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若干思考

2020-01-08杨乘虎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西部社会化文化馆

杨乘虎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 100875)

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人民消费新需求、推动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结构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刚性供给与民众弹性需求之间脱节等矛盾,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政策支撑;建立开放性、包容性的体系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机构跨行业、跨服务的融合发展;立足区域差异,探寻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路径等几个方面探讨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中的问题。

1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政策支撑

社会化政策支撑是公共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是顶层设计层面极为迫切的一项工作。如果政令不畅,公共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将是道阻且长的。

历数目前国家层面的政策,有两个政策具有标志性:第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四部委发布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1],意见中对于政府如何同社会进行合作,包括公共文化机构作为执行机构,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提出了基本原则、大的方向以及发展目标,非常清晰地搭建了一个政策性框架。之所以说是政策性框架,因为这是从国家层面定原则、定方向、定目标、定路径,具体到说法、做法和想法,则需要各地来落实。它的目标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发展诉求,即:建立一个政府向社会购买的公共服务体系,强调资源配置的机制和供给机制,营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浓厚的社会氛围。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时有关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目标的表达是符合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的,但是有关氛围的营造,显然它又偏向于软性,而非刚性的诉求了。第二,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两部委专门就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发布了《关于在文化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2],即学界和业界探讨的PPP模式。但是从2018年至今,并没有在各地看到PPP模式的有效转化,包括政府和资本模式普遍实践运行的成效,这说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工作其实是比较难的。从政策层面上看,基于国家层面政策的原则性和指导性,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国家层面再出台精细化政策,而应更多地寄希望于地方,包括基层的文化场馆所依托的同级行政机构来出台相应的针对性政策。

这种针对性政策可以概括为三种:

第一种是目标性政策。从一地一馆的角度来讲,一个地区的政府社会购买,不仅仅要列出采购目录,还应该更多地确认社会化在本地,在什么时间周期内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效果,以及服务效能等,因此这个目标性政策是地方可以制定的。

第二种是激励性政策。激励性政策包括吸引社会企业组织和力量参与进来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金融工具等激励性手段将其从其他领域吸引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里面来,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科技应用和创新的扶持政策。在公共文化从线下走到线上的过程中,科技性一站式应用和服务平台是投资比较大的,而这些关键性技术、核心的生产力往往掌握在市场和企业的手里。因此,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如何与科技型企业进行合作,是需要激励性政策来支持的。

第三种是保障性政策。保障性政策是要保证社会化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常态化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撑:第一,流程监管方面需要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政府采购有一套完整的机制,但这些政府采购有时并不适用于文化领域,比如基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存在较多的小额采购,同时这些采购又具有文化属性和特点,目前在文化领域采购监管流程中需要针对性的制度建设。第二,在组织培育的引导性政策方面要给予保障。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社会组织比较分散,对社会组织如何培育、规范、管理并引导,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第三,需要有常态化的人员培训,特别是针对志愿者或已经参与过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的培训。目前体制内的文化馆、图书馆的在馆人员培训已经实现常态化,但是在社会化的参与方面,它对公益性的把握、定位的把握、服务的意识,以及很多观念的形成、技能的提升,都是需要通过培训来达成的。如何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培训体系里,也属于需要政策保障的范畴。第四,需要绩效评估层面的保障。如果不能对社会化参与的效能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评估制度,社会化的忽高忽低、忽上忽下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因此,在未来的制度设计里,目标性政策、激励性政策和保障性政策应该优先在社会化这个层面加以探索和实践。

2 建立开放性、包容性的体系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机构跨行业、跨服务的融合发展

文化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如何实现跨行业、跨服务的融合发展?如何建立开放性、包容性更强的体系化服务来打破这种割据的发展格局?这是现实层面的突出问题。面对广泛的社会服务、公众需求,文化场馆是应该背靠背还是手拉手?在历史发展及现实中,文化场馆常常是背靠背的。不同的文化场馆与机构非常强调自身的独特属性以及服务的独特内容。在政府序列里、在政策的视野中,只有独特才能够有存在感,才能得到更好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但是对于未来的供给侧改革,虽然与社会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是重要的一方面,但与此同时恰恰可能忽略,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有可能正是身边的队友。市场竞争需要对手,但也需要队友,因此需要确认馆际之间联合开展服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地方新建、升级改造的文化设施基本上都是文化综合体。无论是平面布局或者是立体的综合布局,文化综合体、综合服务这样的文化圈概念正在形成或者已经广泛形成。从空间布局、设施便利性的角度来看,联合开展服务有利于更好地服务老百姓,5—10分钟的服务半径设置也符合老百姓便利性、一站式参与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现在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本身就是一体化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各个场馆,都要进入到这个平台里来。虽然各场馆有各自的数字终端,但是在一站式平台上,将使服务增加更高的效能,因为它会带来联动效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抬轿子”效应。从数字化平台角度来讲,服务的发生端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到了终端就是综合性的。相同类型的多元产品出现,也会激发消费者、老百姓更多的参与感,所以从数字服务角度来讲,联合融合发展,也是具有可行性的。再者,公共文化机构服务内容是有接近性的。例如,知识分享、艺术鉴赏等内容在很多方面具有相近性、相容性、相通性。所以,在这个层面加强合作,可以遵照“共享资源、共建平台、共创服务、共赢未来”的原则。“共”字是融合发展最大的前提,笔者建议:

