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文化的GDP
2020-01-08何逢阳
□何逢阳
GDP 是综合性经济指标,对县一级来说,重点要看增速,增速体现的是抓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GDP核算有一个复杂、全面的指标体系,要求经济发展不能有明显短板,经济运行不能有大起大落,即便是优势领域也不能单兵突进,单兵突进很容易被人质疑GDP 核算的科学性。GDP总量、增速、结构的统筹调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追求有文化的GDP。
|经济工作者要有文化内涵
经济工作有其特有属性,对地方发展来说,什么样的人抓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经济工作极具专业性。经济工作的专业性要求经济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专业的人才能干好专业的事,外行指挥内行常会闹出笑话。
经济工作具有规律性。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指望今天抓,明天就出效果,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和定力。更不能一遇问题,就想推倒重来,要学会找规律、理思路。
经济工作具有社会属性。经济工作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抓经济工作要有造福一方的事业情怀,绝不能玩数字游戏。数字注水会影响决策判断、规划制定、目标确定,进而影响到地方发展定位。战略误判产生的方向偏差对地方发展来说是灾难性的。
经济工作自身的属性要求经济工作者要有文化内涵。经济工作者的文化内涵表现在:
(一)真懂
经济工作切忌不懂装懂、外行指挥内行。经济工作者要更爱学习钻研。
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要养成主动系统学习经济理论的习惯。各种理论学习都要回归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经济思想上来。如果不懂基本经济理论,就难以把握经济发展大势,甚至会对宏观导向产生误判。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看不清形势、听不懂政策,经济工作的措施就落不到实处。
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济工作归根到底是干出来的。实践出真知,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基层一线经济工作者手中。经济工作者要善于在基层一线找发展规律,找工作思路,找方法途径,找目标任务。不要就数据论数据,不能一味追求数字和排名,要善于总结经济发展趋势,预判各项指标走势,不断积累优秀经验,真正做到发展全局了然于心。
要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抓好经济工作,必须在各自的领域钻深、钻透,即便是在专家学者面前,也要能侃侃而谈。抓经济工作要想赢得别人支持,就必须让人家认可你的能力和水平。反之,自身业务不精,事事都指望别人指导,那就很难获取支持。
(二)会干
经济工作有诀窍,一味蛮干最终结果只能是一地鸡毛。会干需要看清楚、想明白、干在实处。
能看清楚。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象所蒙蔽。经济工作中所有数字都是表象,要看清楚数字背后的逻辑,抓住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建筑业增加值指标落后是因为住建部门扶持本地建筑企业有心理障碍,害怕瓜田李下被人说闲话,只要解决平台、路径、政策等问题,心理障碍很快就能消除,数据指标随之也能提高。进出口总额指标落后是因为地方开放度不够,要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提升开放发展水平。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过低是因为对项目理解不深刻,没有找准项目入库的方法和抓手。看清楚这些,抓经济工作的思路自然就清晰了。
能想明白。经济工作是个整体,各单位、各部门都是经济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本位主义,不能单兵突进,不能刻意强调某些单项任务必须脱离实际地落实。要主动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谋划工作,找准本领域在全局中的定位。从宏观上调度经济运行,就是要分析各单位对GDP有没有贡献,是否拉了GDP 的后腿。把各单位的工作放到GDP 的大盘子里考量,才能想得更明白。
能干在实处。经济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调度经济工作,大而化之的安排部署毫无意义,要划出重点、抓住关键。要梳理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找准解决措施。经济工作基础抓实了,即便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心里也不会慌。
(三)有情怀
干经济工作一定要有事业情怀,不能老把成绩挂在嘴边;不能出现问题就上推下卸;不能老想着从中得到名和利。
要甘当绿叶。绿叶衬红花。各部门的工作都是绿叶,地方高质量发展是红花,要主动为高质量发展当好陪衬。只有红花没有绿叶也是不行的,有绿叶作为陪衬,画面才有美感。GDP 的增长,靠的是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只有各部门都发力了,GDP 增速才能有保障。
要甘当公仆。政府抓经济工作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要以企业为中心开展企业服务,让政府围绕企业转而不是让企业围绕政府转;要把“企业需要时立马出现,不需要时远在天边”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做到“支持不指导、帮忙不添乱”。不要老想着去指导企业,要用心把服务做好。比如,企业报报表有顾虑,说明我们的服务没做到位。如果话讲清楚了,服务做到家了,企业能不主动报报表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路来谋划发展。比如,城市建设要坚持服务百姓生产生活的根本宗旨,不能为了追求政绩,不是为了表面光鲜。发展是第一要务,解决就业问题,解决民生问题,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甘当公仆,就要摒弃高高在上的领导作派,舍弃要名要利的父母官思维,服务好企业,服务好群众,这也是经济工作者应有的情怀。
