭相参订,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乎。[12]

上文披露了屈氏因感岭南之偏僻,而文献书籍之匮乏,致其所编撰之文集搁置许久,而忆及其在南京三山街一带搜罗群书之事。其中提及之“广借藏帙”,或意指其曾于黄虞稷千顷堂借《易疏》之事。因而,屈氏在南京有过搜罗文献之经历。在与藏书家的往来中,也有书籍访求之事,下文略加展述。

2 屈大均与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虞山先生,江苏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进士。钱氏藏书为江南之最,藏书处有拂水山庄、半野堂、绛云楼、芙蓉庄(又称红豆山庄)。有《绛云楼书目》及《绛云楼题跋》传世。与毛晋、黄居中、赵琦美、黄宗羲、曹溶等藏书家往来密切。顺治七年(1650年)绛云楼不幸失火,藏书几近全毁。若干余存,多归其族孙述古堂主人钱曾。

顺治十四年(1657年),龚鼎孳(1616-1673年)持钱谦益书信至粤,拜访道独(1600-1662年,字宗宝,号空隐,南海人,在海幢寺期间选屈大均为侍者)以搜辑憨山大师(1546-1623年,名德清,俗姓蔡,安徽全椒人)《梦游全集》,文集后由屈氏为之校勘。屈、钱二人虽未见面,但由此建立起了联系。此事钱氏在后续为屈大均所作《罗浮种上人诗集序》中提及云:“日者,余征憨山大师遗文于曹溪,华首和尚揵椎集众,付杀青也。”[13]

顺治十六年(1659年),屈大均时年三十岁,经道盛(1592-1659年,字觉浪,号杖人,俗姓张,福建柘浦人,晚年主持江苏金陵天界寺)引荐,至常熟拜访钱谦益。在此次拜访中,钱氏读了屈大均的诗文为之激赏,称“此非少年上人耶?何其诗之似山翁也?”[13]钱氏后来在与毛晋书中推介屈氏诗才道:“罗浮一灵上座,真方袍平叔。其诗深为于王所叹,果非时流所及”[14]。钱氏之推重大大提高了屈氏在江浙文人群体中的影响。

屈大均在《访钱牧斋宗伯芙蓉庄作》:“四面烟波绕,藏书有一楼。兴亡元老在,文献美人留。桥细穿荷叶,舟轻及素鸥。爱予初命笔,交广有春秋。”[15]据陈永正校笺,此诗“末两句,谓时正作《皇明四朝成仁录》”[16]。

按:《皇明四朝成仁录》是屈大均为明崇祯、弘光、隆五、永历四朝殉难的仁人志士所作传记。屈氏在各地奔走之余,还一边搜集资料,一边从事编撰。钱氏为藏书大家,阅历丰富,交游众多。此行于其编纂《皇明四朝成仁录》一书,或有裨益。

3 屈大均与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年),字宁人,号亭林,亦自署蒋山拥,后人尊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顾氏出身书香门第,其先祖三代均有藏书,受家风影响,自小手不释卷,博览群籍。著述多且精深。明亡后不仕,辗转北方各地从事秘密串联的抗清政治活动。

其藏书并无固定处所,所藏最初源自顾氏先祖所传下来的五六千卷藏书,后在其迁徙奔波中散失过半。“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而汉、唐碑亦得八九十通,又钞写之本别贮二麓,称为多且博矣。”[17]

康熙二年(1663年),屈大均因参与“通海案”①“通海案”是指清顺治十六年(1661年)郑成功、张煌言组织抗清联军北伐,清政府由此大规模地搜捕抗清之士。屈氏与浙江慈溪魏畊(1614-1662,字继白,号雪窦,浙江慈溪人)为其谋划。兵败后,魏畊被告发,逃至山阴(今浙江绍兴)祁氏寓园,后于台州被捕。受此牵连的祁理孙、祁班孙兄弟均入狱,后在抗清人士的解救下,祁理孙出狱,但不久后忧愤而离世,祁班孙被流放辽东宁古塔。而携母北上避难,于康熙五年(1666年)在山西代州初识顾炎武。顾炎武有七律称屈氏“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18],以屈原后裔来赞其才学品质。顾氏在离开雁门关之际,屈大均和雁门关参将赵劻鼎一起送行,顾氏又写下《出雁门关屈赵二生相送至此有赋二首》。此次见面,屈氏有诗《送顾宁人》,其中有“飘零且觅藏书洞,慷慨休听出塞歌”[19],又有《送宁人先生之云中兼柬曹侍郎》,有句云:“君追孔氏著麟书,我学三闾持橘颂”[20]。诗句是对顾炎武在奔波中仍然坚持著述的赞扬,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怀抱着与之同样的气节。