一是局部内容引入。例如,双方互相引入服务资源和内容、项目和产品,图书馆完全可以提供艺术鉴赏方面的相关资源和内容,一些图书馆通过视听室等开展与文化馆直接相关联的服务内容,也普遍受到了欢迎,并没有干扰和分散图书馆的主营业务和主流人群,反而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文化馆来讲,它开展相关的图书阅览和阅读指导服务,也能起到很好的美育效果。这种局部性的嵌入、资源的引入,包括在图书馆里能看到文化馆的活动信息介绍、在文化馆里能看到图书馆的新书推荐,彼此互相宣传和推介,可称为局部资源和服务的借力。

二是打组合拳,联手设计推出项目。例如,文化馆和图书馆里的讲座、展览、培训包括数字化的课程设计,都可以形成合力。因为我们无法把人群区分为是文化馆的老百姓还是图书馆的读者,公共文化机构面对的都是市民。所以共用设施空间,共同开展活动,往往可以形成很好的联手效应。

三是更高的联合效应。以文化馆、图书馆两馆为例,目前在制定年度计划时各有规划。在更高的联合效应要求下,应找到双方可以共享的资源。共享的资源一方面拓宽了渠道,另外一方面加宽了平台,更重要的是使得服务可以覆盖更多的人群。因此开展主题化的合作甚至是年度性的合作有很大的空间。如果市民拿到当年度的公共服务清单,是在多个场馆里面都可以参与的共同主题,那么他会觉得这是一个代表城市文化生产力和繁荣的重要标志,说明这个城市的文化设施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联盟,真正形成了一条流动的公共文化服务线路。无论群众流动在哪个场馆,都可以接触到一个共同主题的年度活动。因此,在保持自身特色,搭建共享、共建、共创和共赢这样的格局中,文化场馆需要放下成见,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对手,将对手变成队友。

政府则应更具包容心,例如原来是分类管理、分别投入,现在在哪些领域内,可以统一管理、统一投入?从项目制管理的角度来看,优化投入方式和管理方式,也会调动文化场馆更好的执行,比如在绩效评估方面,很多场馆觉得一个项目给了别的机构,自己的绩效可能就受到影响,这时在顶层设计里就要作出相应的融合、包容的设计。

3 立足区域差异,探寻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路径

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对中西部来说问题比较尖锐。在理论层面论述得很好的社会化模式及路径,到了中西部地区如何落地,就会成为一个很明显的问题,这个现实问题来源于以下几种担忧:第一,从机构的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可供选择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较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里面的组织数量就更少了。第二,在中西部地区普遍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第三,很多从业人员都会担心,外部的合作是否会冲击我们的公益性定位?我们保基本的服务职能会不会丢失?因为要守土有责。

这些担忧和考虑非常现实,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反映出几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上,东、中、西部不同的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是不可回避的;第二个层面上,中西部地区存在一些对于社会化认知保守甚至于质疑的观念阻隔。再有政策机制层面上,比如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机制、针对地方性的引导社会参与的政策方面存在政策乏力。

不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合作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即合作双方都要有利可图,这是社会化参与的初心和动力。参与者如果无利可图,作为一个要不断运营的机构,就无法持续化。所以就会出现一种慈善般的景观式参与,昙花一现之后就不见了踪影,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化。除了参与的社会力量,政府主管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也要有利可图。政府要政绩,要符合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公共文化机构要求能够提升效能,能够把公共服务主阵地的美好形象树立起来,这也是一种诉求。

面对这种诉求,一方面要进行全方位的、社会化的志愿者的氛围培育和调动;一方面要引导成型的、成熟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分批有序进入;同时扶持、培育微小的、原生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一是培育氛围。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机构对于社会层面的号召力在文化志愿者中间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要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利用他们的行动和口碑来进行积极的传播,把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观念、方法和需求传播出去。文化志愿者们带进来的是劳力、智力,传播出去的是需求,以此培育一个不仅仅全社会参与,同时共同关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氛围。二是培育组织。文化志愿者有的是企业的经营者,有些是社会组织的管理者,这些人熟知机构运行规则,了解文化需求,能在有相当强的共识的前提下来进行合作,可以将这部分企业培育成为社会性组织。同时引导我们的社会组织建设,类似文化产业、教育、体育等跟公共服务比较接近的社会类组织和企业,优先进行引导性的转型和培育,引导它们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者。三是搭建平台。除了已有的组织引入,对于适应于本地需要的原生力量培育也很重要。比如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边境地区都会有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非常特定、非常特殊的需要和需求。针对于这种需求,微小企业有更好的融入性,而且可以通过新的观念导入,如众筹、众创、创客的方式,引入微小企业和组织进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环节中来,使它们变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原生力量。

中西部地区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薄弱地带,但同时也是保基本、保均等化的重要地区。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远程、远景的扶持和介入方式,通过大船拉小船、火车头带动的方式引导东部地区发达的文化社会组织进入到中西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对于包括目标性政策、激励性政策、保障性政策作出探索,做出一些尝试和制度设计的成果。

猜你喜欢

中西部社会化文化馆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农民工回流释放中西部崛起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