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多样化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策略
2020-01-08徐文强
徐文强
(赤岸镇赤岸小学 浙江义乌 322000)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的期望是以乐为主、以学技为辅[1]。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积极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兴趣爱好得到重视,人格得到尊重。这有利于教师及早发现和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为国家体育事业输送人才。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行个性化教育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学校专门开设了体育课程,让学生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精神,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2]。然而,就现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体育教师没有以此为教学目标。上课时,有的教师只安排简单的运动项目,有的则放任学生自由安排,甚至有的教师将体育课改为文化课程。最基本的锻炼身体的目标都没有达成,又何谈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体育精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相同的,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用来玩的,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长此以往,他们只学习文化知识,却不运动,身体素质就无法达标。为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教学,因类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学生都制定不同的目标,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身体较差的学生强身健体,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爱上体育运动,实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均衡发展。
二、实行以学生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授课方式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体育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的对象,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地方,所有学生都只是课堂的参与者;体育课堂毫无个性可言,更没有学生个性化发展一说。这不符合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质和运动精神的目的,也偏离了体育教学的课程标准。正因为如此,国家不断进行课程标准改革,推进教学方式向“个性化”靠拢,要求无论是文化课程,还是其他课程,都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个性得到尊重。以学生各自的“个性”为主,将老师为主体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并主动学习体育精神。通过自己主动学习,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会更深刻,提高身体素质和发扬体育精神的效果也会更显著。在体育课上,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再逐步引导学生向课程教学目标迈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习兴趣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千差万别的,可能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形态差异、素质差异、体质差异、智力差异等。因此,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学校里看似年龄、身高相似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展现出各自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学生观,因类施教。在现在的大多数课堂上,体育教师如果教给学生一个动作,就只会关注学生完成的动作是否标准,标准的就给予奖励,不达标的就认为学生不认真、上课开小差,不会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出发发现其中的问题,也不知道有的学生动作不达标是因为自身的具体条件造成的。而由于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他们这时往往就会认为老师偏心,更喜欢其他学生,不关注、不重视自己,就会对学习感到无力,也不喜欢上体育课。如此一来,优秀的学生会因为老师关注得更多变得更优秀,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则会因为不喜欢锻炼而使身体变得越来越差,整个班级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四、活用教材,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兴趣中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比如,在情景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创设相应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并对学习内容产生欲望。又如,在主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的现象,感悟真情实感,引起共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根据学生的个性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练习。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掌握动作要点和知识重点,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大,融合自身的特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魔球教学的活动课上,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练习常规跳法:四个人一起跳、一个小组组队跳等,让学生熟悉规则,再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更改游戏规则等,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也在学习中获取乐趣。
五、结束语
个性化教学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及促进个性化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厌倦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问题有良好作用,能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活动、体育课堂的兴趣,最终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