顾炎武在遗民群体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尽管一生飘零,但留下了《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金石文字记》 《亭林诗文集》 《肇域志》 《音学五书》《古音表》等大量著作,是清代学术思想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顾炎武卒于山西曲沃,屈氏写下《哭顾征君宁人》(四首),诗中洋溢着对前辈离世的哀愁,以及对未竟事业之忧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屈大均又作《哭顾亭林处士》,诗中感叹“皓首悲难待,黄河忽已清”[21],是时满清王朝的统治日趋安稳,屈氏已然意识到了复明大业的无望,不免隐痛。

4 屈大均与黄虞稷

黄虞稷(1629-1691年),字俞邰,号楮园,祖籍福建晋江。其父黄居中(1562-1644年,字明立,号海鹤)官任南京国子监丞,于是随父至南京定居。黄虞稷有千顷堂藏书,源自其父之千顷斋,后经其广泛搜藏,由6 万多卷增益至8 万余卷。编有《千顷堂书目》32 卷,“是著录明代艺文最齐备的一部书目……在分类法上,它突破了前代正史艺文志的陈规,类目有增有减,时分时合,有其精辟独到之处”[22]。当年,黄氏与金陵藏书家丁雄飞(1605-1687年,字菡生,江浦人)订立有《古欢社约》,约定互相抄借所藏之书,以补彼此之阙失。“古欢社”之举得到晚清学者、藏书家缪荃孙的称誉,谓“此约最为简便,同志共读书者可取之为法”[23]。

康熙十九年(1680年),屈氏“从黄虞稷(俞邰)千顷堂借《易疏》”[1]1938,为此而作《过黄俞邰藏书楼作》:

我生南海愁偏僻,经史之外寡书册。扁舟遥至金陵城,欲向名家求载籍。黄君父子世藏书,一室尝开万卷馀。欲使文章归性命,岂将词赋送居诸。六经我道非糟粕,天地精神于此托。一画能令日月开,古圣神明必有作。君家易疏几青箱,借我无嫌岁月长。卦外始能知太极,图中亦可得羲皇。君今继述从何始,应徵未与先朝史。文献无稽是此时,春秋有志惟君子。秦淮水长连青溪,三月河房柳向西。欲邀雪客同挥管,吾学诸编更整齐。我且浓磨方氏墨,殷勤花下为君携。[16]496

此诗详尽地记载了其向黄氏借书之经过,所借之书为《易疏》,乃屈氏为撰写《翁山易外》而所需之文献。《翁山易外》共七十一卷,是屈氏关于《周易》的研究著作,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刻成。该书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成果,“打破了历来《周易》解释上的神秘色彩。屈氏既继承了传统经解之说,但又不死守五行生克的说法,而是以直觉方法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现象来解释卦爻辞”[24]。

5 结语

从屈氏在江苏的行迹来看,在江苏所结交之人士众多,且多为明朝遗民。可以看到,屈氏于江苏一地的活动以及各种交游并不是以藏书为核心的。尽管如此,其在为反清活动奔走之际,仍不忘著述,与钱谦益、顾炎武、黄虞稷之往来均谈及其著述事宜,且在南京三山街一带有过访求书籍的经历,为其日后之著述积累文献资料。

分别言之,则与钱谦益之交游,二人年龄悬殊之大,不同于同辈之谊,而是虚心拜访请教,钱氏也极力提携,对其大加赞赏;与顾炎武之交游,两人之相交并不是发生在江苏地域,两人唱和诗文多与时事有关。顾、屈二人志向和经历之相似,一生多漂泊不定,并不像钱谦益、黄虞稷等能建立起规模可观的藏书,二人之往来主要还是基于志向之相投。有学者研究认为屈、顾两人之互动在地域文化和治学思想方面相互有一定影响,“顾炎武并未来过岭南,其著述有记述岭南处,应是屈大均北上会晤时提供之素材……顾炎武的治学思想和方法肯定对屈大均有所影响”[25];与黄虞稷之交游,则主要是为借用藏书之事,其专作《过黄俞邰藏书楼作》,可见其从黄氏藏书获益良多。

猜你喜欢

顾炎武藏书江苏
顾炎武谢鼠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江苏
手不释卷的顾炎武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顾炎武家族藏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