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20-01-08深圳市委党校2019年中青班广西河池调研组
深圳市委党校2019年中青班广西河池调研组
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两项工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确保我国乡村发展再上新台阶,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坚持以乡村振兴引领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找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契合点,实现两者高效融合,共同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总要求之一,它既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关键所在,也是助力脱贫的有效举措和巩固扶贫成果的长效举措,是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联系起来的最佳结合点。
带着这一认识,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全面推进之时,深圳市委党校2019 年中青班广西河池组学员,于2019年9 月来到河池市大化县都阳镇都阳社区开展一个月的“三同”锻炼。中青班学员在开展“三同”实践锻炼之余,深入全镇六村一社区开展调研,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现状,探讨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进行思考,提出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一、都阳镇基本情况
都阳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腹地,东与雅龙乡相邻,东南与古河乡毗连,西南与百马乡、江南乡隔河相望,西北与岩滩镇交界,北部与北景镇、七百弄乡接壤,是大化县重要的交通枢纽,省道S314线和县道X912线在此交汇。都阳镇现辖都阳社区和满江、双福、加城、忠武、武城、尚武六个行政村,20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6933人,主要为壮、瑶、汉三种民族。全镇幅员面积1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44亩,其中水田6638亩,旱地4259亩,坡耕地2347亩。
都阳是历史文化名镇。据相关史料记载,都阳土司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明嘉靖七年(1528年)在都阳设置土司检巡司,后兴土木建司衙署,俗称“土司楼”。1930年,都安县苏维埃政府在都阳挂牌成立。2017年12月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土司楼”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阳镇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拥有秀美宜人的红水河百里画廊、古色古香的土司楼、极富盛名的都阳莲花山佛教胜地、险峻雄壮的八里九弯、独具风格的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都阳风情小镇等景点。近年来,都阳镇充分挖掘都阳土司文化、宗教文化、美食文化等人文资源,打造都阳特色旅游产业,积极发展农家乐、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服务,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完善。
都阳是扶贫产业重镇。近年来,在巩固粮食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全镇采取“党旗引领,联建联养(种)”模式,大力发展七百弄鸡、沃柑、葡萄、三红蜜柚、甘蔗、核桃、油茶、肉牛等产业,成立13个种养专业合作社,成功创建镇级金沃园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县级六水七星高山红柚特色农(林)业核心示范区。截至2019年5月,全镇种植沃柑1432亩,山葡萄300亩,三红蜜柚1460亩,甘蔗4036亩,油茶750亩,核桃4730亩,养殖七百弄鸡3.87万羽,山羊0.96万只,肉牛2169头,土猪1.75万头。全镇林地面积1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7%,境内木材加工企业16家,木材加工产品远销区内外。
2018年底,都阳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34元。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2017年,都阳镇利用村“两委”换届契机,设立七个村民合作社,全面排查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将四个贫困村和三个非贫困村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共275万元,与企业合作经营,为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分别年增收四万元和两万元。2018年,都阳镇争取到后盾单位帮扶资金90万元,用于发展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4.6万元。2019年,根据县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都阳镇使用七个村集体发展资金和银行贷款购买商铺七处,预计2019年实现收入28万元,2020-2028年可实现长期稳定年收入35万元。
二、都阳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 ‘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从一定层面上说,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都阳镇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将其作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产业信息、技术水平、市场开拓、资金投入方面的优势,在带动产业脱贫、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一)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载体,是连接农户、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主体。都阳镇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镇党员牵头成立农民专业种养合作社13个,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示范性强的是忠武村东皇岭合作社。
忠武村东皇岭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4月,运行模式为“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基地”,并在2017年8月成功获评世界银行贷款扶贫试点示范项目,之后改组定位为综合型股份制合作社。合作社以沃柑种植为主,油茶、百香果等农产品加工为辅,种植沃柑面积达225亩,2019年挂果47亩,新种178亩。在合作社示范点带动下,其他农户自己发展沃柑种植80多亩,预计2020年全部进入丰产期,年产量达90多万斤,产值达360万元以上,年纯利润达200万元以上。
