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呼唤一种赏美启蒙

2020-01-08樊美筠刘锦诺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美学美的

樊美筠 刘锦诺

一、工业革命对美与自然美的放逐

因经济主义的盛行和齐一化思维的强势,美特别是自然美在工业文明中的命运格外坎坷。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其间展现出顽强的抵抗,但对美和自然美的排挤与打压从大势上来说是工业文明压倒一切的主旋律,所谓“兼容并包”完全被抛在九霄云外。①胡军:《北京大学精神的一种解读》,《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7年第4期。西方启蒙运动思想在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伴随“德先生”和“赛先生”闪亮登场的是“和先生”和“美先生”的黯然落寞。美与自然美在工业文明中被排斥和冷落,正如珊卓·卢巴斯基的概述一样:“在过去的200年间,必须承认,至少在我们西方,我们抛弃了美。我们将其弃之于角落里。在抛弃美的过程中,我们为单一的价值体系——经济主义开辟了道路。”②Sandra B. Lubarsky:The Importance of Beauty,Conference Paper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ral Education from Process Perspective,November,2010,Claremont,CA.

工业文明对美和自然美的冷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逐渐暴露出的消极后果。它不仅令许多现代人错过生活中的很多美好,情感萎缩,生命变得贫瘠与无趣,而且导致现代人精神空虚,产生孤寂感,容易变成精神上流离失所的“无家之人”,仅仅是“孤独、苦闷、荒延、焦虑的存在代码”。③王治河:《第二次启蒙与生态美学》,载自《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与生态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12年6月13日。人沦为利奥塔所言的“非人”,被物质生活裹挟着成为了金钱的奴隶,通过不断的消费来寻求自我的满足,喧嚣过后还是一片虚无。

这些现实的问题早在百年之前就被过程哲学奠基者著名的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所洞察,他曾深刻抨击工业文明对美与自然美的压制。在这位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家眼中,对美的冷落、消解乃至打压,是现代工业文明所犯下的“灾难性的错误”。①Whitehead:Science and Modern World,The Free Press, 1967,p.204.今天的世界之所以懂得赏美的人成为稀缺资源,之所以充斥着大量的“美盲”,显然跟这种对美的抑制不无关系。一个消解美、拒斥美的社会,是否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卢巴斯基看来,“美的缺席”意味着我们的整个系统“出了问题”。②Sandra Lubarsky:Beauty as the Orienting Principle of Life,International News Jan.31, 2019.

对美与自然美在现代社会工业文明中消解的原因探析,侧重于从美学自身内部寻找原因,不是将其归结为“赏美趣味的变化”,③Ronald Hepburn: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the Neglect of Natural Beauty in Allen Carlson and Arnold Berleant,The Aesthetic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 Broadview Press,2004,p.45.就是将其归咎于“美学的窄化”。然而,不论是“赏美趣味的变化”抑或“美学的窄化”,都失之于从根底上解释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发生美和自然美遭到冷遇和被放逐的现象。回溯17世纪欧洲高扬理性的第一次启蒙,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立场与对自然的霸权主义态度,对传统的虚无主义立场,对科学和理性的盲目崇拜以及支撑这一切的现代机械的哲学世界观,才是导致美和自然美惨遭罢黜命运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按照著名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莎伦·斯普瑞特耐克的分析,在已经严密设计的启蒙主义大花园中,任何自然的东西都被“排挤到了不合潮流甚至粗俗的领地”。④[美]查伦·斯普瑞特奈克著:《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张妮妮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84页。世界已经被祛魅了。用诗人济慈的控诉就是:一旦触碰到那冰冷的哲学所有的妩媚便消失得无影无踪,⑤[美]查伦·斯普瑞特奈克著:《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张妮妮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75页。“美”自然也被看作是“朴素”和“土”的代名词。⑥Hillman,James:The Practice of Beauty,in Uncontrollable Beauty: Toward a New Aesthetics,Bill Beckley and David Shapiro,eds. New York: Allworth Press,1998,p.262.与之相应的就是现代美学的“破产”。

