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铁对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的贡献*
2020-01-08郑闯辉
郑闯辉
(嘉兴市图书馆 浙江嘉兴 314050)
1 引言
嘉兴图书馆成立于1904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起始名为“嘉郡图书馆”,先后经历了“嘉兴公立图书馆”“嘉兴民众教育馆图书部”“嘉兴县立图书馆”等阶段。1950年4月,更名为“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1]。1950年5月,汪大铁接任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副馆长一职。汪大铁(1911—1960年),名志忠,又名志会,笔名汪大、王友三、宋一江。号大铁,以号行。河南固始籍,浙江嘉兴人。就读于河南大学时,是范文澜学生。1934年至1938年间,任河南大学助教,1938年至1947年间任河南潢川中学教师,1949年任嘉兴中学教师,1950年起任嘉兴图书馆副馆长,并实际主持工作。好文史,善诗词,富藏书。离世至今已数十年,其生平事迹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有详尽记录与研究。本文以档案史料为据试图勾勒其对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的贡献。
2 汪大铁对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的贡献
2.1 接手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
1949年5 月,嘉兴解放。同年12月,嘉兴地区专员公署向省文教厅报告,建议在旧嘉兴县立图书馆现有资源和设备的基础上,建立“省立嘉兴图书馆”[2]。报告中称“不论以该馆之历史、群众要求及影响、及今后开展社会教育言,省立嘉兴图书馆之成立实刻不容缓。”1950年1月,浙江省文教厅批准成立“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这是解放后浙江省在地方上最早成立的公共图书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于1950年4月4日正式开馆。
1950年5 月,汪大铁接任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副馆长一职。1950年8月到馆。因为当时工作人员少,并且馆长一职一直空缺,所以他是以副馆长之职,实际行使馆长之责,并兼任辅导部工作。
走马上任后,他面对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将嘉兴图书馆的工作尽快走上正轨。新中国刚成立时,部分图书馆职工对接收图书馆的图书文献呈现抵触态度。他们认为,新中国应该与旧社会划清界限,以保存新图书为主,不要再接收以前的旧书。汪大铁没有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而是将以前的图书资料全部接收下来,并登记造册。这就为现在的嘉兴市图书馆藏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嘉兴市图书馆能够保存下来大约10万册古籍文献,汪大铁馆长可以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50年10月1 日“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领用证章名册”[3]显示,当时的嘉兴图书馆工作人员有:副馆长汪大铁,干事李国卿、杜玫生、张昊、解克曜、杨玉英,工友金余庆。共有七位正式职员。
