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程为生命护航
——以《一棵小桃树》为例谈语文的生命教育作用

2020-01-08李孟园

课外语文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桃树语文课程

李孟园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00)

在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当代人的关注。中小学生正处在认知和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受到关注。分流教育制度、人际关系、家人的期望……成为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突发事件为我们敲响警钟。学龄段的受教育者多数时间在校园中同师生度过,这使得学校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应当为学生的生命护航,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语文作为普通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作为母语课程,承担的生命教育使命更是不可推卸。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论及教育的价值时,教育首先指向的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要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而教育,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的个体功能后才能通过个体的人在社会中产生影响,进而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个体的关怀要求我们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而除了“授知”,学校教育更应该关注“育人”,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教育工作的领先位置,把“德育”和“智育”相融合。新理念的普及与高压导致部分学生极端行为的现象要求教育领域重新审视当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生命教育应运兴起,自西方传入后便引起莫大关注,它包含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这三个息息相关、逐级递升的层次。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增强安全意识,获得全面发展,进一步做到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仅仅着眼于学生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更关注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离开学校后的终身发展。生命教育为僵化的应试教育吹进一阵清风,也为被束缚住手脚的师生松绑。与此同时,生命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在大陆地区逐步普及,作为“领头羊”的辽宁省与上海市发挥了示范作用。2004 年辽宁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在随后的2005 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更是以教育政策形式为生命教育指明了方向。

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的落实可以通过专门课程、专题教育以及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这三种方式开展。然而,在中小学生普遍课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单独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可行性不足,且独立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为匮乏状态,不足以支撑它作为独立学科存在。当以专题教育形式展开时,最常见的便是以主题班会途径实施。然而,作为专题教育形式展开时则存在着教育时间短、教育分散、容易流于形式等问题。如此看来,将生命教育和学科课程结合无疑是现阶段最具优越性的实施方案,不但可以将进行生命教育的时间安排得较为自由自主,并且相关的课程内容与生命教育结合也发挥了支撑作用,材料的例证使得生命教育免于空洞的形式和口号式的说理。但是,在生命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具体衔接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二、语文担负生命教育使命的必然性

在学科属性方面,语文拥有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天然优势。语文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这要求语文教育不能仅着眼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作为母语学科,更要发挥人文性,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关注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对象为祖国语言文字,这使得受教育者在校内、校外随时随地可以学语文、用语文,并且语文课程内容往往天文地理皆有涉猎,这就更要求语文教育要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建立密切联系,沟通课内外,关注学习者的生命质量,融入受教育者生活的各个缝隙。语文课程可以凭借文本与学生沟通心灵、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对话,拓展受教育者的人生阅历、获得情感体验,恰是生命教育的良好催化剂,而使用的文本本身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材料依托,这些方面的课程优势是诸多自然学科所欠缺的。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担负有承载文化与传承文化的作用,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者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同时也在接受着文化教育。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中同样能够实现生命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珍惜爱护生命,抵制外界不良文化的荼毒。

在中国教育史上,语文始终承担着生命教育的使命,不断反思生命的价值,审问生命的意义。至圣先师孔子在教育其弟子时说道“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且对待鬼神之事始终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乱神”(《论语·述而》),这恰是孔子教育他的学生珍重生命的体现。孔子认为,正因为还不能妥当地对待生命,未能对生命足够的重视,所以才不能主次颠倒,将过多注意分给死后的事情。《周易》中亦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教育君子要不断提升生命质量,也要在行有余力之时帮助其他生命体。现代语文教育要承袭传统教育的精髓部分,对生命教育加以重视。

三、《一棵小桃树》的生命教育价值

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切忌生搬硬套,当在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展开。在融合过程中,当找准切合点,例如:语文课程内容中凸显生命价值的部分;课文主题与生命教育相关的部分;易于唤起学生相关情感体验的部分……树立生命教育的意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与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切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落实,但不可不加区分地将生命教育的普适性套用于各类文本。《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无论从文本主题、理解难度还是教材编选来看,都适宜同初中生的生命教育融合。

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作为新增课文,被收录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作者将那棵“猥琐”“可怜”“没出息”的小桃树视作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经历了风吹雨打,被人忽视,却茁壮成长,甚至开出了花朵,恰与本单元主题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相照应。

在这一单元中,《一棵小桃树》被编者预设为自读课文,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课文,教学者理应有区别地执教。作者创作的内容贴近当下青少年生活,他笔下书写的恰是大多数少年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到的对生命的困惑:自我否定、他人质疑、生命价值与生存意义的思考……文本内容浅近,易为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理解,无需教师在工具性知识的传授方面做过多努力,因而可以更多借助文本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大胆“留白”更多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建构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初中学生心理正处于敏感封闭的时期:一方面,感知觉快速发展、情感细腻、体验丰富,对于身边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的认知和人格尚未完善,仍需要成年人的引导,但青春期逐步到来也使他们封闭内心,认为无法寻求到合适的、能够充分理解自身的倾诉对象。此时,强说人式的空洞说理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然而,许多学生都有过遭受轻视、失败、挫折等的经历,如果不加以引导则有可能陷入极端,对生命的价值产生质疑,所以执教者引导的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阅读教学时,以课文为着力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人生经验,引导学生回忆相似的经历,并鼓励学生抒发表达,与其他师生进行交流,随后将学生被重新唤醒的感受带回到文本解读中,这更有益于学生理解作者文本中灌注的思想感情。反过来,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和学生经历的契合点恰可以作为学生情感的宣泄口,相似的人生体会也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将封闭的内心世界打开,建议学生议后成文,将讨论的内容整理加工后完善成为书面习作。这样融入了真情实感,记录真实经历的习作不但令学生有话可说,更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令学生有话想说,在稍加润色之后,怎能不创作出令学生获得成就感的作品呢?一旦有了成功的初次体会,便打开了学生心门,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教师不仅要作为“经师”,教学生阅读作文,更要发挥作为“人师”的作用,借此机会教学生做人,注重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自然而然落实生命教育。

通过展开这样以文本为基础的语文活动,不但扎实地解读了文本,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打开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部分心结。当学生能够开口向他人倾诉自己的伤痛时,伤痛实则已经治愈了大半,这也是正视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应对挫折、如何反思、如何沟通……语文课程作用的发挥不仅局限于有限的工具性,不该被困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个小圈子,更应发挥人文关怀作用,关注生命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让学习者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独立思考、富有生命力的个体。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桃树语文课程
河边的桃树
桃树秋管 来年丰收
桃树咋样冬剪好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桃树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