合作社采用乡村组织联引、多户合作联建、共管轮值联种、效益分配联享运行机制。在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带领下,已有入股社员163户639人,其中贫困户106户402人,占全村贫困户的65%。合作社聘请四名技术管理员分片管护种植基地,参与农户在管理员的统一管理下,自行安排轮流出勤出工,若农户不能出工,可委托他人或出资请人代其出工出力。该模式将劳动力释放出来,达到节省劳力和成本的目的,并将产业发展政策惠及没有劳动力或外出务工的贫困户,确保户户有稳定收入。合作社股金主要以政府产业扶持资金、现金、土地租金等方式构成,总股数为10000股,股金为200万元,其中贫困户持有3842股、村集体经济1000股、非贫困户5158股,后盾单位扶持资金、其他部门奖励扶持资金等投入都列入村级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入股社员共同享受利益。入股社员将按合作社总收入利润的80%进行股权分配,20%为合作社统筹基金。贫困户平均每人享有1至12股不等的产业扶持基金分红股,到2021年项目建设结束以后,每年都有每股100元至400元不等的分红收入。
(二)农业龙头企业茁壮成长
农业龙头企业投入产出比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带动效应较强,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排头兵、领头雁,是带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龙头企业通过帮助小农户优化资源配置、化解经营风险、参与产业融合、拓展增收渠道,使小农户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阳镇将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其中,涌现出的佼佼者是金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在都阳社区党总支部的指导帮助下,都阳社区青年创业带头人覃活虎于2014年成立的,并创建都阳镇沃柑种植示范基地,覆盖贫困户15户64人。经过三年精心管护,2017年,基地首批沃柑成熟上市,产量150万斤,产值700多万元;2018年产量达250万斤,产值1100多万元。基地采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沃柑果实品质优良,各地客商争相订购,供不应求。此外,基地还于2016年成功创建了都阳镇金沃园特色农业示范区,并通过了市级验收,为开发观光农业、特色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打下良好基础。基地每年为当地居民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并优先雇佣流转土地的贫困户,贫困劳动力人均月收入达1800元以上,流转土地的农户还按照协议及当年公司经营收益情况进行分红。
近四年来,基地作为都阳镇党建促脱贫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种植技术培训基地,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极大地推动全镇特色产业发展,全镇新增沃柑种植大户四户,沃柑面积达到1200亩,新增各类特色产业种养专业合作社十多个。基地的发展和作用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群众的广泛赞誉。
(三)家庭农场方兴未艾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经济效益较好,且自主性较强,农户成立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以韦明忠家庭农场为例,可直观感受家庭农场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
种植大户韦明忠一家人口六人,劳动力三人。2015年,韦明忠以1000/亩/年的价格,从几十户村民手中租了50多亩土地,租期15年,每年支付租金五万元。2015年5月,每亩种下50棵三红蜜柚树苗,以每棵树苗12—15元计算,树苗总成本为30000—37500元。三红蜜柚种植后第三年挂果,第五年进入丰产期。成长期间,需要施肥、打农药、除草等,每年总成本约为10万元。按每棵产量200斤计算,亩产估算10000斤。成熟的蜜柚通过批发零售、电商平台等多种方式,按照目前市场价3.5—4元/斤来算,每亩收入为3.5—4万元。施肥、打药、除草、浇水、套袋、采摘等环节所需用工均吸纳本地劳动力,并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务工机会,每年将创造200多人次的劳动岗位,带来劳务收入4 万多元。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都阳镇已初步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党旗引领,党员、经济能人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走致富路,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脱贫、农户增收的双赢目标。
三、都阳镇产业发展中呈现的问题
从调研和基层反映情况看,受制于地理区位、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输出等因素,都阳镇面临着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不完善、村集体经济不强、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产业转型有待提升等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融合发展不充分
从2018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在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增长乏力,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不足,上下游产业拓展不足。主要表现在:
农产品偏重于初级产品,农产品深加工缺乏,链条不完备,农业产品加工衍生产业发展不充分。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大水面渔业和稻田渔业、渔牧产品加工、流通、饲料工业和休闲渔业等多种业态共同发展格局还未形成。
缺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极度依赖农业,经济增长依靠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高。
第一产业生产链条不够完善,农产品生产、工业品加工多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加工,规模化组织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建设滞后,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发展不足,暂无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农户和有营业执照、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农户。
休闲农业和旅游服务业发展不足,餐饮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虽有发展,但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带动能力偏弱。比如,全镇具有接待游客能力的旅馆仅有七家,仅能提供中低档床位150多张;餐馆七家,农家乐三家,无法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
(二)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都阳镇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示范区、示范点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对农业经营体系的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目前农业经济仍以传统耕种农业为主,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品牌效益不高等问题,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转型深度不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观念难以改变,土地流转意识不高,农业规模经营基地不多,种植农作物种类、标准不一,导致粮食产量不高,村民人均收入不高且增收困难。以2018年为例,都阳镇七个行政村除都阳社区外,其余六个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000元。
