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内需潜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提升安徽居民消费的思考
2020-06-03邹珊珊
□邹珊珊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减弱,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在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下降、国内投资增长趋缓的背景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亟需扩大内需。安徽经济也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仍面临一些瓶颈和短板,居民消费潜力尚需挖掘。因此,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不仅可以有效应对外部挑战,而且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看当前,消费对安徽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日趋增强
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驱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日趋增强。2017 年安徽消费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49.5%,超过投资贡献率5.9 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8.1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达79%,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1.2%、提高10.9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一)居民消费增长较快
图1 安徽城镇化率与城镇居民消费率对比(%)
按现价计算,2011-2017 年安徽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8%,其中城镇居民消费增长12.8%,二者分别比政府消费增速快0.5 和1.5 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 年仅为8237 元,2012 突破万元,到2017 年增加到17141 元,年均增长10.9%,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增长11.6%。
(二)居民消费率变动呈现典型城镇化特征
安徽居民消费率变动呈现典型的城镇化特征——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率明显提升。安徽城镇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5 个百分点;1998-2017 年,年均提高1.6 个百分点。随着大量劳动力从低产值的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产业部门,收入迅速增长,相应消费能力也大幅增强。安徽城镇居民消费占GDP 比重也从1998 年的19%上升到2017年的29%,提高10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各种消费品支出比例发生变动,食品等必需品支出比例下降,发展型和享受型支出比例上升。与2013 年①2013 年,国家统计局对城市住户调查制度进行了一体化改革,其中消费支出等主要指标口径进行了调整,以往数据不可比。相比,2018 年安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8%、下降2.9 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性支出构成看,八大项消费中6升2 降,作为生活必需品的食品类、衣着类下降,而居住、交通通讯、教育等个性化或享受型服务性消费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遇瓶颈,制约居民消费因素不可小觑
(一)经济增长放缓抑制居民购买力
近年来,伴随着安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渐放缓,居民的收入增长也呈现出下降趋势。而收入增速的放缓,又直接抑制了居民购买力的提高。2010-2018年,安徽经济增速由14.6%的高速增长逐步放缓至8%,同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从12.1%下滑到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19.2%持续下滑到11.6%。
(二)房地产依赖度高挤压居民消费
安徽房地产依赖度②房地产依赖度,用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 比重衡量。该指标越高,表明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越高。近几年一直在20%左右,2018 年达19.9%,比重居全国前列。房地产占比过高,一方面由于其流动性差,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房产按揭提前透支了居民的现金流,按揭贷款偿还势必挤压消费增长空间。一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向居住偏移。从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结构变化看,安徽城镇居民的居住支出比例由2015 年的20.1% 上升到2018 年 的22.8%,上升幅度最大,而其他各大项的支出占比略有上升或有所下降,意味着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很大比例被分配到居住上。二是居民负债快速攀升。伴随着2015 年以来房地产价格上涨周期,安徽居民人均负债从2015 年末的1.2 万元攀升到2018 年末的2.2 万元,年均增长23.8%;居民部门贷款中的中长期消费贷款比重从65%上升到70%。
(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长期低位徘徊
安徽城镇化近年来快速推进,与2010 年相比,2018 年城区面积扩大12.4%,但土地、空间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失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提升11.5 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9.9 个百分点。此外,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呈扩大趋势,2018 年安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4.7%,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2.7%,两者相差22 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差距高近6 个百分点,比2010年扩大1.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那些进入城市但尚未真正市民化的农村劳动力群体,他们在城市消费水平偏低,对消费的支撑力度较弱。而根据《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到2025 年安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按此推算,安徽年均需提高1.8 个百分点,转户100 多万人。从目前年均仅提升1.4 个百分点的比例看,安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任务仍较艰巨。
|抓机遇,提升居民消费大有可为
(一)从宏观层面看,现行政策有力支撑消费持续增长
中央打出促消费“组合拳”,以减税降费和提升消费品质为重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减税降费政策带来的居民增收与商品降价效应一定程度上支撑消费。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或从居民增收、商品降价、企业负担降低进而有利于盈利增长等方面对消费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二是新一轮消费刺激政策更加注重消费品质的升级。综合当前消费升级状况及国际经验看,未来消费经济的方向集中在耐用消费品的品质升级和医疗、教育等服务消费。为提振消费,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 年)》《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指明了未来一段时期内促进消费升级的纲领性政策思路。随着新一轮消费刺激政策的落地,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销量在短期内可能会较快提升。
(二)从战略机遇看,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提升服务消费品质
党中央、国务院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擘画了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宏伟蓝图。安徽生态资源良好,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后,有利于更好发挥比较优势,打造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发展样板区。依托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深化与沪苏浙全域旅游合作,深度开发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积极建设健康医疗、养生养老项目,创建长三角高品质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基地。培育以生态旅游、大健康、绿色食品等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产业体系,有利于从供给端提升服务消费品质。
(三)从产业结构变迁看,服务业发展加快提升消费内涵和外延
消费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相互循环促进的关系。多年来,安徽服务业比重一直较低,但近年来大力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显著加快。服务业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居民消费:从直接影响看,诸如交通运输、商业、住宿餐饮和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直接拓宽居民消费面,提升居民消费的便捷性;从间接影响看,服务业在吸收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能解决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业人口就业问题,从而提高整体居民收入,实现整体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四)从人口集聚效应看,外出人口持续回流
人作为消费主体,直接影响整个消费水平的变化,因此特定状态下的人口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前和预期的消费模式。作为中部省份,安徽一直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在全国人口总量增长趋缓的背景下,随着近年来安徽就业创业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就业创业,安徽自2013 年首次出现人口回流,已连续6 年人口回流,2018年人口净流入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三。目前,安徽人口迁移已步入“外出人口持续回流”的新时期,兴旺的人口既代表着消费潜力,又是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向未来,激发居民消费活力任重道远
(一)加强政策引导,夯实“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保障基础
提升居民消费需求,必须调整和完善消费政策,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一是切实提高收入,让居民“能消费”。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再分配制度,通过初次收入分配和二次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让居民有能力消费。二是完善社保体系,让居民“敢消费”。继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失业等保险的覆盖面,降低中低收入居民在医疗、养老方面的开支;坚持推进教育、住房等方面政策性改革,保障居民基本的社会需求,解决居民消费后顾之忧。三是注重提升有效供给能力,让居民“愿消费”。针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市场化手段和政策性引导相结合,扶持新兴消费产业,推动消费市场供给侧改革,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适应消费者品质化、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降低对消费挤出效应
当前制约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主要是房价和收入预期。过去两年多,安徽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从房价绝对值看,部分城市房价对消费意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促进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可以在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同时有效释放中低收入人群消费潜力。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完善和发展住房保障政策,减少高房价对消费支出的挤出效应。
(三)提升中心城市户籍供给能力,扩大消费群体
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2019 年4 月份国家发改委出台的《2019 年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明确提出I 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300 万-500 万)要全面放开落户条件。这份文件的主要受益者是那些人口少于特大城市的准二线城市和强省会城市,如省会合肥就是近几年人口流入的主要受益城市。当前合肥城镇化户籍人口占比较为不足,2018年仅为50%,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接近25 个百分点。因此建议统筹协调,以地方财政为主、省级财政补充的方式,逐步提高户籍管理水平和公共事业发展能力,促进城镇化户籍人口稳步提升,扩大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