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策略
2020-01-08刘文姝
刘文姝
(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江苏 如皋 226500)
如果一个中学生,只靠课内那可怜的几十分钟来做学习,只看语文书,做做练习题,是不可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的,就像语文学习绝不止于课内一样,阅读更是如此。那么这个语文阅读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下面就从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延伸两方面来主要论述。
一、课内阅读教学
(一)课堂设计
语文进入初中的学习之后,不论是教学还是考试,基础知识比重日渐减少,阅读比重日渐增大。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写作,发展学生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课内的语文教学,需要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其阅读内驱力,也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其实现有效阅读。所谓阅读方法或技巧,主要包括朗读、略读、精读、个体阅读和群体阅读等。教师不应拘泥于文章个体的解读,更应着重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匹配的阅读能力。在个体文章的示范讲解中,逐步告知学生哪些书目适合朗读,哪些适合略读、精读。让学生在课本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谈语文教学时也讲过类似的问题:在谈精读和略读之间的关系时,他提出精读是准备,略读是运用;单篇的讲读是基础,是孩子运用的一个准备。校内阅读教学目前比较常见的就是群文阅读教学,把相似、同类的一些阅读作品列举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并且带领分析。统编语文教材是以语文要素为重点,引导学生读。提倡“1+X”的教学,1 指讲读课文,X 指一篇或者多篇略读课文,二者捆绑着来进行教学。在组文成群时,我们要想明白:为什么把这几篇而不是另外几篇组合在一起?根据是什么?通过比较阅读有什么值得研究的问题、议题?通过教学能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双赢效果?并且这些问题也可以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参与思考和课堂设计,并开展互动教学,加深阅读体验。
统编语文教材主张多学少教、多读少问、一课一得,群文阅读也主张少讲、重在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读、思、易用,重视自得自负和合作探究,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所以语文课阅读教学,要想更加高效,不能只是老师讲,孩子听,而是老师让孩子自己来主动参与,设计课堂环节,来讲解要点,来互动。主角应该是孩子。
(二)开设专门阅读课
除了语文课进行阅读教学之外,还可以专门开设阅读课,进行“有计划、有指导的阅读”。 针对阅读的不同材料,进行细化的阅读指导,并传授一些阅读的技巧,在阅读课上提倡学生相互推荐好书,并且表达出推荐理由。让好的书籍在班级里流动起来,多一个渠道让孩子认识好书,看好书。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切忌流于形式变成多一节的语文课。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主体,避免填鸭式、任务式教学。让他们在活跃的氛围中对阅读产生兴趣,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掌握阅读方向,通过与同学的互动拓宽思维面,加深阅读体验,最终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
专门的阅读课时间充足,可以不定期进行好文精读,带领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仔细地阅读,甚至是反复地阅读。掌握重点、攻克难点和深究疑点是精读的主要目的。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多思,反复琢磨,以便深刻了解作品的内涵。并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就作品的思想性社会性进行探讨,而程度一般的孩子可以就文论文,让孩子跟着精华美文,进行拆解,进行模仿学习。
(三)写作促进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请注意这个“破”字,读破的意思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所以要想语文好,写作必不可少,结合阅读,可以全校在各年级积极开展校园作文大赛,用作文来反推阅读教学。有效地推进写作反过来又为校园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写作倒逼阅读,这就要求阅读的“量和质”必须要达到相应的水准要求,才能写出不俗的文章。写作检验阅读,写作推进阅读可以说是一种极其高效的方式。
通过在阅读中学习,学生能够不断优化自己掌握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修辞和描写。用优美的语言为作文进行润色,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使他们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方式获得提高和有效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把阅读、体验、实践和表达融合起来。阅读输入,写作输出,输入输出不停地交汇融合。在读书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详略得当、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二、课外阅读延伸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近年,教育部为了推进语文阅读教学颁布了不少指导意见,其核心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养成阅读习惯,从阅读中吸取知识。以此来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人格情趣。为了落实这些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中学语文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而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和教材固然重要,但实际上,课堂时间容量上都是非常有限的,而所谓的课堂教学与教科书的任务主要也只能是起示范和引导作用,要想让孩子获得更大更多的语文素养与成就,就必须要进行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只有阅读,才能形成厚度,才会有深度,才会有广度。
(二)课外阅读引导
课外阅读的引导非常重要,因为现在是开放的时代,出版物、网络读物很多,如果学生没有一开始学会鉴别,那么阅读了不良书籍,反而有害,有些玄幻、言情等,文学性低,还有露骨的性描写,以及很多伪励志的部分。这部分书籍看多了,恐怕对于学生来讲,除了消磨时间,并无太多益处。所以,选择书籍一定要明确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有兴趣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一定是同一种书。
古人在幼年的时候,靠“三、百、千”这样的启蒙读物,不仅扎实地掌握了汉字书写和应用方法,且对历史、地理、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很全面的学习,这就是基本功。中外的经典与名著,都是几代人甚至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且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所以,阅读优质读物、那些经得起实践推敲的读物,才是真正的“读书”。
所以课外阅读首先是书籍的选择,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对于书的选择,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文质兼美。一方面可以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各年级书单,另一方面亦可以从兴趣出发。从科学、历史、地理、军事、文学、时政等各个方面来自己选。可以是鸿篇巨制,也可以有短小精悍的经典美文,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涵盖全面。当然这些书目的选择,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时间和学段特点,不过分拘泥于形式。
当然,除了现代文的阅读,能够诵读一些古文名篇,也是对语文学习和个人气质有极大提升的。
引导孩子读书,更要引导家庭读书,比如,举办一些亲子读书征文、好书推荐等小活动。如果一个家庭都热爱读书,那么孩子自然会热爱读书。
(三)课外阅读落实
课外阅读看起来很美,但是现在中学生时间紧张,未必有时间去自己逐一落实,所以阅读引导后的安排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当于订了计划,要落实,没有落实这个环节,再完美的计划也是白费。
所谓安排落实就是要求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有一个短期与长远的规划,并在一定时候做一些回访抽查。规划后有序推进,包括平时周一至周五如何安排,周末如何安排,寒假、暑假又如何安排,这个大致的框架可以先定一下。比如平时时间紧,就可以读读短文,读读杂志,寒暑假时间充分,就可以多读读长篇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可以反复看的,寒暑假就可以好好安排。有些书是短小的经典,是可以日常作为朗读的材料,比如《新月集》。哪些书特别有教育意义探讨价值,那么就可以写一写读后感和读书笔记。虽然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发自内心,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必要的督促措施还是需要的。不断享受到读书阅读的好处和成就感,才能促进他们不断地在阅读上精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学习特别是语文阅读应该是有边际可循的。只要阅读的有效性教学策略细化地制定出来,并逐一实施,长期坚持,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一定会有提高。作为语文学科学习中最核心的能力,阅读能力提升也是能带动其他学科学习的,关键还是在于坚持和积累。让孩子通过阅读有效性教学,不仅语文学科受益,自己的整体思维格局、人生观世界观也随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