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2020-01-08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西·北海 536000)

1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在意识形态领域,高校是极端重要的前沿阵地。高校是思想交流和汇集的中心,各种思想文化和思想潮流交锋,形成了多元、多样、多挑战的复杂环境,年轻学生非常容易受影响,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我校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过程中,曾经开展一次抽样调查和集体讨论,不少学生选择思政课是一门最难理解且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他们认为诸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之类的课程很多时候是多余的课程,是为了凑够学分的课程。很显然,很多学生对思政课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心理,一方面主要由于任课老师上课缺乏创新,另一方面学生受网络思潮影响对政治性课程缺乏兴趣。但是作为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属于显性教育课程,教育方式更为直接、有效。从目前高职类院校授课效果来看,很需要在其他课程中贯穿思政教育,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课程“阵地”。

但在高校日常教学中,个别专业教师对思政政治教育理解不够全面,教书育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理解“三全育人”的真正含义。有些专业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学是“纯粹”、“专注”的,只负责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除此之外,不应该掺杂其他的教育,如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这是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有些专业老师能够基本认同课程思政的内涵,基本不反对课程思政的实施,但是由于个人能力限制,欠缺思政理论素养和基础,在实际教学操作中,硬性嵌入式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没有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和价值引领。有些专业教师认为,过去自己一直在教书育人,对有组织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买账,思政融入教学行为零散、随意,不规范、不成体系。这些因素导致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可协调”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直到一场引导性和解剖性的座谈会——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之后,各个高校才重新把握重心,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出,质量显著提升。

2 课程思政改革重点

2.1 打破思想藩篱,走出实践误区

2.1.1 打破简单词语之间同义转换的误区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字面之间极为相似,但是两者之间表达的意思缺想查甚远。“思政课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的课程,在高校直观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则是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全部课程人才培养任务的正本清源,是对各门课程立德树人效能的不断发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及目标中,让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

2.1.2 打破思政元素简单嵌入各门课程的误区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嵌入式结合,而是要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使其发挥更好整体效用。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对所授内容深入分析,提炼出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将课程培养过程中的思想和价值通过各种各种的课堂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学生在各个门类课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政治水平,以便达到提高政治修养、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最终目的。

2.1.3 打破思政教学和各个学科的培养功能相互削减的误区

“课程思政”要将被“遗忘”和被忽略的育人向度从每一门课程中发掘出来,这不是对各门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的消解,而是对其价值的进一步彰显。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立德理解为机械的道德输出和简单的价值传递,认为接受“思政课程”的理论教育就是完成了立德的任务;二是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所谓“客观、中立与价值无涉”,认为学科课程应该坚持“绝对的客观”,而不去发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际上,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反映着勇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每一个科学发现都反映着敢于质疑权威的创新精神,每一项技术发明都反映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意识。

广大教师要积极主动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价值与精神元素,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隐性地传授给学生。教师要立足课程自身的特点,把深藏于知识表层符号、内在结构之下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发掘出来,在对知识的解释中、对世界的描述中,将内含的精神和价值外化为教学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

2.2 提高认识,“课程思政”应该成为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重点

思政课与学前教育专业课之间、不同专业课之间要同向同行,不能“各找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必须把“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坚持系统化思维,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2.1 做好顶层设计和教师队伍建设

从学校层面,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系列制度规范和考核激励机制,特别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修订、育人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实施、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强化“思想价值引领”的功能。从教师队伍建设上,应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组建各层级研究团队,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主动育人、甘于育人、乐于育人。

2.2.2 充分挖掘各个门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在高职院校涉及的每项专业课程以及公共课程中,涉及到的典型案例、榜样力量、历史人物和专业案例,不同的维度均富含思政要素,任课老师只要充分的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都可以为刚性的课程不断柔化,趋于高职学生更易于接受的范畴。课程中的爱国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会潜移默化融入学生的个人情感,已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做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高校育人功能。

2.2.3 有效建立评价验收机制

高职院校要建立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双效果”评价,既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效果,又关注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广大专业课教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立和健全可行的督导评价体系,大力推进课程监管和改革,确保课程思政落实到实处,稳步推进,效果明显。

3 结语

与思政课的专业性和高度目标性相比,非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的,是通过其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追求、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人格培养等内容,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学对大学生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在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同时,必须树立“课程思政”新理念,充分发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共筑“一体化”育人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增强育人合力。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