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作出了颇为出色的成绩:“他们大力展开群众工作。在馆内:与读者联系,了解他们的文化程度,给他们介绍书报,帮助他们查卡片,研究问题;举办展览两次;吸引读者,组织十二个读书小组,辅导读者。在馆外:利用假期,在人烟稠密之处,举行流动阅览。在市区内,特设两个流通书库。在乐桥小学与鸣阳门小学借存儿童图书。配合冬学试办乡村流通站。到民丰造纸厂、绢纺厂、文教干校,举办馆外图片展览”[4]。
2.2 注重文献资源建设
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先后接收了精严寺中经弘一法师李叔同整理过的《乾隆大藏经》以及佛学大师范古农藏的佛学线装书。通过嘉兴古旧书店收藏了一批有价值的古籍和旧书刊,丰富了古籍收藏规模。
1951年,嘉兴图书馆发文,倡议社会各界人士捐赠古籍和整理经费。其中讲到:“查我馆古书四万余册,颠倒错乱,急待清理。惟以馆中人手不多,经费复少,而古书故籍,多关地方文献,又不便长久弃置,为此动员义务干部四人,从事清点整理,但使工作人员枵腹从公,终有不妥,乃应地方开明士绅沈公达、蒋抚青、庄有壬诸先生之建议,并协助向( )台端等劝募……”[5]25
劝募效果颇为明显。捐赠单位计有:正大电业公司 五十万、中和新公司 廿万、乌传经先生 五万、李钟英先生 五万、严家威先生 廿万、蒋抚青 五万、沈公达 五万。共计壹佰壹拾万元整。
1951年,佛学大师范古农居士因病去世。他收藏的大量佛学著作以及佛学研究稿本、佛学刊物等,由嘉兴图书馆接收。
1951年7 月,嘉兴县竹林乡在土改中将地方上知名的藏书家祝廷锡“知非楼”藏书散佚。嘉兴图书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向专员公署汇报,专员公署立即发文处理,并派图书馆接收剩余图书。
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建馆初期,积极促成社会各界踊跃捐赠图书文献。比较大的几批图书捐赠有:
1952年,由居住在上海的嘉兴籍乡贤倪禹功先生牵线,平湖孙氏雪映庐后人孙顾赞玉女士向嘉兴图书馆捐献雪映庐旧藏《槜李诗系》等善本:“敬启者,兹有孙氏雪映庐所藏《槜李诗系》四十册、《续槜李诗系》二十册、《当湖外志》二册、《续当湖外志》二册、明弘治《嘉兴府志》残本抄本一册,拟捐赠贵馆入藏,即希詧收为荷,此致嘉兴图书馆。孙顾赞玉启。”[6]
钱镜塘先生捐赠有:《读山楼谈薮》一册、《妇学》一册、《女英传》四卷一册、《传子》二卷一册、《竹堂集》一册、《花近楼丛书题跋记》二卷一册、《雪溪渔唱》一册、《宪政编查馆草订行政总目》一册、《清风室文钞》十二卷一部四册,合计十二册。另外,郑之章捐赠了几百种古籍,沈梓后裔捐献了《避寇日记》《养拙轩笔记》稿本(《避寇日记》是清代嘉兴沈梓所著,其中记载了太平天国在嘉兴的大量资料,是嘉兴重要的地方文献。《避寇日记》已列入国家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算得上是嘉兴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了。1951年,沈梓的后人沈访磻先生委托邵传统医生把它捐赠给了嘉兴图书馆。)
另外有沈慈护、劳善文等人捐献了沈曾植奏折杂件等珍贵手稿文献。
汪大铁馆长很注重地方志与嘉兴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1952年1月3日,汪大铁签发了《请代征集本馆所缺本省地方志》公文,其内容为:“查本馆所藏本省地方志,一般的尚未完备,颇愿各处征集,以备行政上军事上之参考。本馆除已有者外,现尚缺昌化、桐庐、文成、天台、仙居、景宁、永康、武康、余姚、新登等十县及旧宁波府志、台州府志、严州府志、衢州府志、金华府志。如贵处可能收得,无论完本残本,皆所欢迎。所属县以下之村镇志书,亦愿收集。其征集方式,赠与交换购买皆可。若有是项志书在市上发现或私人收藏,敬祈惠予协助,动员说服转让公家,以利参考。”[7]