二、第二次启蒙对美与自然美的热望

第一次启蒙的内在缺陷以及对美与自然美的抑制和罢黜,不只是对于紧随现代化而来的赏美危机难咎其责,而且对现今日益凸显的生态、社会、精神和信仰等危机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以生态危机为例,据联合国环境署报告,每年1260万人死于环境污染,全球80%的城市居民呼吸着污染的空气,大气污染每年导致约650万人死亡,35亿人傍污染的海水而居,全球50大垃圾堆威胁着6400万人的性命。2018年10月8日在韩国仁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向全人类发出了“只剩12-22年,地球将陷入危机”的警告。⑦《联合国宣布22年后人类“大限将至”,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有机会,2018年10月19日,http://www.yogeev.com/article/87983.html。按照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分析,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和生态灾难已无法再用传统的社会观点、制度、机制来解决,必须找到革命性的解决途径。⑧王治河:《第二次启蒙与生态美学》,载自《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与生态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12年6月13日。

于是,面临时代的挑战,需要呼唤第二次启蒙。这是一种不同于现代启蒙的新启蒙,是一种后现代启蒙,在根蒂上这是一种生态启蒙,一种赏美启蒙,⑨笔者这里有意用“赏美”代替 “审美”,因为“审美”一词多多少少折射了现代工业文明对美特别是自然美的抑制态度。因此标举生态意识和赏美意识就成为第二次启蒙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构成它的两个核心特征。

(一)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高扬生态意识

鉴于今日严峻的生态危机,现代人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论和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难辞其咎,第二次启蒙旨在突破以人类为中心以及对自然霸权主义态度的思想。在人类中心理论看来,人处于高于自然的位置上,人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并且人能够任意操控自然、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人类认为自己具有这种“为自然立法”的能力与权力。

而从后现代的第二次启蒙的视阈看,应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认识到人类只是我们所生存的地球这个整体的生态环境中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宇宙大化流行过程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休戚相关,共生共荣。就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民胞物与”思想所彰显的人与自然一体的生态观念。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过程哲学家郝大维说:“古典中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的。”①王治河:《第二次启蒙与生态美学》,载自《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与生态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12年6月13日。

第二次启蒙所重视的生态意识观念与传统的生态观不同,更加强调不是我们去保护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在保护我们。如果我们毁灭了自然,“我们也就毁灭了我们自己”。②Lynn Margulis:Gaia and Machines,in John B. Cobb.ed. Back to Darwin: a richer account of evolutio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2008,p. 175.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仅滋养我们的肉体,而且“安顿、滋养”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操,③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页。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护她,而且要爱戴她、敬畏她。因此,赏美感激的出现应成为后现代生态观念的必要内涵,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构成与实践导向。事实上,从美学视域观之,中国传统美学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美学传统。从道家美学到儒家美学,从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到中国传统的美学实践,无不体现着这样一种与大自然亲和的赏美取向。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无论是古代哲人对世界之美的玄思,还是文人墨客的艺术创造,都深深饱含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的“生态意识”。这种对自然的爱戴与敬畏之情在美学上的具体表征就是:“自然”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最高的原则。在古人心中,鉴赏对象的赏美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鉴赏主体,而是更加关乎于超越人类范围之上的更为宏达的自然境界,自然不仅赋予天地万物以蓬勃的生命力,而且也使我们人类生机勃勃,使艺术家充盈着创生的活力,并因此令他们的艺术作品拥有永恒的生命力。④王治河:《第二次启蒙与生态美学》,载自《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与生态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12年6月13日。

由此,从中国传统美学对自然的歌颂与敬畏的意义之上而言,将其称为“生态美学”亦有一定的道理。“欣赏”一词的英文是“appreciation”,这个词在英文中有两层涵义:一是指“欣赏”,二是指“感激”。美学中的“aesthetic appreciation”概念,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译做“审美鉴赏或审美欣赏”。而其“赏美感激”的内涵一直受到遮蔽。这或许与第一次启蒙的人类中心论和主客对立的二元论的影响有关。⑤王治河:《第二次启蒙与生态美学》,载自《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与生态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12年6月13日。而作为美的启蒙的第二次启蒙,则要高扬人对大自然和大自然之美的“感激之情”,强调人对大自然的“亏欠之意”。在法国著名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看来,这是一种“永远无法还清的亏欠”。⑥Emmanuel Levinas & Nidra Poller:Humanism of the Other,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3, p. 69.大自然不仅赐予我们肉身,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粮,而且用她丰富多样的美滋养着我们的灵魂,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生命的丰厚来自我们赏美的感受。

