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文化视域下高校教学秘书执行力提升研究
2020-01-08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3)
在高等教育进入综合改革的新时代,专业化、技术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基本素养。随着学生中心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如何深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当前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呈现,也是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保障和提升二级学院教学秘书执行力,对于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职业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1.1 教学秘书的职能与角色定位
我国的高校岗位设置主要分为三种,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其中,管理岗位主要指承担领导职务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主要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般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而教学秘书作为主要的教辅人员,是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的重要类型。从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的通用定义来看,教学秘书是应为具备教学辅助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但长期以来,教学秘书作为二级学院或系部工作人员,也具有一定行政岗位性质。因此,从教学秘书岗位性质与工作内容来说,作为连接机关与学院,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学校教学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学院教学计划的组织者、教师教学行为的参谋者、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者,是整个高校专业性行政的核心部分,在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机构种居于基础地位。
角色一——组织协调,教学运行的有利保障。作为基层教辅人员,教学秘书第一职责应是保证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正常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学任务统筹执行、调停课申请管理、各类教室实验室使用协调、考务工作管理以及各类课程、实践环节、毕业环节的安排协调。
角色二——参谋助手,教学管理的行动支持。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任务主要来自学校整体的教学规划,在学校基本框架要求下,根据学院及专业优势特色,制定适合学院建设与发展需求且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及措施。因此,教学秘书对学校及上级部门所制定的相关制度文件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是学院有效落实学校规划、国家政策的基础。
角色三——桥梁纽带,教师学生的政策服务。上令下达和下情上传,是中间组织的核心职能。既是需要把学校教学相关要求和规定及时准确的传递给教师和学生,也是需要把教师学生的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问题与建议意见汇总归纳给教学管理部门。
角色四——检查监督,教学质量的基础把关。教学常规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监测监督教学常规的“三查四评五加强”离不开教学秘书这支队伍,教学档案的整理、调配、保存,都是教学秘书工作职责之一。特别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的推进,更是把教学秘书纳入了学院教学质量保障队伍的重要组成。
1.2 教学秘书队伍现状与发展态势
年龄结构两极化,专业能力水平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教学发展要求。由于教学秘书的基层工作岗位特性,毕业三年内人员担任教学秘书是主体,加之部分长期未转入管理岗位的45岁以上人员,整体年龄结构呈两极化。青年秘书由于缺乏经验和高等教育理论基础,在应对当前工作强度时,往往只能完成量的需求,无法有效提升工作质量,特别是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的把握国家政策。中老年秘书在工作经历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经验,但信息化能力水平低下,无法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队伍人员流动大,岗位责任意识无法满足高效率高质量管理需求。尽管以本为本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在不断强化,但尚无明确文件标明如组织员、辅导员等岗位配备的最低要求。许多公办省属院校在教学秘书的配备上,也是多以人事代理、研究生助管等方式替代专职人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队伍人员流动大,常常是刚培训完一批,又换一批,整体岗位责任意识不能很好地支撑现有管理需求。
社会职业认同低,发展晋升艰难严重阻碍个体主观能动与创造性。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教学秘书作为服务性工种而言,其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存在一定盲区,加之科研创新能力整体不高,想要发展,多数只能选择竞聘管理岗位。而长期处理琐碎繁杂的重复性工作,专业能力逐渐丢失,勤杂工、传声筒的刻板印象,很难得到与其他教师、机关管理人员平等的尊重。社会认同感低是导致教学秘书执行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2 高校教学秘书执行力提升的必要性
2.1 提升高校教学秘书执行力是新形势下教与学改革新常态的客观需求
教与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教与学的过程并非只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现代教学观和学习观中,都突出强调了教学过程的一体化与泛在化,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包括教师教学的设计,学生学习的反馈等,而在这过程中,教学秘书就是衔接课内与课外,课上与课下,课前与课后,具体安排课程教学运行的中间责任人。相比过去课程教学在课堂的方式而言,当前的课程教学功夫在课后,不仅对学生而言,教师也承担着大量的准备及总结工作。因此,教学秘书的执行力对于解决、帮助、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当前疫情之后教学改革新常态的客观需求。