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有待提升。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生事物,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产业化经营的促进作用还不大,一些合作社由政府推动成立,农民自主性和积极性不高。目前全镇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种植大户、种养大户各57户,缺少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200亩以上),合作社的数量和经营规模均偏小。其次,合作社多数停留在种植、养殖等低层次服务上,在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开拓市场等方面较少涉足,抵御市场风险和竞争力较弱。第三,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没有真正发挥出农民“抱团”闯市场的作用。
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都阳镇虽地处生态富硒长寿地区,富硒土壤资源丰富,但从发展项目看,主要停留在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和政府主导的长效产业,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突出,没有体现区域特色,缺乏叫得响、拿得出、见效长的特色品牌。部分沃柑和三红蜜柚等虽已申报了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但未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亟需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附加值。“大化大头鱼”“七百弄鸡”等地理标志产品尚未得到有效开发,无公害和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品牌效益未充分发挥,亟需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拓展销售渠道。生猪、家禽、肉牛肉羊、大头鱼、罗非鱼等优势特色水产、畜牧品种,急需推进优势特色品种良种引育生产,建设和完善一批水产畜禽原良种场。
(三)风险防范措施有待加强
由于受市场、疫病、良种、成本、价格波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经营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大化县于2018年出台了《政策性保险部分自治区险种和地方特色险种试点实施方案》,帮助广大农户防范养殖风险,在巩固农户的生产和经营成果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在风险防范措施与政策落实上仍需要进一步强化。主要表现在:
在农业风险预警防范方面,农民虽然对市场风险具有警觉性,但受限于市场信息不灵以及农业生产周期长等因素,难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需要政府强化政策保障,对风险进行防范。
在防范农业生产技术风险方面,政府农业部门虽对种养提供有关技术服务,但支持力度还不够。现有的由上到下的技术推广方式,未能充分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扶持方面,个别政策性农业险种补贴力度和定损赔付机制还需完善。如2019年受非洲猪瘟生猪疫情影响,农户损失较大,农业保险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保险赔付不及时,影响周边养殖户的积极性。
(四)集体经济发展较弱
各村集体经济收益渠道单一,无企业支撑,产业层次低,产业发展带动不大,后续发展乏力;缺乏创业带头人,各村闲置或低效使用的旧水库、林地等集体固定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集体经济收入不均衡,特色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成效慢;部分村集体资源少,自主发展产业难度大。由于缺乏集体资金和财政资金支持,部分村屯路网、集中供水、给排水沟渠等设施建设还未全面完成,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电商平台不健全;农业用水水价形成机制尚不完备;仓储烘干、晾晒场、保鲜库、农机库棚、农产品展销中心等设施有待统筹推进。
(五)农村本土人才不足,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人才缺失已成为制约都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农村产业发展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从农村技术支持看,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具体表现在:
劳动力资源不足。由于当地缺乏大型龙头企业,整体就业容量较小,同时家庭种植业生产效益较低,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新生代力量匮乏,一些农村甚至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生产要素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据统计,都阳镇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务工人口达2912人,占比10.9%,一定程度上存在老龄化、空心化问题。
新型职业技术农民发展缓慢,技术服务供给不足、积极性不高。全镇仅都阳社区有三个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仅九人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因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现有技术人才缺少技术服务积极性;部分村农业技术推广、灾害防治缺乏技术指导。
技术人才储备不足、技术能人带动作用有限。农机技术、流通渠道、农产品冷链、加工及仓储物流建设、农村电商、林业深加工等应用型技术推广人才欠缺。技术能人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应“半农半读”技术培训、线上线下创业支持服务,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激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的支持力度不足。政府层面缺乏有效引导,缺乏专项基金和贷款及贴息资金支持,返乡青年创业服务及培训指导不够,在用地、用电、用水成本等创业优惠力度不足,乡镇创业服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乡村实际、符合片区特色的产业规划,对症下药认真破解发展瓶颈,修补发展短板,从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从都阳镇的实际来看,必须立足优势,整合资源,拓展上下游产业,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发展。