此外,“对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怀,对于我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大自然都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⑦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2页。自然美诱导着生命的自我转化,使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处于生成发展的过程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小我,敞开胸怀迎接这个美好的世界。后现代生态美学家格外强调美的“滋养灵魂”的功能,认为美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帮助我们唤起“灵魂的回归”。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代西方社会中“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美学家率先引领了美的复兴”。①Suzi Gablik:The Nature of Beauty in Contemporary Art,New Renaissance 8.1 (1998).因为其职业特性使他们敏锐地觉察到在“滋养心灵”方面,美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对此,我们怎么感激都不过分。在后现代生态美学家看来,去赏美就是去感激,去欣赏他者也就是去感恩他者,去欣赏自然就是去感恩自然。②王治河:《第二次启蒙与生态美学》,载自《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与生态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12年6月13日。

(二)超越纯粹理性,呼唤赏美智慧

“面对今天的问题,我们需要新的智慧。”现代理性自身内在的急功近利、霸道专制以及缺乏长远性、整体性的全局视野使其无力担纲重建生态文明的重任。由于理性的霸道专制、各自为政,使其具有浓厚的排他主义倾向,这导致无法通过理性自身的完善来解决自身与感性对立的局面,也无力解决“理性与自身的战争 ”③Water F. Baber & Robert V. Bartlett:Deliberative Environmental Politic,the MIT Press,2005,p.19.问题。于是,更加需要一种兼容并包、向他者敞开的更具“合生”力量的赏美智慧的出场。

“赏美智慧”便是一种建基于有机性、整体性、联系性之上的,追求真、善、美内在融贯和谐统一的整合性思维方式。④王治河:《中国的后现代化与第二次启蒙》,《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2期。它是包容理性、情感、信仰于一体的融合式的智慧。在赏美智慧中,“不仅真善美、知情意各自找到了充分发展的天地,而且科学思维、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宗教思维和艺术思维也得以相互补充,相互丰富”。⑤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5页。

与第一次启蒙思想家标举理性和真不同,在第二次启蒙思想家那里,美是个核心概念,它是某种“比真更宽广更基本”的概念。⑥Alfred North Whitehead: Adventures of Idea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7, p.265.第二次启蒙对美的推重,挑战我们重估美的重要价值。因此它所推重的“赏美智慧”是以美为灵魂的。因为在过程哲学家看来,美是人类历史的终极追求,宇宙的最终目的即是“产生美”。⑦Whitehead:Adventures of Ideas,New York: The MacMilian Company,1954,p.341.不论社会活动还是个体活动,只有当它以美为导向时,才是有价值的。用迈克丹尼尔教授的话说,美对我们的生活是如此至关重要,以至于“离开它我们无法生存”。⑧Jay McDaniel,Patricia Adams Farmer:Replanting Ourselves in Beauty 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cess Century Press,2015,p.1.

在怀特海看来,“没有‘美’,‘真’则沦为平庸。有了‘美’,‘真’才显得重要”。⑨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4页。所谓“美”在怀特海那里,就是“和谐”,在他看来,“完善的美可以定义为完善的和谐”。⑩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7页。这种“和谐”强调个体的同时亦重视整体的重要性,在个体与整体共荣并茂的关系之中构建了完善的和谐。它并非建基于对个体性的抑制之上的和谐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广大和谐”,在其中,个体既拥有自身的美,与此同时又对整体的美做出贡献,“构成整体的美”。⑪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0页。

赏美智慧通过内涵的广大之和谐的思想超越囿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实体思维,超越建立在排斥感性、情感、价值和美基础上的现代理性思维,“道的本质就在于对立面的综合”。⑫George Rowley: Principles of Chinese Painting,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7,p.74.从这样一种和睦的、包容性的视阈出发,“感性、情感、价值和美不再被看作是理性的敌人,而是合作的伙伴。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相互补充,相互滋养,相互丰富,构成一种内在的和谐”。①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7页。