嘉兴图书馆原馆长崔泉森曾总结:“嘉兴图书馆在1950年4月恢复开馆,称‘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主持馆务的是副馆长汪大铁先生。汪馆长毕业于河南大学,曾受教于著名版本目录学家王重民先生,因此对图书馆的古籍和地方志书情有独钟,倪禹功先生称大铁馆长‘尤对方志一门,珍视殊甚,拟在浙省馆藏中出一头地’。大铁馆长有心收齐现存所有嘉兴地区的志书,他一方面给全国各大图书馆写信,希望能把他们馆藏的复本嘉兴志书通过赠送或交换的方式提供给嘉兴图书馆;另一方面则是请一些嘉兴在外地的人士注意当地古旧书店中的地方志。上海是旧书业的重地,为大铁馆长特别关注,而他所委托的就是倪禹功先生。”[8]
除了委托外地的嘉兴乡贤注意收集地方志与地方文献之外,汪馆长对馆内的资源建设工作也非常重视。目前嘉兴市图书馆1950年代的老期刊老报纸均保存在市区少年路老馆也即南湖区分馆,笔者曾多次前往查阅资料,多有其他馆未采购或保存的老期刊老报纸,特别是一些文物和图书情报等领域的专业期刊,如《文物参考资料》等相当齐备。这也可以说是汪大铁馆长重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有力证据。
2.3 组织古书整理小组
目前关于古书整理小组的资料,所见不多。仅在吴藕汀先生《孤灯夜话》一书中见到了相关记载:“汪大铁,河南固始人。五十年代,为嘉兴省立图书馆负责人,实为副馆长之职。因嘉兴地区专员公署文教科长王镜明,见其才而任之。在职期间,组织‘古书整理小组’,抢救行将散失之残篇断简。管理精严寺残缺不全、任人践踏之清代《龙藏》,至少保存有十分之七八。并筹建书库,以储旧籍,虽尚简陋,但在五十年代初,能有几人重视木版古书。除本馆以外,还帮助成立‘嘉兴文物保管会’,及为文化馆组织‘昆曲研究小组’。后来迁移舞蛟石,亦主其役。”[9]
《龙藏》又名《乾隆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乾隆大藏经七千一百六十七卷 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三年(1733—1738)刻本,经折装。书高33.6厘米,宽12.8厘米,五行十七字,上下双边。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号01966。嘉兴市图书馆藏。存五千三百七十三册。”[10]嘉兴市图书馆现在所保存下来的这一批《龙藏》(《乾隆大藏经》)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全靠汪大铁馆长当年的英明决策。
2.4 抢救整理嘉业堂藏书
1950年代,嘉兴地区的管辖范围主要包括了现在的嘉兴市、湖州市。1950—1958年,地区首府驻地在嘉兴市。1951年3月,嘉兴图书馆接到嘉兴专署的指示,准备接管与整理南浔嘉业堂的藏书。因此,南浔嘉业堂也成为了嘉兴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范围。
嘉业堂是南浔巨富、著名藏书家刘承干建立的藏书楼,收藏了大量善本古籍。嘉业堂藏书之积聚,始于清宣统间。为此,汪大铁馆长于1951年3月20日亲赴南浔调查。并在此前后,分别写信向北京图书馆副馆长王重民先生,以及南京图书馆馆长贺昌群先生,向他们请教。当时湖州、嘉兴刚解放不久,两地都归嘉兴地委管辖。经过情况汇报,1951年4月11日,浙江图书馆接到浙江省文教厅转来的中央人民政府文秘物字64号公函:刘氏嘉业堂藏书以旧籍为多,嘉兴图书馆规模未具,人手无多,庋藏整理未能胜任,请考虑拨归较大之图书馆入藏。于是,浙江图书馆提出与嘉兴图书馆联合接管的方案,获文化部批准。
赵万里先生曾到江浙一带访书,将嘉业堂书目12册带在身边,大概有“善本书一册;普通书,经部一册,史部一册,方志一册,子部一册,集部明以上一册、清人二册,总集以及丛书合一册,另补编一册,抄本书二册,共十二册。”1951年5月5日,汪大铁馆长按照王重民先生的指点,给上海文管会徐森玉先生去信,在引用了王重民先生的说法后,恳求徐森玉先生“设法将该项书目惠寄”,但最后好像没有结果[11]。