深挖种植业产业链经济价值。一是兴办乡镇集体经济企业,统筹散户林地,优化经济林木和红柚、沃柑、茶油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探索试点兴办村级集体企业,进行夹板、木地板的加工,完善木材加工下游产业链,提升林业产业附加值。三是发展果品包装箱、冷储仓库、果品贸易中介、电商物流等各项配套产业,引进果汁加工等深加工企业。四是发挥都阳社区的交通优势和窗口展示优势,培育都阳镇特色农产品展销一条街,形成农产品批发集散地,产生集聚效应。五是打造“绿色、生态、长寿、富硒”生态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注册集体商标和大化红水河生态农产品地理标志,形成类似“巴马活泉”的特色品牌。
借助专业公司提高传统养殖业经济效益。成立乡镇集体经济企业,与华润农业、温氏集团等养殖业品牌企业形成深度合作,由公司统一育种选苗,派技术人员跟踪培训指导,并负责统一回购成品,有效降低养殖风险和经营风险,强化集体经济的牵头作用,巩固产业扶贫效果。
发展特色养殖业。结合当地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成立乡镇集体经济企业,主动寻求与外地专业户合作,引进技术,发展养蜂、蛇、野猪、麂子、野鸡等特色养殖业,提高养殖产业附加值。在特色养殖业的基础上,发展人工狩猎场,与大城市户外俱乐部、拓展公司、旅行社等合作推广狩猎项目,增加养殖业附加值。
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充分利用红水河景观资源,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在规划上,由政府主导引入专业旅游景观规划单位,规划一批红水河精品项目,如在尚武村码头对面投资建设花海打卡地项目,解决红水河旅游有“景”无“点”的现状;利用花海打卡地附近红水河沿岸的闲置住房资源,发展民宿业,打造一批设计感强的民宿,并通过组织钓鱼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进行宣传推广,带动休闲业的发展。在投资上,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如华侨城集团一样的实力诚信央企,委托其开发和运营景点,镇政府做好土地统租和属地管理,打造口碑好、有影响力的网红旅游点,拉动食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
打造都阳特色食街。结合红水河水产丰富、现有都阳社区缺乏公共餐饮供给的现状,由镇或村集体对合适的临街位置进行统租,统一投资,进行街容综合整治工作,净化立面,打造生态美食餐饮一条街,在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的同时,增加镇村集体收入。
多样化发展集体经济。一是因地施策,根据不同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分阶段设计和组织不同的集体经济形态,如农业合作社、村办企业、集体股份公司等。二是形成合力,由镇政府牵头主导,集合各村集体经济力量,搭建一个公共投资平台,共同投资一些靠单一村无法胜任的大项目,共同受益。三是高效利用资源,比如都阳社区可利用野马河上游闲置的水库资源,引进渔业养殖公司,与村集体合作进行水产养殖,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二)进一步扩大农业技术帮扶指导
盘活现有种养大户的技术资源。出台政策,鼓励种养大户向其他农户进行技术输出。技术输出农户按帮扶对象种植作物数量收取报酬,并签署果品优先收购合同,同时政府给予技术输出方相应的经济奖励。
充实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合理设置准入和退出机制,制定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取得合理报酬的指导性文件,为基层农技人员全身心投入农技推广提供政策支持。
探索农业技术培训进农村的新模式。安排农技人员深入农村讲解最新农业技术成果,借助现代通讯方式,利用微信、远程教育或APP客户端等便捷形式开展培训,避免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探索以奖促学,鼓励农业从业人员参加农业技术方面的资格培训和考试,对取得国家认可资格证书的予以政策奖补,提高参加培训积极性。
加快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创建特色农业产业技术指导中心,设立特色农业技术创新扶持专项政策,支持开展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三)进一步加大育才引才力度
1.加大与专业学校合作力度。政府牵头加大与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力度,开展专业技术对口帮扶工作,借助高校专业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质量提升。例如:养蚕、养蜂、养鸡等行业对专业技术知识需求度较高,通过高校资源有针对性培养技术人才。
拓宽与扶贫对口城市合作渠道。将扶贫与扶智工作相统一,借用先进地区的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通过委托定向培养优秀农村青年,将农村劳动力输出和人才培养储备相结合,将一线城市的先进思维辐射到农村。
增加农业创业扶持。出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鼓励扶持政策,并降低扶持获取门槛,扩大优惠扶持覆盖面,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吸引更多有经济、技术实力人员,特别是年轻人下乡返乡创业。搭建平台,为回乡创业者交流实践经验、沟通专业信息、寻求合作机会创造条件。宣传推介创新创业带头人、优秀乡村企业家和典型镇村,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掀起崇尚创业致富的社会风气。
(四)探索乡村土地资源合理科学高效的使用途径
深化“三权分置”改革举措,用实用好用活土地政策。在深化土地使用机制的过程中,要更加深化土地制度,明确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问题,把握广大农民的心理,提高生产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土地制度改革,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加强土地使用引领规划管控,因地制宜服务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农田保护、乡村建设、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需求,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经营性和公益性集体建设用地长远考虑,统筹规划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用规划引领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实现对农村土地的严格有效管理。
支持土地资源整合,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村土地向主导产业,特色种植及高效产业方向发展,形成产业支柱,发展品牌农业。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的农村合作经济和“公司加农户”的联动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
(五)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机制
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高”风险,始终是相对弱势产业,亟需加大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建立健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工作机制。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保险意识,组织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参加农业保险。三是提高财政给予农业保险费补贴的力度和范围,建立支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