在赏美智慧那里,情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怀特海强调,智慧不仅要求思想的宽度、深度和精确,而且要求有一个情感的维度。在他看来,“如果智力的优秀中没有充满着对他者的感情,尊敬的态度、同情和慈悲,那智慧是不可能获得的,文明也是不可取得的”。②A.H. Johnson: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Civilization,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62, p.18-19.因此之故,情被怀特海看做“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③Joseph Grange:John Dewey ,Confucius and Global Philosoph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2004, p. 81.在这样一种赏美智慧的观照下,自然得以复魅,亦即复美,世界得以还原它本来多姿多彩的风姿。

赏美智慧教导我们自然也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尊严和自己的美。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她、欣赏她、感激她。“她的存在并非只是为了供我们使用,她有自身独特的价值”,④小约翰·柯布:《从怀特海过程哲学角度审视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2期。自身拥有璀璨的美。对她,我们应心存敬畏,心存感恩。

三、赏美启蒙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毫无疑问,要挑战西式竭泽而渔式的现行发展模式和思维模式,建设一种旨在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生态文明,进行这种赏美启蒙,呼唤和培育这样一种高远的后现代的赏美智慧,无疑是十分亟需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第二次启蒙思想家看来,美应该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元素,是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目的,它应构成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组织原则”。⑤John Cobb:Putting Philosophy to Work: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rocess Century Press,2018,p.93.

赏美启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超越工业文明,走向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抵抗现代消费主义,捍卫精神的尊严,而且对于克服对农民和农村的歧视,最终在现实层面消解当代中国的城乡对立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赏美启蒙有助于我们走向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

以机械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以极度崇尚器物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和西式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物质丰饶的同时,对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四百年间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在40年内发生了,以片面追求GDP为标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与资源代价。“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⑥曾繁仁:《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 期。站在建设性后现代的视阈看,对GDP的盲目追求其实也是以社会共同体的毁灭、闲暇时间的牺牲、“休闲,赏美和精神价值的丧失”为代价的。⑦[美] 小约翰 B·科布:《走向一个可持续的社会》,载自王治河等:《全球化与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8页。

为了地球的生存,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中国政府果断地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将“建设美丽中国”确定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而要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就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7页。这就需要赏美启蒙。将美的概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与发展全程,真正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努力把华夏大地建设一个天蓝、水清、山绿、地净、人美的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中国式的绿色GDP和幸福指数应高度重视人们的赏美感受。因为生命的丰厚来自赏美的感受。没有赏美力,生活就会剥露出最平庸粗俗的一面。而美则能滋养人的身心,焕发起人们对生活的激情,对美好的向往。这无疑是“幸福”的应有之义。

(二)赏美启蒙有助于我们抵抗现代消费主义,捍卫精神的尊严

当今世界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价值失衡在相当大程度上与美及自然美的缺席不无关系。由此,导致人类变成“无根的浮萍”,将某种世俗的事物作为信仰,在浮躁的社会中沉沦,就像消费主义中时而疯狂时而空虚的“无家之人”。

现代消费主义,也称“美式消费主义”,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与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经济学家维克托·勒博(Victor Lebow)早在1955年就说过:“我们巨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将消费作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将购买和使用商品变为我们的习惯,我们需要在消费中寻找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以一种持续增长的速度消费、燃烧、损耗、替换和丢弃各种物质。”①Victor Lebow:Price Competition in 1955,The Journal of Retailing,Spring 1955,p. 7.在这种美式现代生产方式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主导下,世界的资源被加速地被消耗着。

随着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准在整体上获得提升,消费已成为不少中国人自我表达与自我认同的主要途径。“消费狂”和“购物癖”的大规模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消费主义’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②郭松民:《不做消费主义文化面前的“阿斗”》,《燕赵都市报》,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412/14/142884.shtml。面对消费主义的横行,赏美启蒙在捍卫精神的尊严方面无疑起着某种砥柱中流的作用。它呼唤价值的回归、文化的觉醒,特别是赏美意识的觉醒。

在第二次启蒙思想家看来,消费主义不仅是反生态的、反精神和不义的,而且也是不人道的。因为它将消费界定为人的本质性的属性,把丰富的人化简为“纯粹的肉体”,等同于消费的机器,令人堕落为“肤浅的存在”,从而“忽视了人的深度的精神需求”,③Jay Byrd McDaniel:Living from the Center: Spirituality in an Age of Consumerism. St. Louis: Chalice Press,2000,p.146.这包括对他者的关爱、对美德的向往、对美的热望、对智慧的探寻、对慈悲情怀的心仪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往轻了说这是“人的异化”,往重了说其实这是对人的否定,是极为不人道的。因此,应该予以坚决的抵制,从而捍卫精神的尊严,重新燃起人们对“存在的激情”。④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Free Press,1978,p. 351.