此外,汪大铁馆长还与刘承干有直接的通信。1951年汪大铁致刘承干的信:“前奉嘉兴专署之命,亲往南浔了解府上藏书情况,周览各处,惟见蛛尘满目,不尽萧索。藏书楼中则册籍零乱,蔀数皆混,蓄板室中则框片倒置,秩序尽失。(目睹伤心,不禁慨然,中国藏书之家),慨自海源阁毁于王冠英之乱,皕宋楼入于静嘉堂之手,大江南北巍然独存者仅‘府上’嘉业堂(一家)而已,而叠遭兵燹,不无损失。今政府爱惜民族文化不遗余力,是以政府上藏书备极关心,盖以执事所请保存文化之议,将由本馆派人代为清点,并(吸收)请先生襄助其事”[12](注:括号中的内容,原件都由红笔删除)。
刘承干1951年4月3日回信:“手教恍接,光霁猥以敝楼藏书,殷殷垂问,既感又惭。溯自倭寇之祸,故乡沦陷,敝书楼管理人员仓皇撤退。其后驻扎军队络绎不绝,往往任意破坏,甚至欲入内探视,亦未容许,是以内部情形全属茫然,盖由环境使然,并非放弃责任,置之不问也。弟离乡十有五年,悬梦家山有如隔世。从前书楼负责人施韵秋君于一九四五年物故,原有人员均已星散,目下欲求一熟悉版本目录之学有裨工作者,竟难物色。去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员洽商收购,亦因清点乏人,未能遽办。今执事奉命前往实获我心。弟年逾七十,家业已倾,迟暮情怀,惟忧生计。如书籍由政府收买,庶一生苦心不致泯没,而弟正处匮乏之境,藉此以延岁月……”[13]
不过,因为此事,特别是刘承干提出了“目下欲求一熟悉版本目录之学有裨工作者”,嘉兴图书馆确实派出了一位员工前往南浔整理嘉业堂藏书。这就是现在十分著名的嘉兴文化老人、文人画家吴藕汀先生。吴藕汀本是嘉兴图书馆员工,擅长版本目录之学,但因为长期定居南浔整理嘉业堂藏书,以致于其人事关系后来划归浙江图书馆管理。据吴藕汀先生在《孤灯夜话》一书中回忆:“一九五一年春,我与汪君相识,即聘我为‘古书整理小组’成员,及奉命与‘浙江省立图书馆’共同接收嘉业堂藏书楼,向文教科荐我负责此事,与浙馆人员同去南浔。以后数年中,我与汪君联系频繁。”[9]嘉兴市图书馆的馆藏档案资料也可证明这一点。比如1951年3月20日星期二,《工作日志》“馆务摘要”记载:“汪馆长赴浔,了解嘉业堂藏书情况。”[14]1951年10月14日星期日,《工作日志》“馆务摘要”记载:“南浔十二万六千余元单据寄来。……文教所来文‘为转知处理南浔嘉业藏书楼图书之办法’一件。”[15]1951年10月18日《工作日志》“馆务摘要”记载:“南浔嘉业藏书楼的书目和工作总结今日寄到本馆。”[16]1951年10月20日的《工作日志》“馆务摘要”记载:“南浔藏书楼工作经费已汇出,计八九二〇〇八元。”[17]
总体上,汪大铁馆长在抢救整理嘉业堂藏书一事上,非常热心,往来奔波,书信往还,尽量争取将这批文献留在嘉兴境内。虽然最后由于其他原因,嘉业堂藏书收归浙江图书馆所有,但汪大铁馆长为之奔走呼号的努力令人感动。
3 结语
1953年6 月,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由省人民政府文化局批准,下放由嘉兴市人民政府领导,名称也改为“嘉兴市图书馆”。从1950年4月开馆接待读者到1953年6月,浙江省立嘉兴图书馆度过了短短的三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也可说是嘉兴图书馆在115年馆史中级别最高、最为光辉灿烂的三年时光。
汪大铁在1950年代作为主抓业务的副馆长,也是实际上的馆长,尽心尽力,将一个困难重重的图书馆办理得有声有色,规模可观,使得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均能走上正轨,并有良好的发展,非常难能可贵。另外,他还积极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推动藏书的捐赠,注重方志文献的收集,还为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奔走呼号,提供经费和人员支持,为嘉业堂藏书的整理与保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