要甘当垫脚石。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今天的工作实为明天的发展做铺垫。今天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也要甘当垫脚石,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一如既往地服务好、支持好、引导好企业发展。一届一届干部甘当垫脚石,才能真正实现既定的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工作方法要有文化底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抓经济工作要有正确的方法。
不能以行政业务思维来抓经济工作。政府运行是行政思维,经济工作是市场思维,用行政思维解决市场问题,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不能把经济运行调度看作调度数字。数字只是表象,要透过现象看到经济运行的本质问题,找准工作规律,明确工作任务,厘清工作差距,有针对性地抓经济工作。
不能让经济工作陷入低水平重复的陷阱。经济工作要想走出低水平重复的陷阱,一定要保持用正确方法做正确事的坚守,抑制做错事的冲动。
主政者的认知水平决定地方发展的天花板,经济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决定地方发展的质量,市场主体的活跃程度决定地方发展的活力,社会共识度决定地方发展的可持续性。改进经济工作基本的方法论:实干、思考、讲故事。
(一)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夸夸其谈是抓不好经济工作的。
要主动到基层一线干。不到基层一线,整天坐在办公室和会议室里夸夸其谈、指点江山,是抓不到点子上的。抓经济工作一定要深入到企业、到项目、到生产一线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直面突出矛盾和问题。只有敢于直面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工作中的瓶颈与制约。
要敢于挑战更高目标。经济发展本身没有设限,所有的限制都源自我们的思想,抓发展就需要我们敢想敢干,敢于设定更高的目标,努力实现自我突破。
(二)思考
经济工作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经济指标数据上升、下滑的原因,要心知肚明。各项工作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程度,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果,要心中有数。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也不能随波逐流,总是被别人左右。所以,抓经济工作一定要善于思考。
要梳理理念。梳理理念的关键是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规律,才能理清理念。理念不是领导的突发奇想,不是专家的理论观点,更不是简单借鉴别人的做法就能形成的。理念的梳理,需要平时做大量的、持续的、深度的思考。理念的重要性在于能够让我们保持工作的定力,不轻易被别人所左右。
要提炼方法。经济工作常会面对政府、市场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亚于一场场战役。在经济的战场上,要想取得胜利,必须要有精良的武器,还要熟练地掌握这些武器。比如,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像打游击战,有大刀长矛、手枪步枪就行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进入阵地战阶段,原有的武器已经不管用了,必须要有飞机、大炮、坦克。科技创新、质量品牌、现代金融、人才引进,就相当于造飞机、大炮、坦克,必须想方设法把这些武器用好。
要完善机制。机制主要解决工作的动力问题。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相当于推“三轮车”,动力主要来自人力,动力不强,但很多同志已经养成了推“三轮车”的习惯。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相当于开“机动车”,主要靠发动机牵引,而不能靠人力去推。怎么才能让机动车运行得更顺畅?开车的技术要提高,开车的好习惯要养成,车辆还得定期保养。落实到经济工作机制建设中就是要完善自动发力的运行机制。
有人说,现在干工作“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也有人说“干的越多、问题越多、风险越大”。有这种思维的同志,恰恰说明思考不深刻。新经济时代我们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和考验,懦夫的选择是见难而退,智者的选择是迎难而上。迎难而上就必须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事实证明,越不干、越少干、干得越糊涂,风险越大。缺乏思考,思维走偏,就会导致行动错误,这对发展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必须及时、坚决地找出来并纠正掉。
(三)讲故事
讲故事强调的是传播的重要性,而传播得当发挥的将是乘数效应。干成一件事,要想发挥多倍的功效,不是再复制几件事,而是把它传播好。经济工作更是这样,不会传播就容易沦为自娱自乐的游戏。
讲好企业服务的故事。经济工作的重心是企业服务,一定要讲好企业服务的故事,每一个领域是怎么服务市场主体的都可讲成故事。讲故事需要策划,要到优质的平台上去讲故事。讲故事要有实例,真干出来的事迹才有感染力、说服力、传播力。讲故事还要讲究方法,要善于借助各类媒体的力量进行有效传播。
讲好项目建设的故事。项目是经济工作的主抓手。项目谋划、包装、争取、推进以及实施后的效果,都有大量的故事可讲。讲好这些故事,一方面可以供大家相互学习,另一方面更是宣传推介。
讲好产业发展的故事。地方经济发展质量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产业发展的质量。讲好产业发展故事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链的形成。二是产业集群的打造。尤其是对于如何在细分领域打造龙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在健康的产业生态体系中,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有序发展,这才是产业发展中最吸引人的故事。