(三)赏美启蒙有助于我们最终在现实层面消弥当代中国的城乡对峙

工业文明下人类提高了生活的质量,获得了更多的物质与财富,然而一切的所得都是建基于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的自然生态无情的伤害为代价。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商品利益最大化的现代农耕生产方式的诱使下,破坏了乡村、自然的美,使其成为人类予取予求的原材料产地。“它不过是为人类的社会生产提供原料,其价值就是原料在市场中的价格。例如,森林的价值就是它作为死木头在市场中出售的价格,而它的生态价值、物种价值、观赏和美学等价值则统统消失了。”⑤孙家驹:《在效法自然中取得与自然的和谐——对农业的一种反思》,《科技文萃》2005年第10期。这种思想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今天仍然有不少人认为“美不能当饭吃”,植树不能代替致富,“栽树见效慢、不如做生意赚钱快”。⑥《让新农村美起来中国》,农业网, 2007年7月19日,http://www.zgny.com.cn/ConsHtml/6/1/1/117123.html。

正是这种粗鄙的极端功利主义致使现代人错过很多美好,生命变得贫瘠与无趣,从而导致灵性的匮乏和精神的空虚,除了金钱以外一无所有,沦为“精神乞丐”。在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看来,现代人的这种“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失去了与自然进行原始接触的能力”,也就是人的赏美能力。而赏美能力其实是人的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于是,诸多后现代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呼吁现代人走出理性的精神牢笼,走向自然的山川大地,向崇高的自然敞开同时亦是重回自然的归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中无疑包含着对绿水青山的赏美价值的认同。大自然中“绿水青山”所显现的美在召唤着更多的人敞开心扉,去欣赏自然的美,去感激自然对生命的给予。“大自然和农村的赏心悦目的景色,的确可以舒缓我们的困顿,燃起我们生活的激情,激发我们的道德感。”①Allen Carlson:Nature, Aesthetic Judgment and Objectivity,See Marcia Muelder Eaton,The Beauty That Requires Health, in Nature Aesthetics and Environmentalism. eds, Allen Carlson and Sheila Lintot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p.339.这也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现代城里人这么愿意往乡村跑,着迷乡村游与农家乐的缘故。

从第二次启蒙的视角看,一个生机勃勃的健康的乡村社区应该包括美,繁荣的社区生活自然也应该包括人们的赏美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赏美欣赏型的乡村。因为一种赏美欣赏型农村的建立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农村人的自豪感,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在乡村大地上安居乐业,而且这样一个赏美欣赏型的乡村也将会成为城市人的赏美教育基地。因为“乡土生活”,用爱默生的话说,包含着“无限的智慧”。②赫伯特·里德、贝茜·泰勒:《约翰·杜威关于公众智慧以及公民环境主义基础的赏美生态学》,载自李庆本编:《国外生态美学读本》,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年,第123页。在散文作家苇岸眼里,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人们可以在厚实而优美的乡村大地上,寻回自己的归属感,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③王治河:《第二次启蒙呼唤一种有根的后现代乡村文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这样一来的话,城乡之间的界限也将变得不再那么清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彼此成全。这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作为一种肯定而不是宰制生命的文明,生态文明对于中国来讲是要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工业文明的新文明之路。这不仅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幸福度高的新文明模式”,④张孝德、张桦:《生态文明:划时代的新选择》,《今日中国》2017年7月4日。而且是一场新的美的革命。所追求的是一种多彩生命的交响乐,一个人伦敦睦的和谐世界,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瑰丽画卷。

猜你喜欢

后现代美学美的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盘中的意式美学
90后现代病症
打破平衡
外婆的美学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妆”饰美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