2.2 提升高校教学秘书执行力是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重要显现
以学生为中心,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也体现在管理服务教学的水平和局面上。教学秘书作为教学辅助人员,承担着教学计划管理、课程运行管理、教师排课、调停课管理、教室实验室管理、教材使用发放与管理、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考务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只有提高高校教学秘书执行力,才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凸显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2.3 提升高校教学秘书执行力是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需求的同时,高校全面的质量管理机制仍不够完善,以此为依托的质量文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教学秘书对自身质量文化中所需承担的职能职责的意识不够明晰,参与度不够,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常常“有名无实”。建设质量文化的主体意识除了教师学生本体外,更主要地需把握教学秘书这支堡垒队伍,提升服务教学意识,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3 高校教学秘书执行力提升对策与建议
3.1 制度牵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稳定和强化教学秘书队伍的首要条件。特别是,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参照组织员、辅导员聘任要求,明确教学秘书配备比。在肯定教学秘书工作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基础地位的同时,为其合理定位,提供能够一定职业发展空间,帮助年轻的教学秘书尽快熟悉高等教育形势环境。一是要明确岗位职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教学管理工作之中。二是要加强教学制度的培训,把最新的国家、省、学校政策及时解读给教学秘书,在提升教学秘书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岗位意识。三是要制订进修规定,对有意愿攻读博士学位,且能继续从事教学秘书岗位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政策保障,如晋升职称等方面,鼓励提升专业技术能力。而对于中老年教学秘书,同样要以规章制度为先导,帮助其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岗位意识。一是要给予除了教学服务之外的人文关怀,建立教学秘书梯队。二是加强教学信息化技能的培训,特别是教务系统、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等,使其快速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鼓励教学秘书立足岗位,踏实工作,保障队伍的稳定性。
3.2 成果导向,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成果导向,即为结果导向思维,是基于事件的结果而思考实践活动的认知加工过程。运用成果导向理论提升教学秘书执行力其目的是要帮助教学秘书形成职业归属感。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求是个体延续行为的自我渴望和心理特征,从而形成强烈自我激励,增强行动力。教学秘书枯燥单调的工作特性所产生的职业倦怠需要在心理需求上给予一定的精神刺激,使其产生认同感、价值感、责任感和成就感。首先,人事部门应给予教学秘书在职称评审、工作待遇方面享有与其他岗位人员同等待遇的机会,特别是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后,为保证职称评审总额的稳定,许多高校在增列辅导员系列、组织员系列之后,一定程度削弱了高教研究系列评审名额,这对于教学秘书的发展来说可谓雪上加霜。其次,教学研究与管理部门应为教学秘书提供针对岗位特性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选题,鼓励其将日常管理与实践经验转化为研究课题,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支撑。再次,学校要通过各类评奖评优,推进典型人物事迹。与辅导员系列相比,各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的评奖评优鲜有开展,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更是较少关注教学秘书队伍发展,各类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多为一线教师或管理队伍,因此建立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表彰机制是增加教学秘书职业认同感、成就感的有效措施。最后,为增进教学秘书沟通协作,凝聚教学秘书团队,适当地开展包括教学秘书在内的教学管理队伍团建活动,缓解平日周期性重复性工作带来的紧张,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其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
3.3 绩效管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与水平
准确把握工作方式方法,是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的关键所在。把繁琐的工作内容进行量化,实行绩效管理,既是一种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的创新,对教学改革也颇具意义。高校教学秘书绩效管理的核心就要处理好岗位职责与工作量,工作效率与服务成效间的关系。建立教学秘书绩效考核的标准,用事实数据反映教学秘书日常表现和年度总体表现,同时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突出目标的完成情况、师生的服务质量,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秘书的贡献。同时,还应加强教学秘书绩效考核结果的有效使用,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以此来督促教学秘书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积累经验,创新方法,服务师生。只有教学秘书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高校教学管理成效才能得到有效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