|经济发展要有文化支撑
经济发展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发展的文化内涵上,没有文化内涵,经济发展的质量会大打折扣。
文化提升产品附加值。比如再生铝,铝锭1.4 万元/吨,对铝锭“吹泡泡”以后变成泡沫铝,售价10 余万元/吨。“吹泡泡”靠的就是文化,没有文化吹不了泡泡。再比如,盐矿出品的盐产品400 元/吨,功能性多品种盐12000 元/吨,产品升值靠的是文化,是“产学研”共同努力的结果。
文化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靠的不是简单重复的投入,不是单个企业的努力,靠的是产业文化的包装。比如,界首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初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没有文化,那叫“拾破烂”;2005年以后,界首打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循环经济专业园区,有了文化就有了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近年来界首致力于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文化内涵更加深厚,产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文化内涵的提升也显著增强。
文化提升产城融合度。文化是粘合剂,能够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百姓生活等融成一体。近几年,界首通过读书会、健康促进会等平台,把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有效进行了融合,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百姓生活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
界首要追赶发达地区,建设门户城市,单靠经济实力的提升是实现不了的,一定要靠文化的力量。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文化作支撑,其中有三个主要支撑点:质量、创新、促升级。
(一)质量
质量文化要成为界首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引导企业更加重视质量品牌。质量品牌是一个地方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企业发展水平的体现。质量提升,政府是外因,企业是内因。要用政府之“提”,实现企业之“升”。质量说到底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因此,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引导企业重视质量品牌建设。要摒弃认识上的一切误区,消除所有的工作顾虑,加大投入,抓实知识产权基础。
要下大力气抓好标准工作。标准是质量的基础,没有标准就没有技术、品牌和质量。没有标准的话语权,就没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要引导企业制定企业标准,企业自己的标准应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制定一批地方标准,筹建地方标准项目库,形成完善地方产业技术标准体系。要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鼓励申报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研制项目、积极开展技术标准提升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
要大力推广卓越绩效管理。规范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卓越绩效管理是企业质量规范管理的重要标准,是各级政府质量奖的评审依据。企业管理要规范,引入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是最为现实的选择。
(二)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界首发展要有文化底蕴,产业发展要有文化内涵,创新是最核心的内容。
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文化引领创新。科技创新从“老三样”(专利、高企、项目)到“新三样”(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创新平台)转变,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
要着眼于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生态体系一样,创新也有生态体系。未来,科技创新能不能真正作为地方品牌保持下去,最关键的是创新生态体系能不能构建出来,能不能真正地让企业自己在创新上找到动力、找到方法、找到路径,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政府补贴、扶持、引导。
要坚定走开放加创新的路子。开放也是一种创新。创新必须走出去,必须依托开放推动创新,关门搞创新势必后劲不足。
(三)促升级
经济发展要想走出低水平重复的怪圈,就必须转型升级。
要优化存量。存量产业要不断优化,企业要增强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文化内涵。
要优选增量。招商引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太盲目。要重点思考如何围绕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来招商,凡是与主导产业不相关的,就要慎重。
要质效并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现代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升级应高度关注质量与效益,对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要有评估,赔钱赚吆喝的事情要谨慎、要控制。质效并举才能让经济发展的支撑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